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楷書之變

清代楷書之變

清代碑學倡起,六朝碑版備受推崇,加之社會的動蕩與變革對人們思想觀念帶來的衝擊,使書法家在藝術思想發生急劇變革的背景下更加註重書法藝術的形式表現與個性追求,進入了一個以藝術本位作為思想、理論支撐的時期。

張照(1691~1745),字得天,號涇南,亦號天瓶居士,江南婁縣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清藏書家、書法家、戲曲家、書畫目錄整理者。

清代諸家楷書與魏晉的古樸、南朝的稚拙、隋唐的法度森然、宋元的柔美、明代的雅緻截然不同,對傳統楷書的解構,使得楷書在意蘊、形態、用筆、結構、章法等都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與藝術個性。清代楷書崇尚外在形式的特異,崇尚技巧的新變,崇尚性情的袒露與情感的宣洩。清代書家於楷書藝術創造中以其逆向思維的敏銳,或由用筆變化,或由用墨變化,或由結體變化,或幾種方法兼而用之,使式微的楷書重新振興,並為楷書的創新提供了極好的範例。

梁同書 (1723~1815),字元穎,曾於元人貫酸齋(雲石)書中得"山舟"二字為號,世稱山舟先生;晚年取般若心經"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之意,自署不翁;90歲後,又號新吾長,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是名臣梁詩正之子,乾隆十七年(1752)會試未第,高宗特賜與殿試,入翰林,官侍講。同年,叔假梁啟心病逝,梁同書服喪期滿後,稱病不出來做官。嘉慶十二年(1807)復出為官,不久以足疾告歸。梁同書博學多聞,尤以書法馳譽,與梁(山獻)有"南北二梁"之稱,加上樑國治,並稱"三梁"。

錢灃(1740-1795年),字東注,又字約甫,號南園。喜用硬毫寫顏楷而個性特出,倔犟雄偉,肉豐骨健。傳世楷書代表作有《贈述翁太親翁軸》《王應麟困學紀聞句》等。

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趙之謙(1829-1884年),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納叔,號悲竹,書畫篆刻均享大名。書法出北碑而糅合篆、隸,楷書用筆出鋒鋪毫,結體橫密,頗具冷媚生動之姿。傳世楷書代表作有《抱朴子語軸》《南唐四百九十六字》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圃書社 的精彩文章:

TAG:秋圃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