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美聯社:在烏干達黑中國這事兒上,你們展現的水準太Low
美聯社:
貴社本月3日播發的報道:《抗議中企經理性騷擾 烏干達數百名工人罷工》。
文中轉引一名烏干達女工人的話,「我沒有拿到工資,因為我拒絕向(中國)老闆提供性服務。」
標題勁爆,內容扎眼,難怪被「美國之音」、《華盛頓郵報》等西方主流媒體甚至一些非洲媒體網站採用,逼得烏干達的相關勞務部門也著手調查。
但我們經過調查和比對,遺憾地指出,此文漏洞明顯,不僅沒有還原事實真相,說有刻意抹黑之意也不為過。
這篇報道,暴露出貴社在非洲的報道水平和街頭小報不相上下,有較大改進餘地。
我們就此提出三點比較大的問題:
其一,事實定性打臉:「性騷擾」顯然是個噱頭
從貴社標題來看,烏干達工人們罷工是要抗議所謂「中企經理的性騷擾」。
為突出這一點,在導語表述中貴社把「性騷擾」放在「不付錢」前面。開篇也先用女工人的話,然後才點綴幾句「虐待工人、拖欠工資」的情況。
按照貴社的意思,烏干達工人們罷工的原因是「性騷擾工人、虐待工人、拖欠工資」,貴社的小跟班、當地媒體《每日觀察》Daily Monitor也採用稿件。
我們這幾天查到了它的跟進報道,發現原文鏈接已被新文章直接覆蓋:
標題直譯為《中國公司滿足當地工人要求:加薪》。文章說,工人們已經回去上班。根據文章,「性騷擾」和 「虐待工人」沒找到責任人,更沒說「補發工資」。
按照貴社對原因的定義,這罷工結束得過於兒戲了吧?
如果不是貴社沒能力弄清楚罷工動機,就是故意寫錯原因。前者是弱,後者是陰,怎麼看怎麼和貴社崇尚的「真實」有差距。
其二,行文邏輯打臉:故意取捨造假客觀
大家都關心事實真相。目前調查還在進行中,因此作為專業媒體,做稿子講究客觀平衡,就是給各方一個說話的機會。
貴社的稿子里有嗎?有一段。專業嗎?依我們看,很不專業:
按照貴社的稿子,到周三(1月4日)還是沒能得到中國企業的回應。
首先,貴社稿子首發在3日。但3日的現場,明明有中方人員在和罷工工人協調啊,你們怎麼不上前問問?
我們中國兄弟(右三、右四)和非洲兄弟的膚色差別,不會小到你們看不出來吧?
也許你們沒在現場,也許你們不小心錯過了。
同樣是4日,你們說電話沒打通,但「德國之聲」就知道給中國使館官員打個電話問問。
你們「苦求不得」的中方回應,這不就有了么?這種做法,值得借鑒參考。
其次,工人鬧罷工,貴社列出的三大原因都有犯罪嫌疑,故而應該向當地政府或者強力機關去求證。
我們都替你們打聽過了,比如KCCA,就是當地的坎帕拉市政管理局。他們還是業主,難道他們的表態不重要嗎?
如果你們去採訪了,估計會聽到不一樣的表態。
但很遺憾,你們也沒寫。
還有,事情發生後,由承包商、監理的代表組成的委員展開調查。在多方取證後,7日該機構在出具的報告沒有認定中國經理對女工進行性騷擾。
報告還指出,該女工確實存在上班遲到和工作態度消極的事實。在中國經理去年12月17日給該女工出具警告信之前,該女工並沒有向任何人抱怨過性騷擾事宜。
既然你們4日還更新文章,怎麼7日的消息不跟進呢?
以上三點信息,如果不是貴社沒想到,就是故意不去報。前者是弱,後者是陰。怎麼看怎麼和貴社崇尚的「客觀」有差距。
其三,各路隊友打臉:不小心寫出舊賬和軟肋
我們查了查,《每日觀察》有一位記者不簡單,名字和貴社這篇文章的作者一模一樣。
這位作者一共只為貴社寫了3篇文章,看起來手法不是很熟,在文章的最後,為了讓整篇文章更有歷史感、指向性,不惜在文末搬出了「世界銀行因性侵犯事件停止對烏干達項目資金援助」的「黑歷史」。
在世界銀行資助的項目中,修路工人曾性侵當地少女,還有監工毆打工人、拖延工人工資的情況。
世界銀行作為西方背景的金融機構,其援助項目中發生這樣的事,我們深感惋惜、憤慨和痛心。但與今番不同的是,這些事都是調查的結果,世行行長金墉就為此道歉。
相較之下,一些媒體在非洲搬弄中國的各種是非,最大軟肋就是信口開河,經不起對質和調查,最終也站不住腳。
比如,之前英國《衛報》曾經報道,說非洲瘧疾無法根除,是因為來自中國的葯都是假的。
事實上,中國抗瘧葯對非洲防治瘧疾的貢獻廣受好評,烏干達全國衛生工作的衛生部副部級常務秘書阿蘇曼?盧誇戈就說,這表明一些西方媒體對於非洲國家和中國聯繫日益緊密的現實及未來的不安和擔憂。
又比如,曾有非洲街邊小報傳言,中國用人肉做罐頭賣到非洲。如此謊言性質惡劣,引起中國外交部門譴責和尚比亞外交部的澄清,小報最終道歉,承認造假(點擊看相關文章)。
貴社作為國際老牌媒體,調查和報道水準怎麼能如同街邊小報一樣?
正在訪非的外長王毅說:「中非合作已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迎來了互利共贏的新機遇。」
搞合作,有些磕碰在所難免,但互利共贏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作為國際新聞同行,在涉華新聞方面,我們給出三個建議:
——套路少一些,不做標題黨,不刻意搞噱頭;
——真誠多一些,該調查要調查,該求證要求證,該報道要報道;
——格局大一些,不要為了黑而黑,要擺好心態,正視事實;
總結就是,要專業。
希望貴社和我們一起,多做一些有益非洲發展和老百姓福祉的事,尤其是提高一些記者的知識水平,不要整天總想搞個大新聞,這樣是不行的。
畢竟都是搞新聞的,打你們的臉,我們的心也疼。
此祝
雞年的你們更專業!
你親愛的 新華國際
2017年1月10日
-END-
監製:李大偉
記者:陳杉 袁卿
編輯:林晶 吳錚
如果喜歡這類文章,歡迎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關注我們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功成身退」?那些「局座」沒有告訴你的事
TAG:新華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