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佛法並不是普通人看得到的。這個佛法雖然是出世間,但它還有一部分是入世間,並不是常常枯燥無味。枯燥的生活不是真正的佛法生活。真正的佛法生活是既出世而又入世,既入世而出世的,這個才是佛法的雙行。

朱光潛先生曾用一句話評價弘一大師,即: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因為他出世並非不問世事。如在抗戰期間,他鮮明地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主張。所以,他出世並非厭世,也非逃避,只是對詩意棲居人生境地的一種追求而已。 難怪張愛玲會感嘆:「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 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的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出世,是為了達到無我的境界,能無障礙地做入世的事業。《省心錄》說:「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則世緣易墮;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則空趣難持。」南懷瑾在《宗鏡錄略講》里說,洞悉世間理法,然後才能談出世,修鍊跳出世間困擾的出離心;入世,往小里說是要創造事業,往大里說就要濟世救人。沒有出世的真精神、真心性,就談入世的聖人事業,容易被世間因緣牽引墮落。

南懷瑾在《狂言十二辭》中以亦莊亦諧的筆調說:「以亦仙亦佛之才,處半鬼半人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學,當談玄實用之間,具俠義宿儒之行,入無賴學者之林,挾王霸縱橫之術,居乞士隱淪之位。譽之則尊如菩薩,毀之則貶為蟊賊。書空咄咄悲人我,弭劫無方喚奈何。」

弘一大師主張要從出世以後再回到入世,看破紅塵以後再回到紅塵,經過一次升華而達到返璞歸真,如此才會「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為此,他十分崇拜具有這種境界的高人——王安石,因為他努力救世,不計得失,進退疾徐,從容無比,是具有真佛心的特立獨行者、大丈夫。

據曇昕法師回憶:在大師後期有一個年輕人叫李方遠常和大師接近,但由於他年輕不懂事,不知大師的為人。當時就是因一時口快,差點兒惹出事來。事因乃當時大師正到處宣揚佛法,這個李方遠居士就寫了幾封長信給弘一大師,指責大師的不是,說大師不過是個應赴僧,和其他普通僧侶一般罷了。大師看完他的信之後,長嘆一聲對我說:「方遠居士不了解我,他也不了解佛法是什麼。請你幫我寫一封信告訴他:他的意見是很好的,但在這個動亂的時期,我們應當多多去弘揚佛法。」

弘一大師曾要我轉告他:「佛法並不是普通人看得到的。這個佛法雖然是出世間,但它還有一部分是入世間,並不是常常枯燥無味。枯燥的生活不是真正的佛法生活。真正的佛法生活是既出世而又入世,既入世而出世的,這個才是佛法的雙行。」據我自己想,當年大師的意思是指李居士沒有體諒到當時的苦難人們,不知道他自己的心情,同時也不了解佛法的真意。

二零零五年九月,李敖來到北京法源寺參觀,有記者追問李敖:出世和入世相比較,更喜歡哪一個?李敖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很巧妙地說:「能入世才能出世,反過來也一樣。」李敖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不能入世,不經過入世的種種,就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的高度,自然不會受出塵世的干擾了。如果一個人不能達到既能出世、又能入世,那麼,也只能說,他還在世,並沒有達到出世的境界。

如果一個人只管自己念經吃齋,不管世人的苦難,那隻能說,他是個自私的人,這樣的人,缺少博愛的胸懷,根本不是什麼出世。出世是為了更好地入世,入世不能夠出世,缺乏出世的眼光,看不透世間風雲,在紅塵中掙扎,不得超脫,又談什麼入世呢?只能說是在塵世中沉浮罷了。

能出世的人,自然已經到達了一個人生境界的高度,自然不會受出塵世的干擾了。

GIF/74K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你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實際是你業力的反應
糖水還是素的好!
所有的現象只不過是自心的投影
「隨喜功德」的福報無窮無盡
天衣飛揚,滿壁風動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