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一大波哲學家對「吃」這件事,有看法

一大波哲學家對「吃」這件事,有看法

一大波哲學家對「吃」這件事,有看法



作者簡介:

米歇爾·翁弗雷(Michel Onfray,1959— ),法國哲學家、隨筆作家。他的思想汲取了尼采、伊壁鳩魯及犬儒派哲學的精髓。主要著作:《旅行理論》 《無神論》 《哲學家的肚子》 《向森林求助》等,其中多部在三十多個國家翻譯和出版。


譯者簡介:


林泉喜,福建長樂人,畢業於雲南大學,獲法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現於雲南大學外國語學院任教。主要譯著:《給我的孩子講達爾文和進化論》 《給我的孩子講中世紀》 《給我的孩子講騎士與騎士制度》等


書籍摘錄:

雜食者的盛宴


愛放屁、好手淫和食人肉的第歐根尼設宴請客,座上賓個個極具象徵性:盧梭,他是食草的偏執狂,一味頌揚平民口味;康德,他不苟言笑,有疑心病,總琢磨如何調和酒精中毒和倫理;尼采,他敵視日耳曼,創造了皮埃蒙特菜,要凈化普魯士飲食;傅立葉,他滿臉陰霾,欲想成為營養戰爭學裡的克勞塞維茨;薩特,他思考黏稠物,用致幻劑仙人掌毒鹼烹制龍蝦;還有馬里內蒂,這位實驗美食家推薦的風味最是出人意料。


從犬儒的飲食虛無主義到烹飪的未來主義革命,其間有各種路徑:連接關注飲食學的人。我們在此大膽使用飲食(倫理)學這個新詞。客人面前的餐桌上:一隻生章魚和些許生人肉、奶製品和變成酸菜的奇怪李子干,一串香腸和一盤古龍水咖啡煮香腸、罐頭肉醬、魚肉香菇餅和開膛破肚的甲殼動物。戒酒的人喝水,享樂的人喝酒。康德有梅多克葡萄酒和鍾愛的鱈魚,盧梭有清冽的甘泉、凝乳和新鮮水果。

一大波哲學家對「吃」這件事,有看法


宴會的缺席者當然在別處,他們關注點好的菜肴,或者青睞的食物:笛卡爾過於沉默,這個會劍術的自由思想者,不但愛享樂而且有匪氣。待在巴黎的時候,他不介意到小酒館喝桶裝葡萄酒,因為這產自普瓦西葡萄園的酒只是宮廷普通飲品,他也不介意蒙馬特高地最乏細膩口感的飲料。要對笛卡爾了解一二,只能根據嚴肅至極的傳記作家巴耶說的話。《方法論》作者更真實的傳記里似乎更多地充斥著女人、酒和決鬥。斯賓諾莎也沉默不語,他的生活就像自己的作品。當然,生活像作品,這十分常見。斯賓諾莎像規則的建築、無奇的機器、和諧的形式,科勒魯斯說:「他曾經一整天只喝一杯加黃油的牛奶(……)和一罐啤酒(……);有一天,他只吃拌著葡萄和黃油的粗燕麥糊。」臨終前的幾個小時,這位荷蘭智者喝了別人為他做的老公雞湯。斯賓諾莎的口味看來十分樸素:從樸實的《倫理學》及其嚴謹的論證,推斷不出這位新卡岡都亞的飲食。


在兩道菜的間隙,黑格爾帶著他的波爾多葡萄酒出現了。他手上拿著一封要寄給拉曼兄弟的信,信上說:「我誠摯地請求你們再給我送一桶酒,這一次要梅多克葡萄酒,你們應該已經收到了買桶的錢,請你們用好桶,上次的酒桶頂部腐爛,結果撒出了些酒。」黑格爾的作品是漂亮的人工機械,可依舊令人惋惜,因為關鍵的東西不在:眼淚、歡笑、美酒、女人、食物、快感。讓我們夢求一種飲食現象學吧……


黑格爾身後幾步遠的地方,跟著吝嗇的維克多·庫贊。他吐露說,那天在德國餐館裡,看到端上餐桌的一大盆蔬菜上面點綴著一張薄得可笑的肉片,精髓寥寥無幾,他頓時明白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位法國哲學的小伍長,多年的單身漢,吝嗇起來舉世無雙,蹭飯的習慣難改,只嗜好巧克力,寧願為此受天罰。這下可以理解,邀請康德的譯者巴爾尼共進午餐時,他是怎麼省的錢。點上豐盛的飯菜,享用完畢後,他借口臨時有急事,腳底一抹油開溜了,把賬單丟給落單的譯者……


清教徒蒲魯東是厭惡女人的軍國主義者,讀到他譴責傅立葉式的飲食學被弄成庸俗的「口舌哲學」,有什麼奇怪呢?弗洛伊德是個聾子,或者說他厭惡音樂,抵觸音樂,發現他在家裡制定千篇一律的飲食儀式,餐桌上每天都放一盆燉菜,變換的只是蘸菜的醬汁,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從抵制美食這方面來看,還是有助於我們了解弗洛伊德其性格、其作品和其人的。拒絕食物以及食物帶來的快感,不論採用何種形式,都跟苦行禁慾有親緣關係。拒絕是放棄的表兄弟,拒絕是對各種厭食症的看似理性的管理。各種厭食症即醫囑節食者、素食主張者和純素食者的邏輯就是拒絕。


因不遵循營養慣例,有人犯了罪過:神人薩德侯爵讓飲食屈從於性活動,極力推崇雞肉的他弄出這樣一個理論:找最肥的糞給最餓的食糞蟲吃。還有一位叫安娜瑪麗·舒曼的女人,歷史記住她的名字,就因為她嗜好吃蜘蛛,而且十分矯情地說偏愛油炸蜘蛛。在這方面,她是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的桌上客的遠親。列維斯特勞斯在慶祝宴席上用的是皇室大禮,一碗白皙皙活生生的幼蟲,咬在齒間,清脆彈牙,最後逸散的滋味很是細膩,香氣美妙。幾位諾斯替主義者也渴望稀有的食物。必須談談這些食精者以及他們餐桌上的兄弟食胎者,他們都對怪食物有癖好。公元五世紀的柏菲主教伊彼芬尼亞說,為了處置別人肚子里不要的孩子,諾斯替主義者用手指頭摳出胎兒,「用一種研缽搗碎,拌上蜂蜜、花椒和其他佐料,再加香油。然後,他們共同用餐,用手指進食。」人類學家皮埃爾·克拉斯特爾造訪過諾斯替教徒的遠親瓜亞奇部落的印第安人,說他們燒烤死人的屍體,吸食留在刷子上的人油,津津有味,十分享受。

有些人沒有失去味覺,但也沒有什麼創意。隨想一下吧,他們本來可以改變 12 月 25 日的儀式,讓人們不再慶祝伯利恆的彌賽亞誕生,而更應該歡慶聚會: 1709 年的聖誕夜,在法國的聖馬洛誕生了哲學家朱利安·奧夫魯瓦·德·拉梅特里。他後來當過醫生,寫了一篇論性病的文章,還是令人捧卷難釋的《享樂的藝術》的作者。他在書中傳授最激進的幸福主義。餐桌上惹人注意的是跟拉梅特里趣味相投的哲學家,他們風神俊逸,儀態講究,沉溺於純粹享樂。用餐時,「臃腫的貪吃者,第一道菜之後就喘不過氣,像拉封丹的天鵝,很快就沒有胃口。儀態講究的那個人品嘗所有的菜,但每道菜只吃一點,他留著心,要享受一切(……)。別人打開香檳,他細斟慢酌,欲仙欲死。」在英國士紳泰可尼的餐桌上,也可以找到一貫愛好美食的哲學家拉梅特里,他桌上的菜肴是肉醬。在作品《人是機器》中,這位思想家說要提防沒熟透的肉。可在貴族的餐桌上,他並沒有注意到吃的肉醬烹制時間太短。死亡如期而至。


另一個美食聖誕夜: 1837 年的聖誕夜。最早的美食專欄作家和飲食寫作的奠基人格里莫·德·拉·雷尼耶,辭世了。他祖父是熟肉鋪老闆, 1754 年死於鵝肝醬引發的消化不良。後來,他自己也遭遇同樣的慘劇,不過,他異於常人之處很是奪人眼球。出生時,手很嚇人,既像爪子,又像鉗子。他把長著蹼的手藏在白色的手套里,手套隱藏的複雜金屬裝置讓他具有抓握能力。這位有著最具黑色幽默的祭司,有時把他的「手」放在炙熱的爐子上,然後邀請現場觀眾上台做同樣的動作……他還教唆別人組織哲學家的午餐,兩周一次,而且是「半營養的」。這是一出仿效共濟會各種儀式的辛辣混合劇:他要在十六個人面前喝十七杯咖啡,即總共十七人。午餐被戲劇化了,食物亦是幻想的。他一貫憤世嫉俗,借飲食來感受朋友的忠誠度,給朋友寄蝴蝶宣告自己已死,邀請他們出席自己的葬禮餐會。跟他交情不溫不火的機會主義者早就被他這個怪人弄得手足失措,現在以為可以永遠擺脫他了,因此沒有赴宴。其他人還是動身了。在哀宴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格里莫突然現身,活生生地推翻虛假消息。然後,他上桌就座,跟忠實的朋友們繼續進餐。他唯一干過的蠢事是寫了本小冊子,叫《美食勝女人》。名副其實的幸福論者都知道,美食和女人這兩個語域沒有競爭,只有互補。


12 月 25 日本來有很多的理由讓人感受這個節中之節的神聖,但這節日變成了享受大餐的借口。紀念活動極少,就靠創造其他機會進行彌補。哲學的象徵時刻於是變成實體:佔據笛卡爾夢境的香瓜、教傅立葉引力理論的蘋果,或者讓世人失去孔多塞的煎雞蛋……


飲食是嚴肅的異教模式,要不就是無神論和內在觀的模式。一切超驗被攆走,這利於自我意志成為真實的圭表,不再有求諸向外或向上的異化風險。因此,在異化以及異化一詞隱含的各種闡釋之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說的這句名言也就不足為奇了,他說:「人就是他所吃之物。」在《哲學宣言》里,他寫道:「遵從感官吧!感官開始的地方,就是宗教和哲學結束的地方。」我們可以補充,是生活開始的地方。在別處,他言之鑿鑿,說「身體是理性的基礎,是邏輯必要性的場所」,還說「感官世界是理性或智慧的基礎和條件。」費爾巴哈是第一個無神論理論家,是第一個談論異化的譜系學家,他並不是空穴來風。在他的筆下,關於教徒、宗教及其各種形式的確定論述第一次出現了。神聖之物被瓦解、分析,像醬汁一樣被濃縮。同樣,是他或多或少地傳承了法國的某種唯物主義傳統和後來的是英國感官主義,發展出一種嶄新的感官實證主義。一種現代性形成了,尼采將很快繼承它。繼承它的還有跟尼采一起的我們的世紀。飲食、食物成為生活藝術的唯物主義原則,這個生活中沒有上帝,亦無諸神。

尼採的訓令要求人關注身邊的事物,將日常生活的碎片寫成歷史。可是,認為嘴巴是通向自我美學入口的嘴巴科學尚未真正誕生。即使應該考慮諾埃拉·莎特萊、讓-保爾·阿隆讓-保爾·阿隆,或讓弗朗索瓦·赫維勒讓弗朗索瓦·赫維勒採用的方法,那也別忘記當代思想界在此關鍵問題上的沉默失語。有一例外,就是最後那位米歇爾·福柯,他承受一種病痛,亦在作品裡接受一種認識論的轉向。他在《性史》結尾頌揚基本的邏輯:愛、快感、性、身體。論述社會機器排斥差異和製造規範之後,福柯投入最隱秘、最刺激的鍊金術。最終,對關鍵問題的真正的尼采式思考浮現出來了。


在《快感的運用》中,作者描述的飲食可以被我們稱作沒有博物館的藝術。飲食被解讀成「為自由帶來風格的方式,一種身體的邏輯,同時也是讚揚控制的頌詞。選擇什麼食物,人真的就變成什麼:經由生存選擇,抵達自我建構。飲食譜系學隔離了醫學的基本原則:健康是營養師的目標。在這個主題上,應該讀希波克拉底的醫學文章,然後再讀蓋侖(Galien)的作品。對健康的關注經歷了變化,說明運動體有進步性自足。飲食方式成為「基本類型,以此可以思考人的行為;它顯示出人的生存方式特點,並且可以為人的行為確定整體規則:這是將行為命題化的方式,要根據必須保護而且應該遵循的天性。飲食完全是一種生活的藝術。」飲食是人存在的方式,也是夢想身體、幻想將來,以及將食物和真實聯繫到未來性裡面的方式。沒有無緣無故的飲食。通過飲食,可以了解當下及未來的意志,了解一種生活、一種思想、一種系統和一件作品的原型。因此,在哲學的歷史裡,穿過各種學說和著作,用更加迂迴和更不尋常的方式進入思想,是有意義的。食物像阿麗亞娜的繩子,可以讓人不再原地乾等,也不會走失在迷宮裡。


吃的藝術,是總結一切的藝術。福柯寫道:「把飲食作為生活的藝術來實踐,完全是(……)將自己建構成主體的方式。主體對身體的考慮是正當、必要且充分的。」道德和美學難分你我,於是,飲食學成了主體性的科學。飲食學向我們揭示,可以有一門關於個體的科學,可以像登岸跳板那樣,讓我們通向普世性。食物像鑽進真實的論據。說到底,食物是把自我構築成緊湊作品的途徑。它准許獨特性,允許自我建構,這些都嵌入了布里亞薩瓦蘭的膾炙人口的名言。在《味覺生理學》里,傅立葉的這位有魅力的姐夫寫道:「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說出你是誰。」


讓我們把理論放在這兒吧,因為在我們剛才掃過一眼的宴席上,叔本華和拉伯雷逃跑了。前者剛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潦草划下了聚餐引發的美食評論。後者手上拿著幾個菜譜,其中一個寫著羊魚泡葡萄酒具有催情功效,還有他在醫學文憑上記錄的蒙彼利埃黃油菜譜……


題圖來自:pixabay

一大波哲學家對「吃」這件事,有看法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說了好幾年的切爾西新球場,終於拿到許可了
大公司頭條:萬科第二大股東華潤退出,股份轉讓給深圳地鐵;蘋果準備投拍原創電視劇和電影;繼中國之後,日本麥當勞也要賣股份
日本麥當勞給漢堡搞了個「大選」,誰會贏呢!
日本為了縮小地區貧富差距的「家鄉稅」制度,越來越受歡迎了
儘管論著不多,但人們記得福柯也曾偶爾涉獵電影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