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電影遇見科學:中國電影科技與工業發展現狀與未來

當電影遇見科學:中國電影科技與工業發展現狀與未來

11月30日消息,2017年11月29日,由國家電影智庫、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中國科協「科學傳播與影視融合路徑專項調研」課題組聯合舉辦的電影智庫>之「中國電影的科技與工業發展現狀與未來」主題活動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這是中國電影界與科學界的一次重要跨界交流。

沙龍全景圖

沙龍由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俞劍紅主持。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北航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沈旭昆,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突出貢獻專家余重秀,真鑒影業董事長兼創始人、寧夏電影集團藝術總監、國內知名電影人楊真鑒,就中國電影工業發展未來需要什麼樣的技術,根據《電影產業促進法》國家應當如何「支持保障推動科學教育事業發展和科學技術普及的電影」,為什麼有濃烈科學技術元素的影片能佔據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top100的多數席位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討論。30多家媒體、100多位電影學院師生、電影和科技工作者參與了沙龍的互動。

沙龍由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俞劍紅主持

周忠和院士從電影《侏羅紀公園》出發,提到隱藏在眾多好萊塢製片團隊背後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已經服務了數千部好萊塢大片的「Science & Entertainment Exchange」項目。該項目致力於向好萊塢輸送科學顧問,如《復仇者聯盟》《火星救援》《冰雪奇緣》《生活大爆炸》等。項目一方面鼓勵電視電影中加入更多、更好的科學故事和角色,從而影響公眾對科學、工程學的認知;另外一方面則是通過為製片團隊提供科學家,提升影片的質量,促進電影產業的迅速發展。

沈旭昆院長以自身長期從事虛擬現實與可視化研究工作的經歷出發,發表了《虛擬現實技術前沿及其與藝術交融的實踐與思考》主題講演,介紹了虛擬現實主要技術特徵、當前發展趨勢,並結合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特色研究工作與成果,以及與藝術交融的實踐,通過基於三維場景交互、基於圖像的交互自然人機交互案例,為沙龍現場聽眾分享了不同虛擬現實技術在藝術交融中適應性、局限性的實踐經驗及思考。

余重秀教授發表了《3D光場顯示技術及其應用》主題講演。分析人的視覺特點和光場顯示的基本實現方法,介紹北郵研究團隊在3D光場顯示方面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實現1.8m ×1.2 m幅面的光場顯示,顯示深度超過1m;實現了27英寸8100個視點光場信息的虛擬和視頻獲取、處理和可交互全視差光場顯示工作,水平和垂直視角超過40度,可以實現空間懸浮;實現了15.6英寸的超過80度視角的3D光場顯示;實現了54英寸和162英寸的大尺寸3D光場顯示,在40度範圍內具有正確的空間遮擋關係。余教授還介紹了這項技術在影視等諸多領域的應用。

知名電影人楊真鑒發表了《給藝術插上技術的翅膀》主題講演。楊真鑒先生被業界譽為集電影藝術、市場營銷於一身的中國電影人,最先提出中國電影「東方新魔幻」類型,並先後擔任電影《畫皮》系列的項目策劃人、藝術總監和營銷總監,為兩部《畫皮》電影的本土票房奪冠做出了卓越貢獻。現任電影《阿修羅》的製片人和監製,該片投資7億元人民幣,是一部由中國電影人主導下,多國頂級電影人合作,以藝術質量、製作水準上引領中國產業電影半步,初步達到美國A級電影的產品標準為目標的國產工業化電影。

在對談交流環節中,大家都表示,應當促進中國電影和科技的深度融合,讓實驗室的科學技術能夠成為電影藝術的內容以及技術支撐,促進中國的科學文化廣泛傳播。很難找到一種藝術如電影這般依賴於科學技術:一方面是設備和後期技術的發展讓製片人得以用恢弘的場面、超凡的特效來激發並滿足人們對奇觀的渴望,再現過去、重塑現在、描繪未來;另外一方面則是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情感之外劇情和票房的重要推動力。而電影也反過來,源源不斷地為科技的創新發展提供著好奇心和想像力,激勵著年輕一代去擁抱科技這一促進社會發展的原動力。科學與電影的交融,將為中國電影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訊網 的精彩文章:

我要是日本人,也不會歡迎中國人入內的!
谷歌陷輿論風波:你的Android設備可能正被監控
今古齊觀:道路洒水
二零零一年我們家就進入了小康
軟銀收購Uber估值下調三成:縮水210億美元

TAG:和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