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英法聯軍都無法全殲的勁旅卻被捻軍打的全軍覆沒,帶你了解捻軍

英法聯軍都無法全殲的勁旅卻被捻軍打的全軍覆沒,帶你了解捻軍

捻軍是太平天國時期北方的農民起義軍。源於捻子(一稱捻黨),捻子是民間的一個秘密組織,有說產生於清康熙年間,有說出現於明朝末年,成員主要為農民和手工業者,早期活動於皖北淝水和渦河流域。嘉慶末年,捻子集團日多,小捻子數人、數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經常在安徽亳州、阜陽、河南三河尖、江蘇、山東間護送私鹽,並與清政府發生武裝衝突,後甚而起義攻城。1853年(咸豐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國影響下發動大規模起義。起義後的「捻」,史學界稱捻軍。

組織發展

興起

1851年,捻軍在豫南南陽、南召、唐縣(今唐河)等地聚眾起事。

1852年,皖北大旱,入捻農民增多。亳州人張洛行、龔得樹等結捻聚眾萬人攻佔河南永城。

1852年11月,捻眾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渦陽)歃血為盟,推張洛行為盟主,起義抗清,號稱「十八鋪聚義」。

1853年1月至3月,太平軍連克武漢、安慶、南京,安徽、河南,經安徽、河南時,皖北捻黨紛起響應,饑民到處揭竿而起。每年春秋二季集合外出奪取糧食。捻眾紛紛起義響應。及至太平天國北伐軍經過時,已開始從分散鬥爭趨向聯合作戰。

1855年,黃河決口(開封以東),魯南、皖北、蘇北大批災民流離失所,紛紛入捻。到達高潮。淮河南北,遍地皆捻。

1855年秋,各路捻軍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渦陽)會盟,亳州、蒙城捻軍推張樂行(張洛行)為盟主,號稱「大漢永王」(一稱大漢明命王),以雉河集(今安徽渦陽縣城)為根據地,制定《行軍條例》十九條。組成捻軍,建立黃、白、藍、黑、紅「五旗軍制」,人數達十萬。總黃旗主由張樂行自兼,總白旗主龔得(龔得樹),總紅旗主侯士維,總藍旗主韓老萬(萬峰、狼子),總黑旗主蘇天福。總旗下有大旗、小旗。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個以宗族、親戚、鄉里關係結合起來的領導集團。由於各旗間互不統屬,各種集團林立,不易離開本土,形成了它的分散性和落後性。

公元1856年7月16日,張樂行乘虛襲佔了淮河流域的商業重鎮三河尖(今河南省固始縣三河尖鎮),獲得了大量物資,補充了大批人員,士氣復振。接受天王洪秀全封號,但實際上是「聽封不聽調」。但與陳玉成密切合作。

分裂

1857年春,張樂行率領捻軍渡淮河南征,與太平天國陳玉成、李秀成軍會師霍丘和正陽關。從此以聽分封不聽調用為條件,接受太平天國領導,配合太平軍作戰,但不接受改編。年底,內部出現分歧,以藍旗將領劉餓狼(劉永敬)為首的部分捻軍堅持要回淮北,被張樂行等殺死。捻軍於是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張樂行、龔得等少數留在淮南,與太平天國保持著較密切的關係。還有一部分如孫葵心、張宗禹等,轉戰南北,曾深入河南、山東,推動了當地人民以各種形式起義反清。在皖北、蘇北,捻軍或協同太平軍或獨立作戰,屢破清軍。

1857年,張樂行與太平軍陳玉成會攻霍邱,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被封為成天義。

1858年至1862年捻軍在豫、皖、蘇、魯等地轉戰,各有勝負,張樂行晉陞為征北主將,又封沃王。

1860年(庚申年),捻軍為奪取戶部皇倉的糧食,攻掠江蘇北部京杭大運河畔的商業重鎮,駐有南河總督的清江浦(今淮安市主城區),並焚毀清江浦二十里長的街市,以及屬於戶部的皇倉,和屬於工部的四大船廠。但十五公里外駐有漕運總督的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淮安區)因為城牆高大堅固未能攻下。(參見:庚申之劫)同年攻打的主要城市還有開封和濟寧。

1861年,捻軍尤為活躍,攻破湖北老河口和襄陽、樊城。一支入山東,逼近濟南和煙台,為英軍、法軍擊退。9月和1862年(同治元年)5月,清軍攻陷安徽太平天國重鎮安慶和廬州(今安徽合肥)後,捻軍因失去太平軍為依託,處境困難。張宗禹等部自淮北西入河南、陝西,與遠征西北的太平天國陳得才等軍會合。

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為首的清軍大舉進攻皖北。

1863年3月,清僧格林沁親王攻下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渦陽縣縣城),張樂行被叛徒俘送至清營遇害。

後期

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為後期捻軍。前期捻軍失敗後,余部活動於河南、湖北、陝西邊區。

捻軍與清軍作戰

1863年5月張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與李秀成相會後,仍回至皖北。太平天國封張宗禹為梁王、任柱(任化邦)為魯王,張琢(張禹爵,張樂行侄)襲封幼沃王,捻軍其它將領亦各有所封。

1864年4月,張宗禹、任柱等和陳得才、賴文光等部太平軍在河南內鄉會師,欲東下救援太平天國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軍困阻於鄂皖邊界。時天京已陷,陳得才於兵敗後服毒自殺,所部紛紛投降,張宗禹、任柱與賴文光突圍。

1864年6月1號,太平天國失敗後,遵王賴文光和梁王張宗禹等將余部太平軍和捻軍合并為聯軍。賴文光被推為首領。以太平軍軍制重新整編,重組捻軍。賴文光正式授予捻部各將太平天國新王號;新捻軍採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易步為騎,賓士豫、魯、蘇之間,聲勢復振。逐漸變為一支約十萬餘人的騎兵部隊。

太平軍離開淮河沿岸後,清軍將領勝保乘機向捻軍發動進攻,第一個目標就是三河尖。三河尖周圍河渠縱橫,捻軍跨河而陣,清軍步騎兵不易展開,難於強攻。勝保便實行圍困戰法,控制通向三河尖的水陸通道,強令居民提前割麥,並在出產硝磺的地區設卡稽查,嚴禁出境,以斷絕捻軍的糧彈接濟;同時,實行政治攻勢,瓦解捻軍士氣。捻軍堅守了六十餘日,終因糧彈不濟,於六月十六日撤出三河尖,沿淮河東下正陽關。其後,由韓奇峰率部駐守正陽關,張宗禹、龔得樹則率部轉移至霍丘。

1865年5月18日,捻軍在山東曹州埋伏,全殲窮追不捨的僧格林沁所部騎兵,殺僧格林沁,清軍主力淪喪。華北震動,燕京戒嚴。京師令曾國藩剿捻。曾改追擊為四鎮堵剿,於河南周家口、山東濟寧、江蘇徐州、安徽臨淮關分置四鎮,駐淮軍和湘軍八萬,將捻包圍在蘇、豫、皖邊區。又在淮北捻軍的根據地修築墟寨,清查戶口,實行保甲連坐法。但捻軍突破湘軍、淮軍的包圍,進入湖北。

1866年9月,聯軍突破潁河上游的開封、朱仙鎮間的魯河防線。曾國藩因圍剿不力被清廷撤免欽差大臣,李鴻章繼其任。

1866年10月起,聯軍分為東西兩軍。賴文光、任柱繼續在中原地區活動,為東捻軍;張宗禹、張琢進入陜西聯絡回民起義,為西捻軍。

1867年初,西捻軍轉戰陝西後,經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濟源,再向東北挺進直隸(約今河北),至保定,威脅北京。旋退入河南三河尖,最後進入山東黃河以北、運河以東地區,被李鴻章、左宗棠軍包圍。

1867年東捻軍轉戰湖北,曾敗淮軍主力劉銘傳部,但企圖入川、陝與西捻軍會合未遂。是年6月經河南進入山東,後被李鴻章淮軍圍困於黃河南岸、運河東岸、膠萊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區內,突圍失敗,11月任柱與劉銘傳戰鬥中遭叛遇害,主力覆沒,西捻軍東下救援。余部於次年1月在江蘇揚州覆沒,賴文光被俘並被殺。

結局

1868年1月,東捻在山東膠萊河壽光戰鬥全軍覆沒,賴文光遭俘虜後被殺;西捻進為援救東捻軍,一度逼近保定、天津。7月,在山東為淮軍圍困於魯西北,恰逢連日大雨,捻騎不能賓士,西捻潰敗。8月在茌平潰敗,全軍覆沒,張宗禹渡徒駭河不知所終,一說投河而死。至此,捻軍起義失敗。至此捻軍全部失敗。

歷史意義

捻軍起義戰爭,歷時18年,波及皖、魯、豫、蘇、陝等10個省區,殲滅清軍及地方團練十萬餘人,給清朝統治以沉重打擊,但也給北方的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災難。捻軍在長期抗清作戰中,形成一套獨特的流動戰法,常能克敵制勝,但其領導者政治目光短淺,未能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和指揮,軍事上實行流寇主義,忽視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後期又分兵作戰,作戰指導盲動,導致被清軍逐個擊破,最終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抗清奇女子,捻軍女老大,黃旗捻軍女旗主
曾國藩能打敗太平軍,天國無恥叛將打了一場關鍵戰役,決定了全局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史上最強軍隊,曾打的歐洲聯軍全軍覆沒,聯軍統帥現場陣亡!
行軍蟻的傳奇色彩:奇襲法西斯軍隊,全軍覆沒!
將軍為救皇帝不要兒子,皇帝做一決定,讓他的軍隊全軍覆沒
二戰盟軍此將軍帶兵登陸害得軍隊全軍覆沒,居然最後還得到晉陞
紅五軍孤軍奮戰全軍覆沒,軍長頭顱被匪軍割下懸掛城門
航母編隊中突現一艘咱的軍艦讓美軍大發雷霆,不趕走就要全軍覆沒
抗美援朝鋼七連:不惜全軍覆沒阻擊英軍王牌
緬甸內戰再起:緬軍3個營被果敢軍打的近乎全軍覆沒
美軍唯一的全軍覆沒,連番號都被抹去,軍旗藏在中國
航母群中突現一艘中國軍艦令美軍措手不及,若不行動有可能會全軍覆沒
航母戰鬥群闖入一艘中國軍艦讓美軍大發雷霆:不趕走就全軍覆沒了
突現一艘中國軍艦令美軍措手不及,不行動將全軍覆沒
美軍:航母編隊中突現一艘中國軍艦,不趕走有全軍覆沒危險!
航母編隊中突現中國軍艦?美軍大發雷霆 不趕走就要全軍覆沒
美軍最精銳的這支部隊殺掉本拉登後,但在阿富汗全軍覆沒了!
關東軍拿出重炮家底對抗蘇聯,結果沒打出一發炮彈,炮兵全軍覆沒
航母編隊中突現一艘中國軍艦讓美軍大發雷霆,不趕走就要全軍覆沒
諸葛亮親手打造的蜀漢皇家近衛軍,為何最終全軍覆沒?
緬甸境內爆發激烈戰火:緬軍3個營被果敢軍打的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