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紅色軍工傳奇——小小子彈震敵膽

紅色軍工傳奇——小小子彈震敵膽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保存的子彈

1939年,華北日軍中開始流傳一種說法:八路軍獲得了一種可怕的圓頭子彈,被這種子彈打中後,不但在體表會出現巨大的創口,而且子彈在人體內也會發生碎裂。這些日本兵根據彈頭的顏色,在日記中將這種子彈稱為「要命的紅圓頭」,用來和標準的日制6.5毫米三八式尖頭步槍彈相區別。有意思的是,到1942年之後,日軍發現,雖然八路軍仍在使用「紅圓頭」,但再也不會產生可怕的彈頭碎裂效果。不過隨之而來的是,八路軍步槍的射程和精度大幅度提高。其實,所謂的「紅圓頭」,就是晉察冀軍工部利用銅元和彈殼等原料、使用手工工具製造的復裝子彈。

艱難起步

早在土地革命時期,我軍的軍工人員就將製造槍彈作為一項頭等任務來抓。由於沒有製造槍支和彈藥的能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紅軍是以梭鏢、大刀和土槍土炮為主要武器來打擊敵人的。到1930年,全國紅軍已經達到7萬餘人,手中也有了不少從敵人那繳獲的制式步槍甚至是機槍,各根據地開始嘗試自行製造槍彈裝備部隊。1930年8月,中共閩西特委在《關於軍事問題的決定》中首先提出:「集合各區縣造彈匠,收集各種器材,擔負製造彈藥和修配槍械的任務。」到1931年,隨著反圍剿戰鬥的發展,紅軍急需大量的軍火補給,包括中央蘇區、鄂東南、湘贛等根據地都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廠,開始進行復裝子彈的生產。

鄂豫皖紅軍兵工廠製造子彈的工具和產品

所謂復裝子彈,就是對使用過的子彈殼進行整修後,重新裝入發射葯,再安裝新底火和子彈頭。在土地革命時期,各根據地的兵工生產條件都相當簡陋,既不能製造無煙火藥,也無法自行壓制銅製子彈殼。因此,當時各根據地普遍開展了收集銅、錫、火硝以及彈殼等兵工原料的運動。光彈殼一項,中央蘇區的軍民就上繳了20多萬斤。其他像火硝、棉花等原料,則主要依靠特殊渠道採購。包括中央紅軍兵工廠、閩北紅軍兵工廠等少數幾個廠有能力自行製造底火和子彈頭。制式子彈頭一般採用銅被甲包裹鉛芯或鋼芯,而紅軍卻沒有能力自行壓制,因此,最初製造的子彈頭一般採用錫澆鑄的方式。這樣生產的彈頭硬度很低、射程較短,但由於錫熔點和硬度較低,射入人體後迅速變形,會造成難以痊癒的傷口。儘管如此,錫澆鑄彈頭已經算是紅軍時期的高端產品了,在生產條件極端惡劣的情況下,當時川陝根據地的通江兵工廠和長征中的中央紅軍兵工廠,甚至曾經用硬木削成子彈頭,而這樣製造的子彈幾乎沒有任何殺傷力。

逐步完善

抗戰爆發時,包括陝甘寧邊區在內的各根據地,都沒有建立起成規模的彈藥廠。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八路軍和新四軍控制的敵後根據地逐漸鞏固,各根據地開始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方式,來籌建自己的彈藥廠。

製造出前文中「紅圓頭」的晉察冀軍區子彈廠,採用的是「吸收」的方式。1938年冀中軍區得知活動在易縣、定興一代的趙玉昆武裝,通過從北平、天津、保定等地招收技術工人的方式,建立了一個子彈復裝廠,便派出軍區技術研究社的張奎元同志,到趙的廠中考察學習。1939年,冀中軍區又派出張方和胡大佛兩位同志到趙玉昆的子彈廠考察,並帶回了螺旋壓力機、彈頭和雷管的沖模。1940年趙玉昆叛變投敵,楊成武司令迅速組織力量接收子彈廠,並將其改編為軍工部5連,繼續進行生產。

在抗戰時期,各根據地仍沿用紅軍時期的彈殼復裝技術,來修正回收的子彈殼。在發射後,子彈殼中後部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膨脹,必須將其放入沖模中衝壓還原,但這樣彈殼長度又會增加,再用車刀減去伸長部分。據當時技術人員回憶,一般一枚彈殼在復原4次後就會因為殼壁過薄,再無法使用了。

除彈殼以外,各根據地在製造彈頭時也大多採用銅片衝壓被甲的方式。以晉察冀軍區為例,因為晉察冀軍區子彈廠中有一批有技術的工人,因此很早掌握用銅元衝壓彈頭銅被甲的工藝,製造出的子彈頭帶有銅元的紅色,這就是「紅頭子彈」的來歷。但由於銅元採用銅錫合金,耐磨而不抗拉,所以在生產中衝壓的銅被甲容易產生裂縫,導致子彈飛行中彈道飄忽不定,命中後被甲立刻開裂,其中鉛芯露出,最終產生近乎達姆彈的可怕殺傷效果。

雖然早期銅元製造的紅頭彈殺傷效果較強,但子彈廠的技術人員仍希望對工藝進行優化,使自製的復裝子彈的射程和精度達到要求。為此,子彈廠的張奎元同志每天蹲坐在壓力機旁邊,對每道工序進行觀察,最終決定預先將銅元打成加厚銅板,再進行衝壓,光這一項改進就使彈頭完好率達到85%。其他諸如消除衝壓產生的毛刺、對銅被甲進行卷邊等工藝,終於使復裝子彈的射程和精度達到了與日制子彈接近的要求。

實際上不光是晉察冀軍區和整個八路軍軍工部,新四軍也曾在自行壓制彈頭銅被甲過程中遭遇類似問題,1941年新四軍軍工部在電報中總結:「八次手續可製作一個彈頭銅片。因生的銅片太厚,每沖一次膨脹程度不夠,以致子彈打出時彈頭炸裂。」新四軍軍工部最終改用銅錫合金製造子彈頭,在保證射程和精度的同時,在100米內可擊穿日軍的鋼盔。到1942年,各根據地已經建立起了晉察冀軍區唐縣子彈廠、新四軍仙墩廟子彈廠等一批彈藥廠,不少根據地的子彈達到了自給自足,例如十八集團軍總部軍工部在1942年的總結中自豪地宣布「步槍彈一般的能頂用,小子彈能完全自造。」

實現自製

儘管解決了彈頭和復裝子彈製造問題,但是仍不能製造新子彈。尤其是到1942年之後,各根據地反掃蕩形勢日漸惡劣,根據地的子彈殼、發射葯甚至銅和鉛的收集和採購都開始吃緊。以晉察冀軍區為例,1941年初由於無法籌集足夠的鉛,只能用錫來製造彈芯。

為了克服困難,各根據地再次發動兵工人員,根據自身情況提出解決方案。江南新四軍部主要採用增強採辦部門能力的方法,派出一大批得力同志深入日軍佔領區,收集一切所需原料。而華北的八路軍和晉察冀軍區乾脆自行開礦冶煉,1942年上半年,八路軍軍工部在安陽林縣(今林州市)發現了一個鉛礦,用不到一年時間開挖出幾百斤礦石,暫時解決了原料問題。1942年6月晉察冀軍區在北庄煉銅成功,8月在古洞煉鋅成功。

後期的技術,可以看出從彈頭的製造有多麼困難

有了原料之後,晉察冀軍區子彈廠開始嘗試自行製造彈殼,最初採用純銅條壓制,但很快發現這樣製造的彈殼強度過低,在發射後會出現漲膛,導致退殼故障。只能改為用銅鋅合金製造黃銅板,再經過11道工序壓製成子彈殼的辦法,最終生產出合格的子彈頭,配上大岸溝化學廠製造的無煙發射葯,誕生了人民兵工最初的全自製子彈。1943年,晉察冀軍區在阜平建立了第二個子彈廠,專門生產全自製圓頭子彈,年產量可達40萬發以上。

不過,這並不是抗戰中人民兵工自行製造的最好子彈。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同志在聽說軍工部搞出全自製子彈後,又鼓勵軍工部趕製可以在機槍上使用的尖頭彈。但是,由於銅元和紅銅板延展能力太差,無法用於衝壓尖頭被甲,只能嘗試改用鑄造法,直接鑄造尖頭彈頭。

這種工藝與新四軍仙墩廟子彈廠製造尖頭彈頭的方式很接近。但如果採用較軟的純銅或錫鑄造,彈頭在發射過程中就可能變形,在連續射擊中易造成炸膛事故,而且成本也不夠經濟。幾經測試,最終在張奎元的提議下,採用金屬熱處理的辦法,將做好的圓頭銅甲放進尖頭的鑄造模具中,加熱使被甲變形,取出進行退火,再進行衝壓,最後灌鉛收口,這樣就製成了規格符合要求的尖頭銅被甲鉛芯彈。據晉察冀各部隊使用,能夠滿足機槍發射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直到1944年,八路軍軍工部的子彈年產量仍不足70萬發,而國民政府兵工署下轄兵工廠同時期的年產量則超過了1億4千萬發。但在八路軍和新四軍開始對日軍進行局部反攻的同時,國民黨軍卻在豫湘桂大戰中丟失了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由此可見,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游擊戰爭才是抗戰中真正的中流砥柱,而人民軍工在惡劣條件下自力更生、堅持生產,則為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堅實保障。

原載於《世界軍事》,作者白孟宸,新浪微博ID:鐵與火-白孟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小蓬草,身邊的菊科植物入侵者
潘建偉:別老是把量子力學跟哲學、宗教聯繫在一起
白堊紀的超級「巨鴨」體長可達15米
子虛烏有的吸血鬼
拉丁美洲的中等收入陷阱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