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原力依舊在,只是朱顏改——《星球大戰:俠盜一號》
首先,請各位朋友原諒我用了這樣一個標題。觀影之後,思考半晌才想出這個題目,也比較貼切這部「星戰」電影的標題。為什麼是這個標題?電影如何?不是星戰的粉絲是否能看的懂電影嗎?且聽在下慢慢道來。
1、 前世今生
對於很多科幻粉絲來說,《星球大戰》系列是不能繞過的電影集。該系列電影最初由盧卡斯電影公司出品。盧卡斯電影公司於1977年推出《星球大戰》,這之後又分別在1980和1983年推出《星球大戰2》、《星球大戰3》。幾乎是20年之後繼續推出了星球大戰前傳三部曲,分別於1999、2002年和2005年上映。後來的後來,迪士尼(是的,你沒看錯)收購了盧卡斯影業,正式邁入「快餐時代」,幾乎一年推出一部系列電影,例如去年上映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和最近上映的《星球大戰:俠盜一號》,這之後還有第九部將於2019年上映。
《俠盜一號》雖然是第八部星球大戰電影,但故事情節並不是接著去年的《原力覺醒》,而是發生在第三部《西斯的復仇》(2005)和第四部《新希望》(1978)之間。故事源於第四部電影開頭字幕的一句話「反叛軍間諜竊取帝國的最終武器」,電影講的就是這段劇情,一個小隊去竊取了大殺器——死星的設計圖。《俠盜一號》大約就是個外傳類型的電影,於整個系列的走向並無影響,不會影響到其他人物,也就不影響大家單獨觀看這部電影。換句話,如果你不是粉絲單獨來看這部電影,毫無問題;如果你是粉絲,你會因為這段歷史而感到興奮,畢竟這是最受歡迎的一部星戰電影——《新希望》的前戲。
2、 好萊塢式的故事
《俠盜一號》主線很簡單,本文並不存在劇透的問題。前文提到過,這一部的劇情只是第四部星球大戰的一句話:反抗軍的間諜竊取了帝國的終極武器「死星」的設計圖。如果您是星戰的粉絲自然會明白這是怎樣的「歷史」;如果是新觀眾,這樣一句梗概並不算什麼劇透。
整部電影就是以這一句話創作而來,在之前的幾十年里,從未有人想過把這一段話改編成一部電影,但仔細想來,這會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在還沒有萊亞公主和天行者盧克的時候,是什麼人完成了這一壯舉?
既然是所謂的「美國大片」,就肯定會遵從好萊塢那一套講述故事的規則,這也是經歷了多年市場洗禮的規則。首先是故事起因,這個不自然不用多說——得到情報,準備竊取設計圖,之後是小隊各個成員的個人片段以及如何聚集,最後一起去竊取設計圖,完成目標。怎麼樣,拋開星戰的外衣,是不是和很多好萊塢大片的主要劇情如出一轍?一如既往的好萊塢三段式講故事的方式,既被市場所接受,又簡單易懂。剩下的就是導演和編劇的思考,思考如何在這三部分「添枝加葉」,讓電影看得好看一些,如何有一些比較新的嘗試,但不至於「傷筋動骨」。製片方既然把星球大戰後續系列當做一種快餐類型的電影消費,就不會破壞這一好萊塢最為成功講故事的方式。這也是多年來「美國大片」多年來屢試不爽賺錢的敘事節奏。
3、 關於創新
一個系列電影已經拍到了第七部,不管是多麼龐大的設定和情節,都會讓觀眾感覺乏味,所以如何在最新一部電影中推陳出新是後續電影成功的必要因素。這部電影做得如何呢?
大部分觀眾無論是否看過星戰系列電影,大概都會知道其中的一兩個詞,例如原力,例如天行者。在以往的系列電影中,劇情基本上都是以天行者家族的愛恨情仇為出發點而展開,是以這些英雄或者「黑暗」反派等等影響銀河系的人物為主角的電影。在《俠盜一號》中主角則換了一群不像主角的傢伙。
第二,任務小隊包含了各個種族,這也算創新了。在前三部,後四部電影劇情的夾擊下,「拼湊」出的各種族主角小隊也算創新之一了,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
創新之三。《俠盜一號》中多了一定篇幅的戰爭戲,尤其是場面特效給觀眾帶來了相當的真實感,這在之前的系列因為技術問題,不多見或者做不到。在後續的劇情中,小隊一敵眾我寡的被追打的時候則帶來了星戰系列前所未有的壓迫感和無力感,這不得不說與導演的風格有關係。本片的導演是加里斯·愛德華斯,也就是2014年上映的《哥斯拉》電影的那位擅長把控大場面的導演。無論《哥斯拉》的人物塑造和劇情多麼爛,但此導演把握大場面高潮的手段真的不差,這一點也在《俠盜一號》中得做得很棒。舉個例子,在之前的星戰系列中,各種星戰武器虐殺星球甚至星系的場景受限於技術,並不是主要畫面。如今,電影特效有了長足的進步,加上本作則是以普通人的視角,著重描繪和極度渲染出來帝國和帝國終極武器的恐怖。不得不說,如此這般星戰中巨大戰爭場面給了觀眾極大的滿足感,也是換導演帶來的一絲新意。
其實《俠盜一號》還有許多創新,這裡就不一一點明,在老系列電影的壓力下,保留主要構架中的創新是票房的保證。
4、 是與不是
如果有些朋友沒有看過星戰系列電影,這不妨礙直接觀看《俠盜一號》,不用補課。撇開星戰的外衣,非鐵粉觀眾完全可以享受刺激的動作和戰爭場面,不用去管導演和編劇精心設置的各種小伏筆和彩蛋,甚至不用「帶腦子」去看這樣一部適合全家觀看的娛樂片。更何況影片的特效精彩絕倫,友人甚至認為僅僅是沖著死星毀滅整個一顆星球的巨大場景,都可以贏會票價,因為實在讓人極度震撼。《俠盜一號》整體投資高達兩億多美元,在特效方面更是下了血本。
如果您是一個星戰的鐵粉,那就算看對電影了。有觀眾看完之後,認為這部電影完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俠盜一號》完成了星戰系列前傳與正傳的交接。你可以看到《俠盜一號》是如何接上前傳和正傳的,將觀眾們熟悉的人物和時空巧妙的串聯起來,解釋了在後續電影中眾多謎團(例如死星為什麼會有巨大的漏洞),為星戰系列拼上了缺失了30多年的拼圖,使得星戰系列的故事更為順暢。
5、 中國元素
近年來的「美國大片」越來越看重中國市場,終於在老牌星戰系列上出現了中國人人的身影,姜文和甄子丹兩位演員加盟《俠盜一號》。這兩位演員並不是像前人一樣,只是在某些大片中打個醬油,給一兩個鏡頭就領了便當。甄子丹實實在在的在影片中大展拳腳,而姜文老道的表演也搶到了不少戲份。甚至在電影的最後,甄子丹一邊冒著槍林彈雨走向開關,一邊說:「I am one with the Force, and the Force is with me.」相信眾多的星戰粉會因此激動,由一個黃皮膚的華人在正式的星戰電影中講出這麼一句星戰味十足的話,是我們期待已久的。這也側面說明了中國電影市場的重要性。
是的,這是一部星戰電影,原力依舊在,依然在是這部電影乃至整個星戰電影的的主要核心設定,但朱顏已改。星戰系列中從來不缺偉大的英雄或者是反派,這些「大牌」已經支撐了整個系列幾十年,是無數粉絲們的偶像。但筆者以為,再偉大的人物也是需要那些小人物來襯托,正是這樣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士兵、奴隸、海盜、士兵等等小角色,極大程度豐滿了星戰世界,讓這個虛擬的世界鮮活起來,讓觀眾感覺到「星戰」的世界距離我們並不太遙遠,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星戰電影,卻可以讓你印象深刻,電影正在上映,如有興趣可以一觀。


※為啥大象能咆哮,而鯨魚只能像老鼠那樣吱吱叫?
※棉簽的用途有很多,但不能用它掏耳朵
※浴巾應該多久洗一次?
※聰明的人更容易孤獨……
※埃博拉病毒有了剋星,新疫苗有效性可達100%
TAG:蝌蚪五線譜 |
※影評《星球大戰俠盜一號》俠盜羅漢與自殺小隊
※影評下午茶之《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情聖》等熱映影片
※美劇影評:《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第七季第一集影評:龍石島
※影評《星球大戰外傳》的真俠客態度
※《洛奇》影評:一名屌絲的逆襲
※《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影評:一個王者的結束
※關於電影:《喵星人》的影評
※《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影評:雖佔盡先機,卻無力回天
※豆瓣影評:《獵熊》:記一次壯烈的失敗
※十句話影評:《昆塔:反轉星球》打造兒童版《阿凡達》!
※影評:《長城》凸顯歷史的偉大,華仔是真英雄,鹿晗卻是被吐槽
※大鵬懟叫「二月鳥語」的影評人:我的電影再怎麼也不止一星
※《血戰鋼鋸嶺》影評:一個堅不可摧的信仰
※周末影評:《蝙蝠俠之黑暗崛起》
※《湄公河行動》影評:一個祖國的強大是無法估量的
※院線影評/韓國最新抗日電影《軍艦島》:將角色做大,將戰爭做小
※李連杰《遊俠》影評:一塌糊塗的低俗
※《阿凡達》影評:潘多拉星球上的極限挑戰
※國外影片影評:《關鍵第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