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老教室 緣何人如織

這個老教室 緣何人如織

遊客在西南聯大紀念館參觀。

李發興攝(人民視覺)

春城秋意濃,一個80年前的老教室,吸引著一批又一批遊客。老教室位於雲南昆明市五華區一二一大街邊的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80年前這裡還有另外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西南聯大。這個老教室曾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又如何承載並傳遞著一座城市的記憶與情懷?

一段「長征」路,保留了中國教育的火種

一座低矮平房,異常簡陋,裡面只有椅子沒有課桌,尋訪的遊人卻絡繹不絕,只因戰火中弦歌不輟的一段傳奇。

1937年盧溝橋事變,平津告急,北大清華南開等名校只得南遷,先到長沙,旋即西遷昆明。

雲南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吳寶璋介紹,西南聯大選址昆明,既因為離戰區較遠相對安全,也因為交通相對便利,便於數千師生、圖書實驗器材等教學設備的轉移和採購。

由於經費所限,不少師生不得不選擇步行。「當時大家一腔熱血,紛紛請願步行,反倒是主動要求乘坐輪船到越南再經滇越鐵路抵達昆明的人較少,後來學校不得不決定步行前往昆明的男生必須通過體檢,才解決這一『難題』。」吳寶璋說。

3000多里行程,卻保留了中國教育的火種,聯大西遷昆明,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的長征」。

抗戰結束後,1946年5月4日西南聯大召開結業典禮,三校也北返復辦。臨行之時,三校決定將西南聯大師範學院留在昆明,「希望留下一個不走的西南聯大」。如今,雲南師範大學仍為雲南發展源源不斷輸送著人才。

一座老房子,講述不屈抗戰史

土基牆、茅草頂,低矮平房,雖然條件簡陋,可教室、宿舍、食堂、圖書館也算齊全。由於輾轉多地,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圖書資料並不充裕。「常常圖書館還沒開門學生就早早排隊等候,而學生被處分最重要的原因竟是借閱圖書逾期,這樣的學習氛圍,人才輩出並不奇怪。」吳寶璋說。

儘管學習努力,但西南聯大畢業率卻只有大概一半。「西南聯大8年,前後有8000名學生就讀,可最後拿到文憑的大概也就4000人。」吳寶璋說。

這倒不是因為學生學習不努力,而是因為不少聯大學生選擇了投筆從戎,滇西戰場活躍著聯大學生的身影。

「西南聯大本就是戰爭期間辦學的權宜之計,受經費等限制,建築質量很難跟樓房相提並論。」吳寶璋告訴記者,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越來越大,招生規模擴大,原有狹小的教室和實驗室再也無法承擔起使用功能,越來越多新的樓房取代了原來低矮的土基房。

但最後一棟教室,卻完完整整保留下來。教室黑板前的校歌,彷彿仍然講述著當年的故事:「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

這片舊址,呼喚的不僅是遊客

「現在整箇舊址免費開放、免費講解。」 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的李婭研究員告訴記者,「來的人越來越多」。

為了適應教學需要,雲南師範大學已經在呈貢新建校區,而騰出的聯大舊址則恢復了圖書館和兩間茅草邸。

志願講解員李蘇坦言,之所以選擇雲南師範大學就是因為被西南聯大厚重的歷史所吸引,「在講解過程中可以回味當年艱苦環境辦學的不易,也勉勵自己珍惜當下。」

「歷史不能重複,但精神應該傳承。科學、民主、愛國,剛毅堅卓,聯大精神應該得到傳承。」吳寶璋說,除了開放展覽,還可以開展更多工作。「現在的條件比原來好多了,可以吸引更多三校名師前來研究、教學,培養人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 的精彩文章:

阿斯塔納和談帶來和平曙光
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
敞開通往奇蹟和成就的大門
美國公布肯尼迪遇刺檔案引關注
紐約曼哈頓卡車撞人恐襲致8死 嫌犯被拘

TAG: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