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文韶:一生處事圓滑的清末重臣

王文韶:一生處事圓滑的清末重臣


王文韶:一生處事圓滑的清末重臣



眾所周知,李鴻章是晚清權傾一時的重臣。但有一位浙江嘉定人,「凡是李鴻章做過的官,他都做過;李鴻章沒做到的,他卻做到了。」他,就是歷仕咸、同、光三朝,有「油浸枇杷核子」、「琉璃蛋」(圓滑、官油子之意)之稱的「末代宰相」、「紫禁城騎馬」王文韶(1830-1908)。我們不妨先看看他的履歷,與大名鼎鼎的李鴻章作一個比較。

李鴻章(1823-1901)79歲


1847年(道光27年)25歲,進士。列二甲第13名。改翰林院庶吉士。


1850年(道光30年)28歲 授翰林院編修,充武英殿編修。


1856年(咸豐6年)34歲賞加按察使銜。

1862年(同治元年)40歲 江蘇巡撫,12月改為實授。


1863年(同治2年)41歲 兼署五口通商大臣。


1864年(同治3年)42年 清廷賞騎都尉世職(正四品,榮譽稱號)。


1867年(同治6年)45歲 署理湖廣總督。


1869年(同治8年)47歲 湖北巡撫,12月被任命赴貴州督辦苗亂軍務。

1870年(同治9年)48歲 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1872年(同治11年)50歲授武英殿大學士(中堂)。


1874年(同治13年)52歲 調文華殿大學士(中堂)。


1894年(光緒20年)72歲 被賞三眼花翎,因為黃海戰敗,被拔去了三眼花。


1895年(光緒21年) 73歲 被授予全權大臣赴日議和,簽訂了《馬關條約》。

1901年(光緒27年)79歲。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同年病逝於北京,詔贈太傅,予謚文忠,晉封一等侯爵。


王文韶(1830-1908)79歲


1852年(咸豐二年)22歲,進士。三甲第32名。戶部主事(財政部科員)戶部郎中(司長)。


後湖北安襄鄖荊道(地級市市長)。升湖北按察使(分管司法的副省長),後遷任湖南布政使(常務副省長兼民政廳長)。

1871年(同治十年)41歲,湖南巡撫,總共6年。


1877年47歲,兵部侍郎,並值軍機大臣軍機。還曾擔任禮部侍郎,兼總理衙門行走。


1889年(光緒十五年),59歲,雲貴總督。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65歲,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68歲,入贊軍機,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賞穿黃馬褂(榮譽稱號)。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70歲,晉陞體仁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中俄條約後,賞雙眼花翎。紫禁城騎馬。


後歷任外務部會辦大臣、全權大臣、政務處大臣、督辦路礦大臣,授文淵閣大學士(中堂)、武英殿大學士(中堂)。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79歲。病逝於杭州。賜太子太保。謚「文勤」。一品。


嘉定出生杭州籍


王文韶,字夔石,籍貫為杭州府仁和縣。然而,知情者都清楚,王文韶實為嘉定人。馬敘倫在《石屋余瀋》中說,「清末故相王文韶,字夔石,與余同籍故杭州府仁和縣,然知者謂文實江蘇嘉定人也。」


道光十年(1830),王文韶出生在嘉定。其父王又沂從小是孤兒,家境清貧,在嘉定城南的一家醬園司賬,王文韶幼年就隨父在醬園學徒,跟著店主的兒子讀書。後來拜著名學者錢繹(錢大昭的兒子)為師。有名師教導,加上自小聰穎,王文韶的學業大有長進。錢繹十分看好這個好學生,甚至把女兒許配給他。


道光二十八年(1848),18歲的王文韶參加科舉考試。科舉考試規定,參加考試須有多人作保。王家清貧,無人作保。南翔人王叔彝此時正承辦江浙漕運,於是王文韶到浙江仁和(杭州)求助王叔彝,王叔彝讓王文韶冒充仁和鹽商弟子參加科舉考試。從此,王文韶的籍貫變成了仁和。其父王又沂的身份則變成了「鹽商」。


光緒十二年(1886),湖南巡撫王文韶和浙江巡撫、嘉定人廖壽豐在人民街合辦了寶康醬園。由於用料講究、加工精細,質量上乘,所產「龍鳳牌」醬油和「鬱金香」酒聞名遐邇,規模最大時員工達一百餘人。這件事至少也說明,王文韶與嘉定、與醬園有較深的淵源。


風口浪尖終不倒


咸豐二年(1853),23歲的王文韶考中進士,授戶部主事,後任陝西司郎中。同治三年(1864),出任湖北安襄鄖荊道。此時,正逢曾國潘的湘軍蔣凝學部因不願入隴而中途潰散,王文韶便籌集糧餉,綏撫潰軍,並且採取措施嚴防士兵逃逸。王文韶措置得宜,受到左宗棠、李鴻章的好評,兩位大臣同時上奏清廷,保舉王文韶「可大用」。同治六年(1867),升為湖北按察使,同年調署湖南布政使。同治十年(1871),任湖南巡撫。清史稿稱其「撫湘六年,內治稱靜謐焉。」期間,多次軍事鎮壓民眾。其中,最著名的是鎮壓苗王張秀眉。


光緒四年(1878年),進京擔任兵部左侍郎、軍機處行走,還擔任禮部侍郎,兼總理衙門行走。從此王文韶在官場上一發不可收。


清末,內憂外患、政局不穩,大事很多。如光緒時期的「帝與後」之爭,「常熟」(翁同龢)「合肥」(李鴻章)之爭,氣義和團興起時的「剿與撫」之爭…… 在波譎雲詭的晚清政壇,參與機要的重臣簡直是坐在風口浪尖,立場、觀點、言論,都與烏紗帽甚至身家性命攸關,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身敗名裂,如沈桂芬、翁同龢等都堪稱一時俊傑,卻均未獲善終。而王文韶卻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順風順水,官越做越大。且看他在幾件大事中的表現。


甲午戰爭,清政府委屈求和,李鴻章從雲端跌落,交出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大印。作為軍事、洋務、外交重地的北洋,成了權力真空。這個誘人的「大蛋糕」將由誰來品嘗?朝野熱切關注。


分析起來,要想捧走這個「蛋糕」,起碼應具備這幾個條件:懂軍事;懂外交;帝、後兩派的人都無異議。經過「海選」,時任雲貴總督的王文韶一舉勝出。滿朝官員比王文韶才高權重功多的人多得是,幹嘛會是他呢?


王文韶八面玲瓏,與湘軍、淮軍關係不錯,又在總理衙門行走過,熟悉外交,且與帝黨大佬翁同龢有較深淵源,慈禧太后對他也比較看重。得,就王文韶吧!


王文韶得知「蛋糕」的歸屬後,曾表示自己干不好,惶恐無比,幾次要求收回。他深知,北洋老大是不好當的。翁同龢雖是帝黨主攻手,但帝黨前途如何,仍是霧裡看花,似隱似現;李鴻章雖已跌落,但他一手經營北洋多年,仍有相當控制力。於是,在北洋,王文韶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邊逢迎權力炙手可熱的翁派,一邊重用李鴻章舊部。期間,散遣冗兵、興辦水師和武備學堂、革漕運積弊、開礦(吉林金礦、煤礦)、興築京漢鐵路,並奏設北洋大學堂、鐵路學堂、育才館、俄文館,頗有成效。


戊戌年間,光緒和慈禧的帝後之爭越來越激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態度,對帝後兩黨都很關鍵,王文韶再施「柔軟」身段。起初,慈禧恩准變法,光緒一番折騰,他加入強學會,慷慨解囊。後來,慈禧的臉越拉越長,王文韶調整風向,「上決已定,必從康言,我全駁之……」或態度消極,敷衍緩行。


1898年6月,翁同龢被打發回常熟老家,王文韶雖被調離北洋,但卻是到京任軍機大臣,補了翁同龢的空位。


義和團鬧騰,慈禧跟著發昏,不自量力想和8國一決雌雄。開始,王文韶勸阻開戰,差點被砍了腦袋。八國聯軍攻入北京,1900年8月14日,慈禧一天5次召見軍機大臣,只有他一個人趕來報到。臨走,慈禧對他說:「爾年高,……可隨後趕來。剛毅、趙舒翹素能騎馬,必須同行。」可見,當時太后並不看好他,甚至要丟下他不管。


15日清晨,慈禧率光緒等倉皇出逃。這時,朝臣散的散、躲的躲,而70歲的王文韶卻一路連滾帶爬,連續性天追趕到懷來,感動得老佛爺大呼忠臣,甚至當場摘下一隻玉佩贈送給他。


關於這塊玉,還有一個故事。由於走得匆忙,慈禧太后身上值錢的東西只有這塊玉。它是有玉中之王之稱的「脫胎」。脫胎屬羊脂白玉,如果把它浸入水中,可使一大缸清水映為通紅。


得到「脫胎」之後的王文韶連連擢升。


與八國談判求和時,王文韶被任命為外務部會辦大臣,還是全權的,賞黃馬褂,而擔辛苦和挨罵名的卻是李鴻章。事後,王文韶又得到雙眼花翎獎賞。後來,獲賞「紫禁城騎馬」(皇帝對高官寵臣的特殊恩賜,並非真正讓大臣在紫禁城裡騎馬,而是賞一根馬鞭子以示恩寵。林則徐曾得到過。)


眾口一詞是圓滑


湖南巡撫、雲貴總督、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軍機處、總理衙門、大學士,王文韶可謂官帽顯赫。況且,他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生死關頭,但史家卻對他評論不多,不溫不火,無大褒亦無大貶。原因何在?


清末「清流派」幹將鄧承修在一道奏摺中,給王文韶下了兩句評語:「才不足以濟奸,而貪可以誤國」。「貪可誤國」似是危言聳聽之詞,至今,我們還沒有看到有關王文韶貪的記載。在杭州,王文韶的宅第與胡雪岩的大院相比,顯得寒磣不少。


《清史稿》對王文韶的評價是:「文韶歷官中外,詳練吏職,究識大體,然更事久,明於趨避,亦往往被口語。」


清人何剛德說:王文韶「人極圓通,人以琉璃球目之」。


鄭逸梅說:「王文韶為人柔和宛轉,有琉璃蛋之稱。」


《清朝野史大觀》記:「京師士大夫艷傳文勤(王文韶)有油浸枇杷核子之徽稱,蓋甚言其滑也。枇杷核子固滑矣,若再加以油浸之,其為滑殆有不可以方物(形容)者。」


不管正史野史,眾口一詞,都說王文韶極為圓滑。其圓其滑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凡遇要害問題需要表態,他都推三躲四,裝聾作啞。


李伯元在《南亭筆記》講到一件事:一日,二大臣爭一事,相持不下。慈禧太后問王,王只莞爾而笑。太后再三追問,王仍笑。太后說:「你怕得罪人?真是個琉璃蛋!」王仍笑如前。


王文韶的耳聾半真半假,他常以假聾作為躲事避風頭的手段。


清末大吏梁士詒在給其父的一封信里說:王文韶「有聾疾,而又遇事詐聾」。


漢奸黃浚在他的《金鑾瑣記》中,也記了一件事:軍機處聞有大聲爭論,問舒拉何人?對曰:「趙大人(趙舒翹)與王中堂(王文韶)抬杠」。趙怒吼如雷,王聲細如女子。


其實,以王的資歷,他又會怕誰?


清末,同僚勾心鬥角,上司喜怒無常,政敵互相傾軋,政局變幻莫測,在這樣一種險惡的政治生態中,圓滑是明智,剛正則是狂愚。王文韶可謂參透了圓滑模稜、以時趨避的做官訣竅。他越老越行時,越老官越大。


諷刺小說《官場現形記》「模稜人慣說模稜話」一節,寫了個圓滑模稜的徐大軍機。這位徐大軍機「上頭說東,他也東,上頭說西,他也西。每逢見面,無非『是是是』,『者者者』。」徐大軍機可能就是以王文韶為原型創作出來的。


清末陳贛一在《睇向齋聞見錄》中還記載一件有關王文韶的趣事:日斯巴尼亞國遣使來華,要求締結某項新約。外務部將此事呈報給軍機處,王文韶聽後大怒:「日本鬼子又來胡鬧!」軍機處某章京說:「日斯巴尼亞就是歐洲的西班牙國,並非亞洲的日本國。」王文韶板起臉來說:「你怎麼知道這不是日本鬼子有求於我國,恐怕我不答應而故意改個國名矇混呢?即使按你說的那樣,西班牙又稱為日斯巴尼亞,可以一國兩名,安知日本就不能一國兩名呢!」說得那位軍機章京暗笑而又不敢辯解。


日記只記吃穿用


《王文韶日記》時間跨度達28年(1867-1902),其中有些年份缺失,如同治十二至十三年、光緒二年、八年、十六年、二十年、二十五年等。另外,還有的年份只有一段時間的記錄,並不完整。這可能是王文韶沒有寫,或者是寫成之後有意銷毀,如維新變法時期的日記皆無,顯然是為避禍而有意銷毀的。但縱觀其日記,記得最多、最為詳實的,無非吃穿用行。後人很難從他的日記中,窺視當時的朝野政治風向。來看光緒六年(1880)的日記片斷:


正月戊寅元旦己巳……慈寧宮,太和殿,壽皇殿行禮時刻,服色均同前。(光緒五年元旦:穿蟒袍補褂、行禮。)


初七日……乾清門外站來回班,是日忌辰,仍穿補褂,掛朝珠。


十五日……保和殿賜蒙古王公筵宴,乾清門站出班,穿貂褂不站回班。


十九日……換染貂冠,白風毛褂。


三十日……換洋灰鼠褂。


二月初七日……換銀鼠褂。


初八日……換銀鼠袍。


二十五日……換氈冠絨領棉袍。


三月十二日……換絨冠夾領湖色衫。


十七日……換夾袍褂。


二十五日……換單褂。


二十七日……換單袍。


四月十八日……換實地紗袍褂。


貂冠、貂褂、葛絲冠、葛紗袍、葛紗、再到貂褂,這就是清代官服。皮、棉、夾、單、紗,一年四季,周而復始。五品以上的官,才能用朝珠,穿貂褂。王文韶這一年是兵部侍郎領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兼戶部管庫,自然要穿貂褂。


拍清宮戲的導演們應該好好看一看王文韶的日記。何種場合穿何種朝服,他記載得翔翔實實,清清楚楚。


我們很奇怪,作為政府高官,王文韶可謂日理萬機,他親歷、親為的重大事件、政要幕後的花邊新聞甚至八卦等均可記錄在隱秘的私人日記里,但為何他只對吃穿用等日常瑣事感興趣呢?


話題又回到了王文韶的處世和為人。圓滑是他的本性,他不想在日記里落下反政府或與人親疏的任何把柄。


戊戌後期,部分維新派變成激進的革命黨,謀劃刺殺滿清權貴,王文韶夜行外出卻特意大打「王」字燈籠,友人勸他小心,以免引來殺身之禍,他笑道:「我一生與人和平,向來沒有結怨;如此特意打明燈籠,正是以便亂黨看清,免得誤傷。」戊戌變法失敗後,維新人士遭到殺戮迫害,王文韶又與同是嘉定人的廖壽恆一起設法,盡量減輕對維新人士的迫害。


1908年10月,王文韶在杭州去世。他沒有看到滿清的滅亡,沒有經歷辛亥革命的兇險,沒有做凄涼哀傷的前朝遺老。他安然活著,安然去世,謚號文勤,喪禮隆重。一如他的人生:圓滿。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戊戌變法中的神秘張之洞
1984年里根夫婦訪華中的「廁所風波」
唐紹儀:從袁世凱擁躉到反帝鬥士
梁啟超為你推薦的中國書單
端方:辛亥革命中被殺的清末好官

TAG:水煮百年 |

您可能感興趣

清末重臣榮祿
與左宗棠共識最多的晚清重臣彭玉麟,晚清又一隻雄鷹
左宗棠和李鴻章之比較:晚清重臣的文斗與武鬥
清朝兩大重臣紀曉嵐與和珅的奇聞軼事:一頓酒席引發的笑話
晚清重臣恭親王奕?的六起六落,最慘時被奪一切官職!
雍正的重臣李衛墓地:沒文化卻懂為官之道,清廉受愛戴,深受三朝帝王重用!
清初重臣范文程,死後入賢良祠,他的墓地和後代如何?
精彩亮點:隋朝重臣于仲文的悲劇人生
大清重臣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詭異的相似經歷!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艷照門」,主角是負責《清史稿》的滿清重臣
三國歷史的終結者:司馬氏父子的重臣,真正的人生贏家
晚清重臣李鴻章,獨立支撐清王朝的老人,圖存救亡的英雄
晚清兩大重臣曾國藩和李鴻章之間的關係如何?
晚清第一重臣李鴻章書法欣賞
丫鬟代小姐嫁人:清道光重臣的離奇姻緣之一
雍正重臣李衛墓地:沒文化懂為官之道,清廉受愛戴,受三朝重用!
關於晚清重臣李鴻章的一些印象碎片
宋朝四大將之一曹彬:平滅後蜀南唐的開國重臣
他是康熙倚重的首輔重臣,卻為何在吳三桂問題上與皇帝唱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