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陵稱帝:朱元璋的登極大典

金陵稱帝:朱元璋的登極大典

大典前的虛驚

吳二年(1368年)正月初三日晚,自去年十二月二十日以來連日的大雪天氣仍舊沒有好轉。「未即位之先,雪沒市鄉」,「自壬戌(十二月二十日)以來,連日雨雪陰洹」,「雪雨方晴,寒風大作,星暗雲墨」。天氣如此惡劣,包括朱元璋在內的君臣此時心裡無疑都頗為緊張,因為次日就要舉行登極大典,朱元璋將要在應天稱帝建國,但這種天氣無論如何都不是一個好兆頭。朱元璋無疑還會想到自己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祭告上帝、皇祇時宣告的「如臣可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祇來臨,天朗氣清。如臣不可,至日當烈風異景,使臣知之」,心理難免會猜疑:難道上天不贊同自己即位嗎?

然而到了正月初四日四鼓時分,當朱元璋身著袞冕升壇告祭天地時,天氣陡然轉好,「即位之時,香霧上凝天而下靄地,獨露中星」,「天宇廓清,星緯明朗」,「天霽雲靜,星朗風息」。朱元璋君臣心中因為天氣而虛驚了一場,而這一神奇而巧合的天氣變化後來被宣傳為天命所歸的「天開景運之禎也」

昭示天下

既然天氣晴好,登極大典自然如期舉行。朱元璋在告祭天地後於應天南郊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以應天為京師,即後來的南京,朱元璋正式即位於郊壇之南,中書左相國李善長率百官北面行禮,三呼萬歲。隨後,朱元璋率領以世子朱標為首的諸子奉四代先祖的神主至太廟,追尊四代先祖為皇帝、皇后。行禮完畢,朱元璋返回奉天殿,李善長再次率領文武百官上表祝賀朱元璋登極,朱元璋接受了百官的朝賀。接下來,朱元璋命李善長奉冊寶立吳王妃馬氏為皇后,吳世子朱標為皇太子。皇后與皇太子確立後,開始分封諸臣。朱元璋以李善長為中書省左丞相,以徐達為中書省右丞相,其他官員也進行了類似變化,由吳王官職變為大明皇帝下的官職。

次日,即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五日,朱元璋頒布《即位詔》,這是朱元璋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份詔書,值得全文引用:

朕惟中國之君,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海內土疆,豪傑分爭。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於左右,凡兩淮、兩浙、江東、江西、湖、湘、漢、沔、閩、廣、山東及西南諸部蠻夷,各處寇攘,屢命大將軍與諸將校,奮揚威武,已皆戡定,民安田裡。今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尊朕為皇帝,以主黔黎。勉循輿情,於吳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天地於鐘山之陽,即皇帝位於南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以吳二年為洪武元年。是日,恭詣太廟尊四代考妣為皇帝、皇后,立太社、太稷於京師。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上引《即位詔》為朱元璋《明太祖御制文集》中的版本,是最原始的版本,《明太祖實錄》中的版本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潤色,讓文字顯得更加書面化。朱元璋在《即位詔》中除確定了新國家的國號、年號與都城,更公開宣布了新國家的綱領,即向世人昭示元朝國運已經告終,自己的大明政權將會應天順人,取代元朝,成為全國範圍內的合法政權。

除了這些,在之後的詔書格式上,朱元璋也進行了創新。元代詔書開頭通常為「上天眷命」,朱元璋認為「其意謂天之眷佑人君,故能若此,未盡謙卑奉順之意」,決定此後將詔書開頭改為「奉天承運,庶見人主奉若天命,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傳也」。

最後,朱元璋對自己已經去世的兄弟們進行了追封。至此,整個登極大典才算結束。

太祖訓政

然而登極大典只是第一步,新政權的官僚機構不能完全沿用吳國時期的設置,必須適應新的形勢,首當其衝就是中書省。自隋唐以來,中書省的最高長官為中書令,而大明開國時的中書省里,並設中書左、右二丞相,是否設立中書令就成了頗受關注的一個問題。

朱元璋第一次對官僚機構的設置表露出看法,是在正月初七日遷入新宮後,其對中書省官員所說的一段話中表達出來的。朱元璋說:「成周之時,治掌於冢宰,教掌於司徒,禮掌於宗伯,政掌於司馬,刑掌於司寇,工掌於司空,故天子總六官,六官總百執事,大小相維,各有攸屬,是以事簡而政不紊,故治。秦用商鞅變更古制,法如牛毛,暴其民甚而民不從,故亂。卿等任居宰輔,宜振舉大綱以率百僚,贊朕為治。」朱元璋在這段話中表達的思想和他後來廢除中書省後表達的思想空前一致,就是要建立「故天子總六官,六官總百執事,大小相維,各有攸屬,是以事簡而政不紊」的政治制度,中書省官員只是「贊朕為治」,而不能擁有相對獨立的相權。

然而官員們似乎並沒有理解朱元璋話里的含義,御史中丞劉基、學士陶安很快又向朱元璋進言,提出「適聞中書及都督府議仿元舊制,設中書令,欲以太子為之」。他們雖然推舉皇太子朱標為中書令,看似並不企圖將相權歸於自己,但太子為中書令必然不能持久;一旦中書令設立,而太子又不能再擔任這一職務,則勢必要在大臣中重新選人擔任。如此一來,中書省就可以理所當然地擁有了相對獨立的相權。朱元璋對此看得很清楚,他果斷地拒絕了這一建議並對劉基等人說:

取法於古,必擇其善者而從之,苟惟不善,而一概是從,將慾望治,譬猶求登高岡而卻步,渡長江而回楫,豈能達哉?元氏胡人,事不師古,設官不以任賢,惟其類是與,名不足以副實,行不足以服眾,豈可取法?且吾子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禮師傳,講習經傳,博通古今,識達機宜。他日軍國重務,皆令啟聞,何必傚彼作中書令乎?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白,此時太子還年幼,無力承擔中書令的職責,日後太子成長起來了,「軍國重務,皆令啟聞」,有中書令之實,也不必再設立中書令。隨後,朱元璋很快為太子朱標選擇了輔官,其中包括了中書左丞相李善長。官員們碰了一鼻子灰,只能稱讚朱元璋「陛下立法垂憲之意實深」。君權與相權第一回合的交手至此告一段落,朱元璋很快便將目光重新轉回了軍事行動上。此時北方的元朝還擁有相當的實力,南方的方國珍、陳友定殘餘勢力還需要平定,西部明氏於四川的夏政權對朱元璋也逐漸不友好起來。然而君權與相權的分歧並未在根本上獲得解決,這一對矛盾在日後還會爆發,並最終走向廢除中書省這一結局。

本文摘自《朱元璋的正面與側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靖難戰爭第一次大規模較量,開國宿將已打不過朱棣的新生力量
董卓亂政,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大戲正式上演
元末亂世梟雄之戰:鄱陽湖水戰
朱元璋陳友諒鄱陽湖之戰中的艦船及武器
古絲路帝國的極盛時期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