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場抗擊外敵的「大捷」,卻預示近代中國恥辱

一場抗擊外敵的「大捷」,卻預示近代中國恥辱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清朝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11月3日,正是虎門銷煙的鑼鼓散盡後,大清朝廣東海面上劍拔弩張的時刻,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山雨欲來,而在廣州虎門外的穿鼻洋上,一場堪稱鴉片戰爭前哨戰的激戰——中英穿鼻洋海戰,轟然打響。

這場戰事的起因,直到今天,中英兩國的記錄,也有很大的出入,不過中立梳理一下,大體情況如下:虎門銷煙以後,清朝兩廣總督林則徐趁熱打鐵,勒令在華商人簽署具結文書,承諾不再從事鴉片交易,卻被英國領事義律一口拒絕。甚至義律更不停派出戰船在虎門外挑釁,意圖擴大事端。而深感英國戰爭威脅的林則徐,也早已進行了精心準備,水師炮台的裝備戰鬥力已然升級,這次更是拍案而起,憤然迎擊!

而這次英國前來挑釁的戰艦,也不是普通的武裝商船,而是「窩拉疑號」與「海阿新號」,裝備有殺傷力強勁的火炮。而清軍水師這邊更不敢怠慢,名震南中國的悍將關天培提督親自統軍,動用二十九艘大小炮艦,幾乎是中國最強的廣東水師里壓箱底的家當,誓要重拳出擊,狠狠教訓一頓英國人。

如此龐大陣仗,開打後就就震撼海戰場面。兩艘英國軍艦哪敢怠慢,立刻祭出十九世紀歐洲海戰常用的側翼包抄戰術,分左右兩邊切入了清軍的船隊,然後利用戰艦側翼火炮的優勢,給清軍水師來了場猛轟。照著英國領事義律的形容說「傾瀉了毀滅性的炮火」。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清軍水師並沒有像他們預料的一樣一打就垮,相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激烈的戰鬥打了整整三刻鐘,最後以兩艘英國戰艦撤退而告終。

於是,這場激烈海戰,也成了林則徐給道光皇帝的奏摺里,一場激動人心的勝仗,以林則徐的說法,清軍在開戰遭到嚴重損失的情況下頑強奮戰,水師提督關天培更是親自提刀站在甲板上督戰,終於勝利擊退敵軍。如此熱血描繪,英國方面也認賬,英國的資料里,也盛讚了關天培的戰鬥精神,那麼至於勝負呢?

到底誰勝誰負,林則徐的報捷奏摺里,有一條就已經說明:兩艘英國戰艦撤退時,清軍本想追擊,但多艘戰艦受損嚴重,已經無力追趕,只能忍痛放棄。只此一條就說明,二十九艘中國戰艦圍攻兩艘英國戰艦,卻打成這樣,已然縮影了差距。

於是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接下來的鴉片戰爭里,清軍會節節敗退,兩年的慘烈交戰,換來割地賠款的恥辱結果。這場之前的「大捷」,就已經是預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道義利益當前:《水滸傳》獄吏的不同命運
這天一個病孩子出生,卻成為美國歷史上的「拿破崙」
晉國最後的霸主:他是春秋五霸之一,經歷比晉文公還要傳奇
五百多年遷都七次,商王朝如此做的原因是什麼?
滅掉秦朝後,項羽為何要分封諸侯,而不是自己留在關中稱王?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