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此人為清朝挨了一槍值1億兩白銀,他是賣國還是救國?
○
歡迎讀者轉載分享到朋友圈,其它公號如需轉載,
請回復『轉載
』了解事項。
挨了一槍值億金,誰還敢說他是賣國賊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馬峰
前不久,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在土耳其被刺殺了,儘管土耳其政府百般解釋,這是一起恐怖事件,並非土政府所為。但不管怎樣,還是讓俄土本就冰涼的關係更是學上加霜,蒙上了更大的陰影。
歷史往往就是這樣,每當兩個國家關係敵對和緊張時,一些血氣方剛的愛國青年、一些意氣奮發的熱血憤青,就會鋌而走險,刺殺對方的使者,以顯示本國本民族不會屈服、反抗到底的決心和意志,
然後這些看似英雄的壯舉,其實是些極其不理智的行為,往往會給國家帶來更大的傷害。
歷史上著名的刺殺事件當屬一戰前的「薩拉熱窩事件」。
奧匈帝國想吞併塞爾維亞的野心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論實力奧匈帝國也遠遠在塞爾維亞之上,當時只差一個合適的機會和借口,結果塞爾維亞的憤青普林西普用槍刺殺了在薩拉熱窩檢閱演習的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
這起看似英雄的壯舉,並沒有拯救塞爾維亞,沒有阻止奧匈帝國侵略塞爾維亞的腳步,反而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乘機對塞爾維亞發動進攻,由此拉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薩拉熱窩事件於1914年6月28日巴爾幹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黑手社」的波斯尼亞青年學生)槍殺。這次事件導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翻開中國近代的歷史,也有使者遭遇暗刺的經歷,其中清末重臣李鴻章赴日本談判,挨了日本憤青的一槍,就是典型的遭遇暗刺的事例。日本憤青的這一槍險些讓李老頭喪命,當然這一槍可是價值連城,讓大清政府和清朝足足剩下一億兩白銀,事件的經過還要從1894年那場戰爭說起。
1894年,農曆甲午年,明治維新後準備了近三十年的日本,為了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把矛頭指向了逐步衰落的大清國,於是發動了蓄謀已久的甲午中日戰爭。
結果大清國由於朝政腐朽,國勢衰弱,再加上準備不足,實力不濟,輕敵等眾多原因,結果在總噸位、數量佔優的情況下慘敗,大清歷時數十年、花巨資精心打造的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全國震驚,就連我們的敵人日本侵略者都深感意外。
不得以,戰敗的大清國只得派使臣遠赴日本投降議和。時為直隸總督兼軍機大臣的李鴻章擔當了這項極不光彩而又無比艱巨的任務,成了與日談判的大清政府全權代表。
日本代表憑著甲午大勝清政府一戰,因此獅子大開口,除卻割、地通商外,單讓清政府賠款軍費一項就3億兩白銀,這可是把清政府往死里逼,要知道大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七八千萬兩。
即便如此,日本的憤青依然不依不饒,幾百年來好不容易戰勝了中國一回,大大助長了日本的民族自信心,因此日本憤青們反對日本政府與清政府議和,要求日本與中國血戰到底,把中國徹底打敗,打服。
為了阻止談判,日本憤青還對清政府的談判全權代表李鴻章進行了刺殺行動,結果李鴻章被日本憤青打了一槍,險些喪命。這可是非常不地道的行為了,雙方交戰還不殺來使呢,日本憤青竟然要暗殺清政府的談判代表。
就是這樣一個偶然的刺殺事件,卻無意間幫了清政府和清朝一個大忙,挨了槍的李中堂李大人不幹了,也不談判了,嚷嚷著要回國。
這可著實把日本給嚇了一跳,一旦李鴻章拒不談判,賭氣回國,日本逼清政府割地、賠款等要求就會泡湯,日本再想組織一次對清政府的戰爭,還得準備幾十年,到時鹿死誰手,還真難預料。深怕清政府賭氣不談的日本政府只能降低要求,賠款數額由先前的三個億變成兩個億。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而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
一槍值億金,李鴻章這一槍還真沒白挨,足足給清政府和清朝省下一個億,這也算是李鴻章的愛國壯舉了,僅此一事,誰還敢說李鴻章是最大的賣國賊?
然而一紙《馬關條約》就將這一切全部掩蓋,人們只知《馬關條約》的屈辱簽訂,卻很少知道李鴻章在日本下關挨槍省錢。
弱國無外交,更何況你還是兵敗議和,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即便李鴻章再挨兩槍、三槍,甚至喪命,清政府依然要忍辱負重,繼續同日談判,依舊逃不脫割地、賠款、通商……的命運,也終究逃不脫被眾多列強任人宰割的下場。
李鴻章也真是晦氣,因簽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兩個近代不平等條約,成了中國近代最大的賣國賊,受到了國人的唾棄和謾罵。
不過說實話,把賣國賊的帽子全扣在李鴻章頭上,把簽訂不平等條約的罪責全怪在李鴻章身上也有些不公,即便李鴻章是負責談判的全權代表,但也只是大清的代言人,大清的真正掌舵人還是以慈禧為首的滿清統治者。
即使拿李鴻章最讓人詬病的威海衛戰役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來說,李鴻章固然有錯,他也的確存在私心。
清朝末年,八旗子弟日益腐化,在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列強入侵的情況下,清政府不得不啟用有實力的漢族地主,這時候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開始委以重用,他們募兵操練,幫辦洋務,鎮壓起義,在清廷的地位越來越高,李鴻章也接受清廷安排,督辦海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師,其中北洋水師最強,也是李鴻章最為倚重的力量。
某種意義上講,自己一手打造、經營的北洋水師,時間長了就變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裝,這是李鴻章在清廷獲得地位、受以重用的政治資本,李鴻章又可以以維護、擴充、更新等理由從清政府獲得經費,自己又可以從中貪污受賄,中飽私囊,而一旦北洋水師沒了,這些都將失去。
所以從這點上講李鴻章不願冒險讓北洋水師再戰。
但李鴻章深知,即使繼續讓北洋水師同日本海戰再戰,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最終也會戰敗。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
經黃海一戰,北洋水師的致命短板早已暴露無遺,由於海軍經費本身就少,又是被剋扣,又是被挪用,又是被中飽私囊,用到實處的寥寥無幾,技術得不到更新,彈藥得不到補充,設備得不到維護,與日本海軍的戰鬥力相比已遠遠落後,與其出海被消滅,還不如躲在港口基地里,或許還會倖存。
避戰自保不僅僅是李鴻章的個人意願,也是清政府的無奈之舉。
就連李鴻章戰敗後自己都說,洋務了三十年,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師,不過是徒有虛名的紙老虎,貌似龐大,實則不堪一擊。
甲午一戰,李鴻章被清政府推在最前台,背負了甲午戰敗的黑鍋,也成了國人口誅筆伐的「炮灰」,成了人們眼中近代最大的賣國賊。
愛國者也好,賣國賊也吧!
屈辱的歷史已成過去,如今中國正處在民族復興、大國雄起的路上,隨著國力的增長,中國的駐外使者和代表們也真正可以挺著腰桿,抬著頭顱做人了!
「稿酬作者招募」點擊詳情


※民國 | 阮玲玉:愛已千瘡百孔,人比煙花寂寞
※探究 | 三國解惑:諸葛亮臨終前有沒有預言魏延會謀反呢?
※解密 | 大遼公主墓被挖開,內藏驚天秘史
※人物 | 廉頗、李牧兩位超級將戰,真的是毀在此小人手中嗎?
TAG:歷史大學堂 |
※此人為清朝挨了一槍值1億兩白銀,他是賣國還是救國?
※此人一槍值千金,打三槍,被獎勵5000塊大洋,還由營長升團長
※挨一槍值一個億,這個老頭名氣大命也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