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杜鵑不鳴,如之奈何,看信長,秀吉,和家康都怎麼回答的

杜鵑不鳴,如之奈何,看信長,秀吉,和家康都怎麼回答的

原標題:杜鵑不鳴,如之奈何,看信長,秀吉,和家康都怎麼回答的



?豐臣秀吉

世人喜用打油詩「杜鵑不鳴」來比喻日本戰國末期叱吒風雲的3位牛人,即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杜鵑不鳴,如之耐何?信長果敢且雷厲風行:「殺之。」秀吉聰明而務實:「誘之。」而家康的回答卻顯得些許無聊:「待之鳴」。而縱觀3人之功業:織田信長,以暴風驟雨般的氣勢一統天下,而一場本能寺之變使其功敗垂成。再看秀吉,耍權弄術辛辣老練,且極具實幹精神,僅僅數月便擊敗叛亂的明智光秀,在信長之後完成統一大業。而一場庸人自擾,沒事找事的文祿慶長之役,使得本已穩固的江山動蕩起來(誰讓你挑釁中國的,該!)。最後是家康,這個從小歷經磨難,不斷在困境中忍耐得人,最終成就了關原之戰的輝煌,開創了200餘年德川幕府的太平盛世。



?前段時間看完《德川家康》,感覺最大的啟發,便是一個「忍」字。觀其一生,便是不斷的隱忍,隱忍,再隱忍。早年做人質時的艱苦,寄人籬下,自然少不了要看人臉色,處處小心忍讓。之後好不容易成為大名,而主君信長卻逼其殺子。為了鞏固政權同時不招致信長的憤怒,他又選擇了忍讓。小牧長手之戰時對秀吉已經取得優勢,而為了避免戰爭的擴大,他又選擇隱忍退讓,暗中積蓄實力,甘心做一個自己並不怎麼看得起的猴子的家臣。幾乎在每一個人生的轉折點,他都選擇了隱忍。有時候,選擇屈辱是最明智的選擇。在屈辱中,人才能夠得到最好的鍛煉,在人生的谷底,看事物的眼光才最踏實,深刻。蘇軾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家康就是這樣的勇者。忍讓,並不帶表軟弱,而是讓自己置於逆境之中,用刻骨銘心之痛來使自己奮發,用最深刻,最銳利的眼睛去審時度勢。


?


杜鵑不鳴,殺之。那麼人們永遠都無法聽見其鳴叫的一天。杜鵑不鳴,誘之,然其鳴非杜鵑之意,則略顯諂媚與造作。杜鵑不鳴,待其鳴。雖飽受等待之苦,然則一鳴驚人,流傳千古,傳為絕唱。這是一種願者上鉤的智慧。許多人不斷地報怨生活的不公,命運的多舛。而在這裡,我要反問一句,生活真的不公嗎,不是。只不過是人們太過浮躁,凡事不知忍耐,輕浮燥進,則必敗無疑。人往往對於外物看得很重,而忽視內在。追求利益,浮華。往往只要有機可趁,遍一涌而上,強取豪奪。而最終為蠅頭小利而疲於奔命。真正的成功者們,往往在世人追名逐利之時只是在一旁冷冷地觀察。等待著最適合的時機出現。此乃大智慧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人物事件 的精彩文章:

為何管道士叫「牛鼻子」
我們為何把「一」讀成「幺」長知識了
三國王郎為何會被諸葛亮罵死,罵人真的會罵死嗎
為什麼影視劇中都是「胖和尚瘦道士」
「等烏鴉變白,馬匹生出犄角,就准你回國」回國後卻被親父所殺

TAG:歷史人物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