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自然無為 不爭也是一種智慧

自然無為 不爭也是一種智慧

作者簡介


沈三靜,俗名沈力怡,澳門人,正一授籙道士,澳門道教協會及澳門道樂團會員。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及澳門理工學院,致力於弘揚道教在海外文化中的傳播與發展。


不爭,不爭取功名;不爭,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不爭,不逞能,不激怒,不對斗,不自大;不爭,不爭鬥;不爭,無所爭奪。這些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是我們一生學之不盡、用之不完的精髓。

文/沈三靜


《道德經》這部不朽著作,不僅是中國道教文化的思想源泉,也是西方國家借鑒學習的重要哲學。闡述的宇宙的形成,自然的規律,以及身心的修養,對世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以「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為結束語,來總結了《道德經》的主旨,「為而不爭」。不爭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何為不爭?

自然無為 不爭也是一種智慧


自然之道, 為而不爭(資料圖)


不爭為不爭取功名


「不尚賢,使民不爭」。


——《道德經》第三章


意思是說,不以高官厚祿去重用那些自我標榜有才德的人,而避免百姓為謀取功名而相互爭奪。為什麼老子會提出這樣的觀點呢?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大國稱霸,小國自保。領導者為了統治自己的國家,到處招攬賢才,崇尚賢才,用以治國安邦之策略。正是因為「尚賢」這一主張的盛行,一些有野心的人,為了爭權奪利,強佔民財,剝削百姓。一時間,民心紊亂,盜賊四起。社會處於動蕩之亂,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老子看到如此慘象,心痛不已,從而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向這一觀點。他希望人們回到一種「無為」的精神文明世界。只有不爭,人們才沒有貪慾,沒有盜取利祿之心。這樣就順應了自然規律,統治者就做到了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就可以得到治理了。這裡的不爭是不爭取功名。

不爭為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


「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第八章


水的品德最接近於道,是因為水總是默默無聞的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自然地停留在人們所厭惡的卑下地方,也無怨無悔。人法天地自然,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為道也。水的不爭包容萬物,與自然和諧相處,順其自然,這種品德不正是道的化現嗎?老子這一主張是希望人們,做人要像水一樣,有寬大的胸襟和氣度,幫助別人而不圖回報,為而不爭。這一不爭是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做人也應該具備水的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人們的事情而不爭功,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意去的卑下地方,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任勞任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眾人爭名爭利爭功。

自然無為 不爭也是一種智慧


水利萬物而不爭,為而不爭(資料圖)


不爭所產生的理想效果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有道之人不與世人相爭,也就沒有人與他相爭。不爭為德,善於用人的領導是謙下不爭的有德之人,人們自然而然的向他靠攏,主動獻策出力;樂於助人的有德之人是和善不爭的,人們自然會記住他的功勞,在他有困難之時伸出援助之手。不爭之人,不張揚,不巧辯,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泰然處之,用自己美好的品德處事待人,從而贏得眾人的喝彩。


《桐城縣誌略》中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在朝廷任職期間,收到一封家書。是家人因一堵牆與鄰居產生糾紛,互不相讓,想讓他出面干涉。張英看後給家人回了一封信,信的內容是一首打油詩:「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見信後慚愧難當,即刻讓出三尺牆。鄰居知道後也深受感動,也將牆退出三尺。康熙皇帝知道了此事,頗感欣慰,下令立牌坊以彰張英不爭的謙讓之德。張英以自身不爭的品德教化家人,感化眾人。如今,安徽桐城市老城區西南角著名的『六尺巷』正是因此而來。『六尺巷』已經成功申請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英不爭的品德佳話至今傳為美談。

我國偉大領袖毛澤東,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革命和中國革命的建設事業,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他以梅花自喻,寫成《卜運算元·詠梅》。其中「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體現了梅花只是報春,而不想爭占春光的無私無欲的高尚品德。進而體現了在毛澤東領導下的共產黨人奮鬥在前,無私奉獻於後的不爭精神。


不爭為不逞能,


不激怒,不對斗,不自大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善於做將領的不崇尚武力;善於帶兵打仗的,不會因為敵人的刺激而發怒;善於用人的,待人謙下。這種不逞能,不激怒,不對斗,不自大的不爭,是人們自古以來處世的原則。懂得不爭的真正涵義,才能根據人性的特點發揮出人性的力量,才能無往不勝。從根本上說,不爭就是道的自然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自然無為 不爭也是一種智慧



人生至鏡,為而不爭(資料圖)


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藺相如,他為趙國進言獻策,作出了許多重大貢獻。他的不爭故事源遠流長。當時,藺相如縷為國立功,被封為上卿。廉頗當時也是著名的良將,戰功赫赫,也被封為上卿,但卻在藺相如之下。廉頗不服氣,揚言要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廉頗以為藺相如懼怕他,很是得意。可藺相如卻說:「現在秦國忌憚我們趙國,主要是因為『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如若我們不和,將有益於秦國,我何必為了私人恩怨而致國家於不顧呢?」廉頗聽說後,羞愧難當,背負荊杖,到藺相如家裡請罪。兩人握手言和,齊心協力保衛趙國。這就是流傳至今「負荊請罪」的故事。藺相如的胸襟寬大,仁德之舉,正是不爭的真實寫照。


不爭,不等於自己軟弱,而是自然無為,在做好自己本分工作的同時充實自己,而不是於名利凸顯自己;不爭是以平和的心態享受生活,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爭是向更廣闊的天地進取。不爭,不是任人宰割,而是謙讓寬和。不爭不僅是人生最大的財富,也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古往今來,人們往往為了功名利祿,而忽略了不爭這一重要品德。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爭來爭去,原本寬闊的世界只能容下一顆自私的人心。


和珅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貪官。他大權在握的時候,結黨營私,打擊政敵,聚斂錢財。視黎民百姓如草芥,顛倒黑白。他為官時,為了討好乾隆皇帝,打擊報復朝中對他不滿的文官,大興文字獄。把反對他的部分文人,誣陷為「私藏逆書」、「禁逆不力」等罪名,作為他們謀反的罪證。他入翰林院任職期間,控制科舉制度,肆意搜刮童生、秀才之錢財,形成『價高者得』的一種交易······和珅利欲熏心,犯下種種惡行,最終被嘉慶皇帝賜自盡而亡,家產全部充公。人們拍手叫絕,和珅自此遺臭萬年。


近幾年來,霧霾猖獗,於人們的生活造成嚴重危害。霧霾天氣,即災害性天氣,至今沒有根治。那霧霾是如何來的呢?這都是人類的過錯,自然順其自然的發展,人們為了一個「爭」字,強行打破自然規律,為了發展,「先污染,後治理」;建滿目琳琅之高樓,致使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大肆建廠,製造污染之物;去木伐林,破壞生態環境······這一系列的背道而馳,只能自食惡果。霧霾不能根治,它可誘發呼吸道疾病,引發各種病毒性菌類疾病;因霧霾天氣含氧量低,致使心臟跳動速度加快,進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增加,於老年人危害更大;霧霾中還有害顆粒多,可誘使癌症發病率增多;霧霾天氣可見度低,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種種危害,不都是人們自己造成的嗎?身體髮膚有損,爭再多的功名利祿又有什麼作為呢?爭再多的金錢家產又有什麼用呢?爭來爭去,自己卻是最大的失敗者。

自然無為 不爭也是一種智慧



霧霾同作為,危及人們生活(資料圖)


不爭並不是反對進取,反對提高自身的能力,不爭是指在名利地位面前,要謙下、發揚高風格,不與人爭名,不與民爭利。相反還應當將自己的一切無私奉獻於人民。不爭不是對萬物無所作為,而是不與人爭世俗的功名利祿,錢糧財物,遵循道的順其自然,效法天道,而不強求爭功爭利。如此才能「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出自《道德經》第七章)。意思是說把自身的位置擺在眾人後面,反而能贏得眾人的擁戴;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使自己安然無恙。


不爭為不爭鬥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自然地規律特性是:不爭鬥而善於取勝,不說話而善於回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從容無為而善於籌謀。不爭是一種善勝的「爭」。不爭不是讓你在生活中、競爭中失敗,而是讓你效法天道,遵循自然法則,從容不迫,自然無為,有條不紊的尋求發展,生活。籌謀事情的時候不要急於求成,妄想一蹴而就。如果一味地爭鬥,就會慘遭失敗。這裡的不爭是不爭鬥。《三國志》中諸葛亮就是一位具有不爭高尚品德的人。「唯德與賢,可以服人,三顧頻煩天下計;如魚得水,昭茲來許,一體君臣祭祀同」。這是讚美諸葛亮德才兼備的一副對聯,蜀國人敬佩他的德行,死後同劉備一同享受蜀國人的祭祀。諸葛亮就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真實寫照。


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人們稱其教為「天師道」,道教門徒尊稱張道陵為祖天師。他信奉《道德經》為最高經典,以「道」為最高信仰。他以降妖伏魔、普度眾生為己任,與世無爭,潛心修鍊,成為一代天師。他盛名遠播,經久不衰。


張道陵曾經入蜀降妖伏魔,救護眾生。蜀地人們都很感動,都願意聽受他的教化,尊崇他的為人。他設立二十四治,廣收門徒,教化於民,但凡入教者需出五斗米,因此道教也成為五斗米道,然交納的五斗米用以儲備饑荒和義舍之用。到時,朝廷幾次三番想召張道陵入仕途,可是他卻視功名利祿為糞土,不受詔。他對來使說:「人生在世,不過百年,光陰荏苒,轉瞬即逝,父母隆恩,妻不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告聖上,只要清靜寡慾,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俗物的遭雜和騷擾,他便雲遊名山大川,訪求仙術去了。他教化他的教徒,其中有這麼一條:「內要慈孝,外要敬讓,不準興訟好鬥,不準欺詐世人」。張道陵教化世人,普救眾生,為而不爭的事例比比皆是。正是他尊道從德,自然無為,為而不爭的高尚品德,才成就他一代天師的美譽,後世人們於他的佳話代代相傳。

自然無為 不爭也是一種智慧



一代天師,為而不爭(資料圖)


不爭是個人的修養,無論你身處何種環境,只要你崇尚為而不爭的品德,你就會從容不迫,不戰善勝。


人們把松、梅、竹稱為「歲寒三君子」,其中松樹的品德更接近於為而不爭。松樹志向高遠,卻淡泊寧靜,質樸無華。無論春夏秋冬,它都青郁常在,周而復始的平淡生活,它與世無爭,卻不懼風雪,堅強不屈。它留給人們的是堅忍不拔的意志,初心不改的信念,以及不屈不撓的精神。它對人們無所圖,它不隨波逐流,始終保持著潔凈的身心,喚醒萬物迎接春天的到來,卻從不與春色爭輝。正是松樹的為而不爭,它才能夠萬古長青。


不爭為無所爭奪


「天之道,為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天道是利萬物而不損害萬物,聖人之道,就是效仿天道,有所作為而無所爭奪。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為了自己積累財富,而是盡其所能的去幫助別人。收穫的不僅僅是快樂,還收穫了別人的尊重和擁戴。「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道德與貴己是相輔相成的。不要為了圖一時私利而失去了人類最基本的品德,無為而無不為,這裡的不爭是無所爭奪。


雷鋒,一個遍譽全球的名字,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幼兒園的孩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雷鋒二字,已經成為人們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代名詞;雷鋒精神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雷鋒精神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雷鋒已經離開我們半個多世紀了,他的精神一直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雷鋒就是一個效仿天之道的人,他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助人為樂,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從不圖回報,有所作為卻無所爭奪。做到了真正的為而不爭。有這樣一句話說:「雷鋒精神是永恆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進而我們可以理解為:為而不爭是使我們民族精神最基本的品德。我們要學習它,實踐它,來完善我們的人生價值。人生一世,短短几十年,健康快樂最為重要,健康快樂的前提是為而不爭,問心無愧,何必為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虛偽名利爭的身心疲憊,到頭來都是一場空。

自然無為 不爭也是一種智慧



真正的贏家,為而不爭(資料圖)


不爭,不爭取功名;不爭,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不爭,不逞能,不激怒,不對斗,不自大;不爭,不爭鬥;不爭,無所爭奪。這些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是我們一生學之不盡、用之不完的精髓。我們要發揚「不爭」這一高尚品德,淡泊名利,自然樸實,正直無私的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前行。


溫馨提示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國君有眼不識泰山 錯失天下至寶
莊子聖人觀研究
專訪墨西哥道長景威:道士要做世人的榜樣 幫助人更好的生活
關於「戊禁」問題的幾個破斥——兼與范傲道長再商榷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總是碌碌無為的人,因為他們不相信這樣的項目能賺錢
無為就是無所作為嗎 沒想到它的本意竟然是這個!
也許我一生平淡如水,但絕不是碌碌無為
有時我們是由於志向不明,沒有明確的目的而碌碌無為
開始不再碌碌無為而是大展身手的生肖 勢不可擋哦
無為,是道家的順其自然
這種定是「窮鬼命」的面相,不論男女,註定一生碌碌無為,富薄淺
道家的無為即是順其自然
明明是你自己碌碌無為,你還安慰自己是平凡可貴
清靜無為 逍遙自在 不染不著
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種手相的人,此生註定是失敗者,碌碌無為,一事無成
這種人必定是「窮鬼命」,有這樣的手相,註定一輩子碌碌無為
自然無為與因應物性
五一節感想|忙碌,不是為了碌碌無為
不甘平凡卻不思進取,碌碌無為卻怨天尤人。
清靜無為不是消極
最怕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說平凡難得可貴
不敢嘗試,一生碌碌無為的三大星座,有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