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如何吃成一個像盧梭、尼采、薩特這樣的哲學家?

如何吃成一個像盧梭、尼采、薩特這樣的哲學家?

『閱讀需要主張』


「你就是你的食物。」


在講究生活方式的當下,每個現代人對吃什麼都有一套講究。有人要少油少鹽,有人堅持素食主義,也有人要堅持大魚大肉.......

對於思考時間萬物的哲學家們來說,「吃什麼、如何吃」這麼重要的事情,他們怎麼能沒有態度呢!今天,書評君帶大家學習一下各位大哲學家們的「飲食之道」。


你對「吃」這件事情有何講究?是否同意以下諸位思想家們的看法?歡迎留言給書評君。


1


第歐根尼

「我不覺得吃人肉有多麼醜陋」


第歐根尼(希臘文Διογνη 英文Diogenēs,約公元前412—前324),古希臘哲學家,出生於一個銀行家家庭,犬儒學派的代表人物。活躍於公元前4世紀,生於錫諾帕(現屬土耳其),卒於科林斯。他的真實生平難以考據,但古代留下大量有關他的傳聞軼事。


談到犬儒者,黑格爾說:「他們不配任何哲學思考」;而尼采則說,犬儒主義者是「地球上能企及的最高之物」,可見第歐根尼總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在飲食上,這位哲學家的大膽放肆也一以貫之。


第歐根尼打算「回到最初的野蠻狀態」。他反對用火,反對把普羅米修斯當作文明的象徵。犬儒主義飲食學的首要原則是生吃食物,並且第歐根尼「不覺得吃人肉有多麼醜陋,萬物在萬物中,處處如此。麵包里有人肉,草里有麵包。」

如何吃成一個像盧梭、尼采、薩特這樣的哲學家?


厲害了,我們的第歐根尼,可以生吃章魚還是很威武的...


犬儒主義頌揚簡單的生活,靠採摘果腹,喝新鮮的泉水。關於第歐根尼的飲食傳說中,最傳神的是他可以生吃章魚,拒絕任何用火烹制的肉。甚至他的死也據說與此有關:死於與一隻狗爭搶「章魚」(還有另一種說法是第歐根尼故意憋氣結束自己的生命)。


第歐根尼要求別人在他死後把他的屍體拋到外面,讓自己成為野獸的食物,成為自然循環的一個部分。第歐根尼一生的飲食是一個這樣的循環:從生吃動物的人,變成被動物生吃的人。


2

盧梭


「我們的首選食物是奶」


與第歐根尼一樣,盧梭同樣崇尚自然樸素的生活。但何為自然樸素?每個哲學家的想法都不同。盧梭接受了火,他認為火是絕好的普羅米修斯元素,甚至是文明的象徵。他認為火為視覺、嗅覺帶來舒適,發出的熱給身體帶來舒適。不過,盧梭鞭撻在任何季節都能產出水果和蔬菜的農業生產理性化。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盧梭推崇的食物是清淡少油鹽的蔬菜水果野菜。盧梭把素食說成最接近原始人的進食方式,他甚至非常警惕葷食者:「可以肯定,喜歡吃肉的人通常比別人更加殘酷和凶暴。」因此有了這樣的等式:肉類=力量=殘酷,蔬菜=軟弱=溫和。

如何吃成一個像盧梭、尼采、薩特這樣的哲學家?



「奶製品和糖,是性的自然味道,象徵純真與溫和,是性的可愛點綴。」——盧梭


盧梭最推崇的食物是奶以及一切奶製品——既包括人奶也包括各種動物奶製品。盧梭認為,「乳汁雖然產自動物,但屬於素的物質;乳汁的成分分析可以證明。」而凝乳,則是奶的精華,是溫和、健康和營養的飲食代表。


除了自然而有營養,盧梭喜愛奶及奶製品還有另一個原因,他評論道「奶製品和糖,是性的自然味道,象徵純真與溫和,是性的可愛點綴。」神奇的,標誌純潔、健康和真實的食物,是奶。別的都是腐敗的。他說:「我們的首選食物是奶,對於重口味,我們只是不同程度的習慣而已,但實際上我們厭惡重口味。水果、蔬菜、野菜,最後才是不加香料也不加鹽的烤肉,這些是最早的人類盛宴。


3


康德


「醉酒是增加想像力的方式」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79歲),德國作家、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他的學說深深影響了近代西方哲學,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苛刻挑剔的康德是虔誠主義者,卻也是好酒之徒。剛過三十歲的康德經常去咖啡館,在那兒他灌下了很多酒,醉得找不到在哥尼斯堡的住所。據稱他每天晚上都玩撞球和撲克,每天中午都喝一杯葡萄酒。他說啤酒是「慢性毒藥,能致人死命」,認為啤酒是造成死亡,還是造成……痔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康德如此愛酒?理解跟古今中外的其它酒徒也差不多——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啊!康德這樣評論自己的嗜酒如命,醉酒是「通過身體來刺激想像力的一種方式」,增加想像力,或至少讓自己覺得更有想像力。康德承認,這些令人忘卻自我的手段可以讓人逃離粗俗的世界,「忘卻似乎從一開始就存在於生命本身的負擔」。

如何吃成一個像盧梭、尼采、薩特這樣的哲學家?



康德每天中午都喝一杯葡萄酒,他認為喝酒讓人忘卻煩惱,真是「我喝故我在」啊。


康德將飲酒的效果理論化:燒酒造成沉默,葡萄酒讓人興奮,啤酒撐飽肚子,攝入酒精「可以讓人微醺快樂,但有不同之處,狂飲啤酒更容易把人關閉在夢裡,喝啤酒的方式往往很粗魯,而喝葡萄酒是快樂的、喧鬧的,有一種精神層面的嘮叨」


除了酒,康德對於飲食的其它方面似乎沒有特別喜好或憎惡,一般是「三道熱菜(葷素皆有)、乳酪和黃油」。康德在生命的最後時期,對黃油麵包片著迷不已,當康德發現盤中食物切得很雜亂,失去規則,他喊道:「要形式,要精確的形式啊……」


4


尼采


「智力產出多、情感豐富的人,需要吃肉」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24歲時尼采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尼采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 《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


尼采攻擊現代人的飲食,他認為「現代人想消化很多東西,甚至要消化一切,人將一切抱負放於其上」。而「什麼都吃的人不是最精細的種類」。庸俗在於不作區分。什麼都吃,這是一種謬誤。


缺少品質,缺乏柔韌、清淡、細膩,這些都是消極飲食的特點,原型是德國菜。而素食也不是解決辦法。尼采認為,素食者「可能是需要吃補品的人」,因為蔬菜而筋疲力盡。在給朋友的信里,尼采一開始就表達了保留意見:「智力產出多而情感豐富的人,需要吃肉。為什麼要把素食『搞成一種宗教』,這類狂熱為什麼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素食主義呢?」

如何吃成一個像盧梭、尼采、薩特這樣的哲學家?



尼采喜愛吃火腿,對風行的素食主義不屑一顧,認為智力產出豐富的人必須得多吃肉。


尼採的典型飲食安排中都少不了熟肉。1880年之後,他寫給母親的信里大多是要香腸、火腿。他抱怨火腿腌製得不細緻,請母親不要再給他寄梨子。他首先要「威魯瓦火腿」或「火腿香腸」,然後要蜂蜜、大黃塊和薩瓦糕。他一直鍾愛牛排加煎雞蛋、火腿加生蛋黃以及麵包。


雖然尼采認為吃肉是必須,但他的飲食理論也講究節制:不要過多(大米、土豆),不要過少(肉類),要有禁忌(酒精、興奮劑)。尼采認為家庭婦女們製造了一個肥膩、粗俗、臃腫的德國。他批評「廚房裡的蠢事」,抨擊「做飯的女人」,斥責「女人用恐怖的無知完成這項任務」:為家人和一家之長做飯菜。「做飯的女人糟透了,廚房裡沒有絲毫理智,所以人的進化才被延緩了最為漫長的時間,受到最為嚴重的損害。這個狀況在今天幾乎沒有任何好轉」。


5


薩特


「我總是被龍蝦追殺」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獎項,包括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代表作品有《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


薩特是我們這些哲學家裡最不愛吃的一位,他似乎對任何食物都不感興趣,但他偏偏對「吃」這件事情聊得最多。鑒於薩特總是自帶諸多八卦屬性,關於薩特的飲食觀,咱們也多說幾句。


薩特不喜歡帶殼的海鮮,他吃了會嘔吐。在《永別的儀式》里,波伏娃問薩特對食物有何喜惡。關於最討厭的食物,他答道:「蟹蝦、牡蠣、海貝。....這種肉塞在一個東西里,用作食物的話,就要把它抽出來吃。想到抽出來,我就覺得噁心。怪物的肉被緊緊夾在硬殼裡面,要用工具才能弄出來,而且還不是完整的剝離。」


《存在與虛無》里的論述沒有忽視食物。在薩特最重要的這部作品裡,薩特將飲食與性隱喻結合在一起:「有些傾向是吃這一行為的基礎,其中,填塞傾向無疑是最基本的:食物是填塞嘴巴的『填料』;吃,就是填塞自己的嘴巴。」填塞複數的洞,既是吃,又是交配。薩特毫不猶豫地談及「女性器官的猥瑣」,他分析了吸入、吞咽、吸收和夾緊的性。他強調,兩個洞有相似性,「毫無疑問,性器官是嘴,貪婪的嘴,吞陰莖的嘴。」

如何吃成一個像盧梭、尼采、薩特這樣的哲學家?



薩特厭惡食物,但對「煙」欲罷不能。


據波伏娃透露,只要身體健康,薩特常忘記講衛生,也忘記身體的節奏,忘記飲食這一文化儀式必然要用來超越自然的必需。「我覺得完全無所謂,」他寫道,「中午或晚上跳過一頓,或者一天跳過兩頓,只吃麵包就行,或者連麵包都不用吃,只吃沙拉也行,要麼餓一兩天也行。」波伏娃證實他吃得隨便,時間隨便,方式也隨便。


鄙視自我,把身體當物品使用——自我厭惡的變異,這在薩特身上體現為煙和酒的雙重面孔。安妮·科恩索拉爾總結了薩特一天當中消化的東西:「捲煙兩包,是味道嗆人的玉米紙捲煙,煙斗數支,抽棕色煙絲;酒一升多,有葡萄酒、啤酒、白燒酒、威士忌等等;安非他命兩百毫克;阿司匹林十五克;巴比妥數克,還有咖啡、茶,以及日常飲食里的油膩食物。」


薩特的酗酒是確鑿無疑的。幾次酩酊大醉都記錄在波伏娃的回憶錄里,最有名的一次發生在莫斯科,那是1954年春天,他住了十天院。好心的傳記作家們都指責蘇聯主人對他壓酒……在一次問診之後,薩特意識自己應該戒酒了,他喊道:「我這是在跟我生命中的六十年光陰永別。」

如何吃成一個像盧梭、尼采、薩特這樣的哲學家?



龍蝦,是薩特的噩夢。


在《存在和虛無》中,薩特說出一個小小的吸煙理論:吸煙,是實踐一個儀式,將肢體動作戲劇化、儀式化,也是「融入身體的摧毀性反應。煙絲是『據為己有』的存在的象徵,因為隨著呼吸的節奏,它被一種『持續摧毀』的方式摧毀,經過我的身體,固體消費成了煙霧,這種象徵方式表現出變化。」這個「火葬式犧牲」,薩特說它本身就是整個人類的犧牲遊戲,「整個世界的一種據為己有式的摧毀。我吸煙,煙絲變成氣體又被我吸收進身體。」吸煙和吃飯,是同一邏輯的兩種方式。


在薩特仔細解剖自我的試驗台上,興奮劑、酒精、煙草還是不夠。薩特希望在自己身上測試致幻劑對個體的圖像形成會產生什麼效果。波伏娃描述薩特向她彙報的幻覺:「他身邊和身後,躦動著螃蟹、章魚和面目猙獰的東西。」水生甲殼動物的報復:薩特認為自己被龍蝦追殺。當波伏娃在電話里擔心實驗進展的時候,薩特用驚魂未定的聲音回答說,她的「召喚讓他擺脫了跟章魚的纏鬥——他肯定不佔上風」。後來在街上,麥司卡林已經沒有延遲效用了,可薩特仍然「十分確信有隻龍蝦一跳一跳地跟在自己身後」。

如何吃成一個像盧梭、尼采、薩特這樣的哲學家?



薩特似乎沒什麼喜歡吃的東西,西紅柿,他則尤為討厭。


薩特承認自己沒什麼喜歡的東西。除了果斷排斥海產品,他還厭惡西紅柿,拒絕吃西紅柿的酸果肉。總的說來,被他稱作植物的東西他都不喜歡。他從來不吃天然狀態的水果:水果的罪在於水果是偶然的產物,是跟人距離過遠的外在之物。薩特是極佳的反第歐根尼者,他憎恨天然的東西,只對製造加工過的產品有興趣,只喜歡人造之物。


薩特明確說:「食物必須經過人的勞動產生。麵包就是如此。我常常想,麵包是跟人的一種關係。」他曾經喜歡肉類,但後來不喜歡,理由是素食者很看重的:吃肉就是咀嚼死屍。


水生甲殼類動物總是薩特的噩夢,他在《文字生涯》中說到別人排斥自己時,比喻自己變成了螃蟹:「突然間,我失去了人的外貌,他們看到一隻螃蟹倒退著要逃離這個如此人性的大廳。現在,被揭開面具的闖入者逃跑了:大廳里的事繼續著。」

如何吃成一個像盧梭、尼采、薩特這樣的哲學家?



《哲學家的肚子》


作者:[法]米歇爾·翁弗雷(Michel Onfray)


譯者:林泉喜


版本: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7月


▲點擊圖片買一本


本文根據《哲學家的肚子》一書整合編輯,經出版方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授權刊發。整合與編輯:走走。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何吃成一個像盧梭、尼采、薩特這樣的哲學家?


如何吃成一個像盧梭、尼采、薩特這樣的哲學家?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微幫 的精彩文章:

MIT將生物學機制引入神經網路,新模型或揭開抑制神經元功能
陳思誠犯的錯,不止出軌這一樣
清心寡欲,心靜如水
她靠躺著,拍完了一部電影
初中化學推斷題的解題思路和技巧

TAG:愛微幫 |

您可能感興趣

牛!一個家庭主婦,是如何成功俘獲凱特王妃和奧斯卡影后的
一個逗逼的科研狗是如何成為諾貝爾獎得主的
韋陀菩薩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神
一個逗逼科研狗是如何搞定諾貝爾獎的?
「伊斯蘭國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定製?
一個家族的斯文
宋太祖趙匡胤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和怎樣的性格?
艾斯特哈茲·彼得:描繪一個真實的面具
塔克文和盧克蕾提亞|一個少女的自殺顛覆了整個羅馬
一個美國、俄羅斯都在爭的國家,他是如何獨立的?路途很艱辛
科學家們又發現了一個有關古夫金字塔的新秘密
宋仁宗:一個好的皇帝為什麼卻把國家治理的一團糟呢?
比菲爾普斯還猛!第一個拔火罐的外國人有著怎樣的體驗?
科學家發現奇特的新物種,在一個偏遠的島嶼
特種兵一個能打幾個?看看俄羅斯特種兵的生活
先定一個可以實現的小目標:幫愛丁堡、紐卡斯爾和約克的小夥伴找到工作!
鐵血真漢子貝爾·格里爾斯 奧巴馬都稱讚的一個男人
哈哈哈,果然所有喵星人都是一個德行的啊!
想要一個森林般的家?一個印章就搞定啦!
一個人的切爾諾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