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最後的才女」張充和:如何能活出最美好、最精緻的樣子?

「最後的才女」張充和:如何能活出最美好、最精緻的樣子?






點擊上方即可收聽主播 

DELLA

 

朗讀音頻


更多音頻可在喜馬拉雅搜索:

遇見張小嫻



01

你知道張充和嗎?





張家孩子合影,前排從左依次為張充和、張允和、張元和、張兆和




九如巷張家一共四個姐妹:





  • 嫁給文學家沈從文的三姐張兆和,當時比她有名;



  • 嫁給崑曲名家顧傳玠的大姐張元和,因為不顧世俗嫁給戲子,鬧得動靜也比她大;



  • 嫁給語言學家周有光的二姐張允和,因為白頭偕老的感情備受稱讚;



  • 唯獨這個小妹張充和,30多歲時,仍孑然一身,作為剩女的她,似乎比其他姐妹光芒要少了些。


 


但細細了解,發現張家有女初成長,唯有小妹大不同。


02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愛情 


 


你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在知道詩人卞之琳所寫的《斷章》是為張充和而作時,我還是天真GIRL,覺得這是一場浪漫的愛,詩人對她獨有情鍾,她不應該辜負這個痴情的詩人。


 


那時還傻傻不懂愛,現在的我再看張充和,她身上這種獨立、自主、有些自傲的性子,卻是一種獨特的美。





張充和




卞之琳這個人太害羞,太內斂,在張充和看來卻是:





「他的外表——包括眼鏡在內——都有些裝腔作勢。」 




「他人很好,但就是性格很不爽快,不開放,跟我完全不相像,也不相合。我永遠搞不清楚他,我每一次見他都不耐煩,覺得他啰里啰嗦的。」


 


這一場暗戀註定是卞之琳一人的獨角戲,他苦戀她多年,用情至深,周圍人被感動了,想推他和張充和一把。


 


她卻為此離家出走表示抗議。一周後家人從報紙上才知道,原來她獨自一人上了青城山,她用行動扼制了他人在情感上的幫腔。


 


然而卞之琳痴情,直到45歲才成家。80年代赴美探親,還專程到張府上拜訪,將他偶然得到的40年前沈尹默為張充和圈改的詩作手稿奉上,還寫了篇深情款款的散文《合璧記趣》。


 


可張兆和這個人,就如有些作者寫的那樣:





她不會像藤蘿一樣依附於男子,包括她的親人,毛筆一支,崑曲一折,她悠遊於世,靠的從來都是自己。 


 


她活得十分清醒,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愛情,想擁有什麼樣的婚姻。


 


她不喜歡卞之琳,她用行動抗議,婚姻是一輩子的事,她這麼驕傲的人怎麼可能在朋友們為她和卞之琳製造機會時,就順水推舟呢?


 


她有她愛的準則,她喜歡爽直且與自己真正心靈契合的人。


 


她不是三姐張兆和,

她是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的張

和。


 


當時有人故作文章提起這段苦戀,她回應道:

「這可以說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愛情故事,說苦戀都有點勉強。我完全沒有跟他戀過,所以也談不上苦和不苦。」


 


於她,這一生,她要為自己而活,不成為誰的陪襯,也不將就誰,更不因感動就沒了原則。


 


一個女人在親手選擇的愛情道路上,驕傲前行的樣子,比什麼都美。


 


03


「民國的閨秀」「最後的才女」


 


要論張充和的才華和名氣,可是與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廳」 分庭抗禮的,可她偏偏是一個與眾不同,不屑於展露的人。


 


她擅長崑曲,能作詩,善書法,會丹青,琴棋書畫皆精卻對取得的讚譽抱著十分淡漠的態度,

她說「我寫東西就是隨地吐痰,留不住。誰碰上就拿去發表了」。


 


她愛唱崑曲,卻更偏向於自娛自樂,反感為了博取他人開心而唱。她說,

「她們喜歡登台表演,面對觀眾;我卻習慣不受打擾,做自己的事。」


 


汪曾祺評價她時說:





有一個人,沒有跟我們一起排過曲子,也沒有參加過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卻在曲社中產生很大的影響。她唱得非常講究,運字行腔,精微細緻,真是「水磨腔」。我們唱的「思凡」、「學堂」、「瑤台」,都是用的她的唱法。她唱的「受吐」,嬌慵醉媚,若不勝情,難可比擬。


 


早期,她初露鋒芒,雖然數學零分卻因為國文滿分被北大破格錄取。後來更是全面展露才華備受稱讚——






  • 章士釗把她譽為才女蔡文姬;



  • 戲劇家焦菊隱稱她為當代的李清照;



  • 作家董橋說她的毛筆小楷漂亮得也可下酒;



  • 著名書法家白謙慎評價張充和的字:

    「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清淡之中,還有一種高雅氣質。」





張充和的書法




是的,她就是清淡之人。


 


而她這種清淡又高雅的閨秀氣質,是從她叔祖母那兒習得的。


 


叔祖母因為丈夫和孩子都悉數早亡,終日獨守在青燈古佛前,性格里自是偏清冷。

張充和在過繼給叔祖母后,培養她便成為叔祖母寂寞晚年的寄託。


 


叔祖母花重金請老師教她詩詞歌賦,從《漢書》、《史記》、《左傳》、四書五經,到唐詩宋詞等一一教給她。她熟讀了中國的經典,未及十歲,便已會聯詩對句,《桃花扇》、《紫釵記》、《牡丹亭》……都早已看得滾瓜爛熟。


 


叔祖母遺世而獨立,不是在藏書樓陪她看書,就是在青燈古佛旁靜坐。

從小跟著叔祖母長大的充和,身心浸潤在這樣舊式閨閣文化的氛圍里,自然便得了真傳。


 


十六歲那年,叔祖母過世了,父親將她接了回來。人回來了,心卻留在了舊式閨閣里。


 


她身處張家深閨大院,竟對《牡丹亭》里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這般都付於斷壁殘垣」的寂寥,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當然,她並不厭惡這種寂寥,有時竟然是主動去選擇這種寂寥的。


 


因為姐姐們接受的是西式教育,更喜歡呼朋喚友,舉辦PARTY。她卻像晚清的閨秀,總是在一旁靜默地讀書,習字,寫文。


 


於是,人們認為她不夠摩登,說她融入不到姐姐們的圈子裡。


 


為什麼她不主動積極些呢?




我想大概是因為清冷獨立的氣質已滲透進她血脈里,她不是沒有融入進去,只是她不願意,這是她本身的性情,是主動選擇的結果。


 


她很有自己的世界,也對進入這個世界的人牢牢把關著,選擇和自己欣賞的人交朋友,胡適、楊振聲、張大千、沈尹默都是她經常交往的人。

所以,人們稱她為「民國的閨秀」「最後的才女」這也是極其中肯的。


 


張大千曾給張充和畫過一幅仕女圖。畫中的充和只有一個纖細的背影,身著表演崑曲的戲裝,雲髻廣袖,似要凌風飛去。





張大千畫





這幅畫,恰好勾勒了張充和人生的一個側影。



04


 戀愛多是緣分的水到渠成,


 婚姻卻是攜手一世的長情 


 


1948年的中國,正炮火紛飛,34歲的張充和與認識一年多的傅漢思結為連理,接著為了躲避戰爭離開北京去了國外。





張充和與丈夫傅漢思




章士釗曾贈詩

「文姬流落干誰事,十八胡笳只自憐」之句給張充和,把她比作東漢末年的才女蔡文姬。


 


那時,張充和對此「文姬流落」的比喻很不喜歡。


 


彼時,她嫁給了傅漢思,並遠居美國,她自我解嘲地說:

還是章先生有遠見,他說對了。我嫁了老外,不就是嫁了「胡人」么?


 


不過,這個「胡人」傅漢思卻是個中國通,起初他常常找沈從文先生學中文。也是因為學中文,他認識了當時在北大開設崑曲和書法課,住在沈從文家的張充和。


 


沈從文寫文章回憶說:





漢斯開始還是登門找我學中文的,後來才發現,這位美國年輕人早轉移了目標,根本不是沖我來的!」後來,傅漢思只要一登門,孩子們就起鬨般地叫「四姨,找你的!」


 


合拍的愛情,理想的婚姻,緣於情同意和,更勝在志同道合。


 


對於張充和來說,傅漢思最吸引她的是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敬意,以及他傳播中國文化的志向。


 


她欣賞他的學識。傅漢思原籍德國,父親是西方古典文學的教授,所以他有很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還精通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義大利幾國語言。


 


重要的是,他的性情也是合她心意的。

張充和說:





漢斯這個人從來就沒有什麼複雜心思,人很老實,也很熱情開朗,是我喜歡的,而且你欺負他,他也不知道......


 


張充和跟著傅漢思赴美後,定居海外,先在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東亞圖書館工作,其後在耶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二十餘年,課外兼職教授崑曲,成為頗有名望的學者。而傅漢思在和張充和結婚後,先在斯坦福大學教中文,被學界認可後在耶魯大學教中國古典文學。


 


夫婦二人曾一起在大學裡講解崑曲。傅漢思講解內容的時候,張充和就穿著戲服,戴著自己親手縫製的珠花頭面,配著自己事先錄製的笛子錄音,有時候也會唱上兩段,漢思先生則幫忙打鼓板。







兩人的婚姻正可謂珠聯璧合、琴瑟和鳴,讓無數人羨慕,在當時被傳為一段佳話。



05


張充和的一生,清幽、淡泊,她用自己的方式選擇生活,在自己的時代里揮灑人生。


 


她曾說「 我可以不打扮,也可以沒有金銀珠寶,但筆墨紙硯是我必須要有的,也一定要用最好的。只要有空,我就不得不拿起筆練上一會。」







所以她每天堅持寫字,一直堅持到98歲。




傅漢思曾經這樣寫道:「我的妻子體現著中國文化中那最美好精緻的部分。」


 


沈從文去世後,她發來悼文: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寥寥16字,寫盡了沈從文的一生,可謂知音。後來,這16字被直接放大,刻在了湘西沈從文的墓碑上。


 


而她自己的這一生呢?


 


2015年6月17日,102歲的張充和離世。


 


她曾寫過一首名為《桃花魚》的詞,寫的是重慶嘉陵江中一種狀如桃花的水母——




記取武陵溪畔路,春風何限根芽,


人間裝點自由他,願為波底蝶,隨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無著處,最憐泡影身家。


試將飛蓋約殘花,輕綃都是淚,和霧落平沙。


 


願為波底蝶,隨意到天涯。




我想,這十個字正是張充和一生追求自由、自在、自我性格的真實寫照。




本文由

遇見張小嫻?

獨家首發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


朵娘,專欄作者,心理學資深愛好者。對症失意夢想人生,專擅溫情暖文,新書《做一個通透的女子》已在噹噹預售。微信公眾號,重出江湖的她(chongchujianghudeta)。


主播:DELLA,媒體從業者,有十年關注教育民生、心理家庭的經驗。


如果喜歡就轉發到朋友圈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遇見張小嫻 的精彩文章:

他不愛你才會有的十二種表現
盤點那些「不那麼愛你」的「走心」假話
家人面前,暴露的才是你最真實的教養
偵查老公出軌的方法有一百種,解決出軌的方法卻只有一種
女人的 20、30、40歲應該怎麼過?怎麼愛?

TAG:遇見張小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