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座險被廢棄拆除的徽州古宅,六年後矗立在美國土地上,中國縣長看後驚呆了

這座險被廢棄拆除的徽州古宅,六年後矗立在美國土地上,中國縣長看後驚呆了


今日坐台故事君:報十二娘




「為什麼我們在博物館的的玻璃櫥里精心保存幾塊殘磚碎瓦,


同時卻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建築拆得片瓦不留呢?」






「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


這典雅、精緻的徽派建築,


作為中國傳統建築的精華,


曾驚艷了數百年的時光。






但在近幾十年的時間裡,


它們卻在自己的國土上黯然失色,


甚至被視為棄物,


但有棟古宅到了美國卻大放光彩。






十多年前,


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塞勒姆小鎮的

皮博迪

·埃塞克斯博物館,


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縣長,


被一座正宗的徽州民居打動了。


「他來了以後,他回到黃村,


看了黃村立了一些新房子,


覺得這些新房子都得拆,


他就特別喜歡徽州的傳統房子,


所以他想把黃村的新房子都拆掉,


然後重新立一些傳統的。


什麼?


我們的縣長到了美國,


喜歡上了傳統徽州建築,


然後

……


這是真的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原來,


那座打動了縣長的徽派古宅叫做

「蔭余堂」,


它原是休寧縣黃村的一座普通老宅,


由當地黃氏家族

28

代先人在

18

世紀末修建而成,


寄託著世世代代

「求祖蔭,祈富餘」的樸素願望。


這座佔地

400

多平米,有著

16

間卧室的天井宅院,


先後居住過

8

代黃家子孫,


但在上世紀

80

年代,


這座熱鬧了約

200

年的老宅開始冷清下來,


直到

15

年後,


皮博迪博物館中國館負責人南希

·波林娜的到來。



南希




南希,


畢業於哈佛大學藝術及建築史專業的博士生,


「頭號中國通」、著名漢學家費正清的弟子,


她曾在中國學習中文和中國藝術史,


其一大愛好就是收集各種中國文物、古書典籍。


作為最早探訪徽州地區的西方人之一,


南希對這裡的古村落很是著迷,


1996

年,


她重訪黃村時,


正巧碰到長期上鎖的蔭余堂開著門。






「你想不想要?」


原來是回鄉掃墓的黃家人正在一起商量賣掉老宅,


他們看南希對房屋很感興趣就隨口問了一句。


這一問,


激發了南希一個瘋狂的想法:


把這座典型的中國徽派民居搬到皮博迪博物館也是不錯的!


同樣建於

18

世紀末的皮博迪博物館,


因地處北美與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其館藏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就是中國文物,


這裡有

3800

本中國古書,包括很多孤本,


有近萬幅中國

19

世紀的老照片,


此外還有大量的中國瓷器、畫作、金銀銅器、漆器等,


但一棟完整的中國古宅,別說在皮博迪博物館,


就是在整個美國也沒有。



皮博迪博物館收藏的部分中國藝術品




黃家後人認為,


祖屋能夠在美國得到永久保護,


算是它最好的結局。


當時,


像蔭余堂這樣的老宅在經濟大潮中都面臨被拆的局面。


在美國重建的蔭余堂




為了實現這個大膽的拆除重建、異地保護計劃,


南希極力促成了美國某投資公司的財力參與,


於是,


作為一個中美文化交流項目,


蔭余堂迎來了命運大轉折。



1997

年夏天,


黃家人鄭重地舉行了祖屋告別儀式,


在隨後持續

4

個月的拆房工作中,


蔭余堂拆下來的部件,


不僅包括

6

萬多塊磚瓦、

2735

個木構件、

972

塊石片等建築主體,


還包括了屋內的傢具、院牆、天井、門口的石板路等,


牆上的廣告畫、報紙等也被小心翼翼地刮下來,


工人們還翻找了每一個夾縫和角落,


甚至是地板下的土層,


發現了賬本、書信、清代發簪等物件。






在開拆之前,


多名建築師對蔭余堂進行測量、畫圖,


每一塊木板、磚塊,每一件傢具擺設都被編號,


記錄其位置、結構、安放方式,


光圖紙就畫了數百頁。


而且,


關於蔭余堂的所有原始數據都被數字化保存,


每個部件都被建立了永久標籤。






1997

年底,


19

個國際集裝箱從上海啟程,


1998

2

月,


在中國人民紛紛回鄉、齊聚老宅的農曆新年裡,


蔭余堂漂洋過海到達了美國。






它再也感受不到熟悉的中國年,


但迎接它的是另一種熱烈:


為了安置蔭余堂,


當地政府擴寬了馬路,


以便運輸車輛暢行無阻;


堵死了博物館門側的小街,


以便將蔭余堂展廳與主樓相聯;


拆遷了周邊一大片居民區讓出空地,


以更好地展示古宅魅力。






為了體現對中國文化、對蔭余堂的尊重,


在重建過程中,


博物館還特意請中國的師傅們,


舉行了上香、敬酒、大梁包紅布等中國傳統破土、上樑儀式


而對於需要接合新木料支撐重量的損壞部件,


絕不用一根釘子,


全部為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






1997

年開始,


無數中美建築師、文物專家、能工巧匠參與了這項工程,


投入的財力更是難以想像,


對於外界盛傳的

1.25

億美元花費的說法,


南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了否定,


因為具體數字是不對外公開的,


他們並不想強調花費了多少財力、物力,


只想

最大程度地保護、復原蔭余堂




上世紀30年代的報紙




2003

6

21

日,


重新立起來的蔭余堂正式開放,


馬薩諸塞州州長親臨慶典,


當時的第一夫人勞拉也寫信祝賀:


「蔭余堂的重新建立和展示,


為參觀者提供了親近

19

世紀中華文化縮影中的一瞥,


這是一筆難得的歷史文化財富。


因為來之不易,


蔭余堂受到了很特別的管理和保護,


每天定時開關,遊客須限量限時參觀。






此外,


皮博迪博物館還為它做了一個精美的網站,


不僅介紹了它的歷史、建築特色,黃家家譜世系等,


還以各種方式立體再現了蔭余堂的構造。






在這裡,


一切大小物件均保持原位不變,


保持黃家人最後居住時的面貌,


充分展示了一個普通中國鄉村家族的生活痕迹,


也展示了中國

200

多年來的歷史變遷。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對聯




屋內清代的雕花大床,三四十年前的暖瓶、煤油燈,


牆上發黃的報紙、黑白的先人畫像,


院子里的古老的小石磨、石板路,


天井的水池緩緩遊動的魚兒,


一切都停留在屬於它們的時光里。



美國復建的蔭余堂




雖然同為古建築,


但留在我們國土上的就沒那般歲月靜好了。


30

多年來,


因為

遭到毀滅性的強拆,


我們的不可移動文物已經消失了

4

萬多處。


見證了歷史滄桑,


凝聚了民族智慧的古建築,


被視為凝固的音樂和詩篇。


在政績和經濟利益面前,


歷史、文化全都失去了價值






我們自稱文化大國,


可文化不能僅存在於歷史課本中、博物館裡。


為什麼我們在博物館的的玻璃櫥里精心保存幾塊殘磚碎瓦,


同時卻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建築拆得片瓦不留呢


60

年前,


著北京城古建築被野蠻拆毀,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只能撫磚痛哭。



作為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


梁、林夫婦曾和中國營造學社的人員,


走了中國

15

個省,

190

多個縣,


考察、測繪了

2738

處古建築物,


山西的應縣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古代文化瑰寶,


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才被世人所知併名揚天下。



工作中的林徽因




1953

8

月,


在一次關於文物保護的座談會上,


林徽因指著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鼻子,


激動地譴責道:


你們拆去的是有著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


你們遲早會後悔


那個時候你們要蓋的就是假古董


因為嚴重的肺病,


當時的林徽因已經快說不出話來,


但一向溫婉、優雅的她卻使出所有的力氣吼出了自己的憤怒。


知識分子的正直和熱血終抵擋不了政治的力量,


在大搞工業化建設的

20

世紀

50

年代,


老北京的城牆、城門和牌樓等被大規模拆除。


也正如林徽因所預言的那樣,


50

年後,


他們便建起了假古董,


但並不是因為後悔、痛惜真古董。



1957年拆除的永定門(左),2004年新建的永定門(右)



放眼如今的中國,


城市裡一棟又一棟單調的複製品,


沿著鄉村公路無論走多遠,


道路兩旁都是一排排千篇一律的小樓房,


它們

沒有地域之別,沒有設計之美,沒有文化之魂


據國家統計數據,


2000

年至

2010

年,


我國自然村由

363

萬個銳減至

271

萬個,


平均每天消失

80

100

個,


其中包含大量傳統古村落。


家鄉已不在,何處尋鄉愁?


蔭余堂雖然遠離了故土,改籍易主,


畢竟還可以睹物思祖。



美國復建的蔭余堂




2004

年春節,


黃家第

36

代後人黃秋華曾赴美參觀蔭余堂。


當時,


大提琴家馬友友正在此舉辦主題音樂會,


當黃秋華走近那熟悉老屋,


聽著庭院里傳來的美妙琴聲,


感覺穿越了時空的他,


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


「我們的房子在我的記憶當中已經被拆掉了,


這時候突然出現在我面前,


我覺得非常激動。



蔭余堂木雕門窗,徽派民居三大特色(磚雕、木雕、石雕)之一




不僅是蔭余堂在黃家人的記憶里被拆掉了,


更多黃村古建築也被拆掉了,


如今全村就剩下四座了:


進士第、中憲第和另兩座黃姓古宅,


這些建築近年來倒是頗受保護。


看,


進士第那代表徽派建築特色的青磚粉牆的門樓,


在修葺中還被塗成了意味深長的紅色。



黃村古宅進士第




而在蔭余堂的舊址上,


現在則是一棟新式小樓房,


不過推倒、重建是我們的強項,


只要高興,


說不定哪天一座嶄新的古宅就出現了,


就像當初我們高興地送走了蔭余堂。


但就像南希說的那樣:


他們如果重建蔭余堂,


還得用我們的圖紙






本文文字為「好報」原創,圖片來自網路。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微信群及你的朋友,無須獲得授權。

其他公眾號轉載請後台回復「轉載」。








一生那麼短,


為何要平庸度過?




這是你拒絕平庸的開始


長按二維碼關注


↓↓↓↓↓↓




好報


做自己的生活大師!






為一款神奇山藥,他4年砸幾百萬還被罵傻叉,但這款山藥或許從此絕種…


↓↓↓↓↓↓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報 的精彩文章:

90後女攝影師的山居生活第五年,把日子過成了詩
17位老人,平均81歲,個個病痛纏身,用一段瘋狂的摩托車之旅,最好詮釋「人為什麼活著」
她76歲開始畫畫,渡邊淳一迷茫時曾寫信向她求教人生答案
這27件小事,幫你從拖延和沮喪的泥潭中解脫,成為2017年的猛人
這位英國女攝影師想將八位孩子帶離亞洲最大的紅燈區,然而……

TAG:好報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個民族從中國土地上消失,百年之後竟在國外稱霸
此國曾是中國一個省,百年前獨立建國,從俄國搶走大塊土地!
此地本是中國的土地,被放棄後獨立建國,建國後還屢次打敗中國
此國本是中國領土,後吞併俄國三百萬土地,排進世界前十
中國歷史上這兩皇帝不是中國本地人卻埋葬在中國土地里
紐約是人類中心?美國網友踏上中國土地後驚嘆:這才是未來城市!
中國在歐洲還有一塊土地,卻被我們自己遺忘了近百年!
中國歷史上被黑的最慘的皇帝,死前還為中國擴充七十萬土地
本屬中國的土地,讓出一半後,竟成為了韓國的靈山
「九一八事變」之前,早就有三支日軍踏上了中國土地!
在英國還有中國的一塊土地 幾名中國人一直長守在這裡
九一八事變之前,就已經有三支日軍踏上了中國土地
「九一八事變」之前,就已經有三支日軍踏上了中國土地
很多人不知道歐洲大陸上屬於中國的那塊土地,居然讓遺忘了近百年
日本和俄國為了爭一塊土地,大打出手,最後吃虧的竟是中國!
這個國家本是中國土地,現在盛行搶婚,三分之一新娘都是搶來的!
中華上下五千年,土地都在誰手上
在歐洲中國還擁有一片土地,卻被我們自己「遺忘」近百年!
日本投降後,美國划出大片土地給中國佔領,包括東京還有琉球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