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少年天才張栻,十四歲講學論道,終成一代思想家

少年天才張栻,十四歲講學論道,終成一代思想家

提起南宋張栻,人們想到的便會是「朱張會講」、「孔廟先儒」、「湖湘學派」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名詞術語。的確,張栻與朱熹講學於嶽麓書院,成為儒學史上一大盛事;張栻家學深厚,師承當代名儒多人,兼收博採而又能獨出己見,著作等身,遂成一代理學大師,從祀於孔廟;張栻從小紮根於湖湘之地,長期主持嶽麓書院和城南書院,吸引了全國成千上萬的學子前來求學問道,有人甚至「以不得卒業於湖湘為恨」,使「湖湘學派」成為了名極當時、影響深遠的一大學術流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張栻不但在學術上提倡經世濟民,他在為南宋政權和百姓服務的過程中,也始終堅持這一主張和信念。因此,張栻不僅僅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還是一位勤政務實的政治家。

少年天才張栻,十四歲講學論道,終成一代思想家

張栻,字敬夫,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紹興三年(1133)冬,張栻誕生於父親張浚在戰爭前線的閬州(今四川蒼溪)官衙。當時,張浚正以前線最高統率——川、陝宣撫處置使,與金軍鏖戰、對峙於西北,雖說曾一度敗退,但最終還是把金軍抵擋在了川、陝的交界處,牽制了金軍主力,保住了四川,提高了剛剛草創的南宋小朝廷的穩定係數。為此,宋高宗於紹興五年提拔張浚為宰相,同時還兼知樞密院事,都督各路軍馬,集文武大權於一身。

北宋滅亡後,由於南宋根基未穩,以宋高宗為首的新朝廷,不得不依靠一批愛國志士和軍民,以抵擋住金軍南下的鐵蹄,李綱、宗澤、張浚、韓世忠、岳飛,一時間英雄輩出,殺敵無數,讓金軍聞風喪膽。然而,戰爭是殘酷的,敗退至臨安(今浙江杭州)的宋高宗,一方面擔心金軍越過長江,把新朝廷消滅於搖籃中,另一方面擔心抗戰中成長起來的軍隊壯大,重蹈武夫奪權的覆轍,便乘腳跟站穩之機,把政策由主戰抵抗,轉向一味向金投降乞和,於是,一大批愛國將領、民族英雄,紛紛被貶官,甚至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張浚是堅定的抗金英雄,朝廷政策的轉向,直接改變了他的命運。紹興七年,張浚遭秦檜排擠,罷去宰相一職,以秘書少監分司西京,貶居永州(今湖南永州),年僅五歲的張栻隨父遷往謫地,後定居長沙城南妙高峰。

張浚雖說領兵西北,有過跨馬橫刀的戎馬生涯,但他亦是一介文臣,學養深厚。張浚曾受學於理學家譙定,是程頤、蘇軾的再傳弟子,著有《紫岩易傳》、《論語解》等書,南宋名人王十朋、楊萬里、王大寶等,皆是他的門生。張浚仕途上在「滑坡」,但這反而讓他有更多的時間花在孩子的教育上。此後一段時期,他分別遷謫於湖南永州、衡陽、長沙和廣東連州等地,少年張栻得以跟隨父親苦讀詩書,受到了良好的家學熏陶。

少年天才張栻,十四歲講學論道,終成一代思想家

讓張浚欣慰的是,張栻從小聰明伶俐,好學善悟,是一棵值得培養的好苗子。據朱熹《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說:「(張栻)生有異質,穎悟夙成,忠獻公(張浚)愛之,自其幼學,而所以教者,其非忠孝仁義之實。」十四五歲,張栻隨父謫居連州時,父親便開始親授他《易經》,竟能有所領悟。有一次,宋高宗召見張浚時順便問道:「卿兒想甚長成?」張浚回答說:「臣子栻年十四,脫然可與語聖人之道。」(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宋高宗聽後,十分讚許。當時,五十四歲的王大寶出任連州知州,張浚甚至還安排少年張栻與這位門生談文論學,《宋史?王大寶傳》說:「大寶知連州,張浚亦滴居,命其子栻與講學。」這進一步佐證了張浚向宋高宗所說「脫然可與語聖人之道」並非虛妄之言,真可用「少年夫子」來形容張栻的早慧。

埋頭於經史子集的同時,翩翩少年張栻還流連於連州的風光勝景,醉心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曾與詩人宋子飛結伴瀏覽連州湟川河,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張栻連作詩歌八首,結為《湟川八景》組詩。其中,《圭峰晚靄》云:「浮雲翳落暉,策杖瞰清溪。茫茫北山道,靄靄暮煙低,孤峰突群岫,壁立如信圭。蒼翠倚天半,緩視如雲梯。」《靜福寒林》云:「朔風天外來,寒色方嚴冽。 駕言通山游,蒼松隆勁節。群鴉競鳴噪,亂啄青山雪。羽衣去千年,高峰掛霜月。」這一系列平實自然、意蘊深厚、渾融流轉、韻味綿長的詩歌,竟然出自一位十四五歲少年的手筆,而且這組詩甚至還被選入《全宋詩》,成為了千古流傳的經典,讓人不得不驚嘆少年張栻的卓絕才華!

紹興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以「倦勤」為由退居二線,禪位於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宋孝宗上台後,不甘苟且偏安,即位第二年,他改元隆興,希望重振國勢,有所作為。他頂住太上皇的壓力,為岳飛昭雪平反,並重新起用張浚為樞密使,都督建康、鎮江、江州、池州、江陰諸路軍馬,積極籌措北伐事宜,慨然有恢復中原之志。同年,三十一歲的張栻以父蔭被朝廷授官,出任父親的宣撫司都督府書寫機宜文字、直秘閣,佐父治軍。

張栻長期在父親身邊接受教育,耳濡目染,從小就樹立了殺敵報國的愛國主義思想。他才能卓異,隨父出入幕府,籌措軍事,應付自如,深得張浚手下文武將官們的欽佩。他雖一介末吏,但敢說敢言,他利用向宋孝宗彙報軍務的間隙,直言朝政缺失,提出改進建議,他說:「陛下上念宗社之仇恥,下閔中原之塗炭,惕然於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謂此心之發,即天理之所存也。願益加省察,而稽古親賢以自輔,無使其或少息,則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宋史?張栻傳》)提醒宋孝宗唯有勵精圖治、勤政務實,才能重振大宋雄風。他因此得到了宋孝宗賞識,「遂定君臣之契」。

少年天才張栻,十四歲講學論道,終成一代思想家

隆興元年(1163),宋孝宗重起張浚為樞密使,都督建康、鎮江府、江州諸路軍馬北伐,史稱「隆興北伐」。由於太上皇的反對,以及諸路將官內部不和,「隆興北伐」以失敗告終。隆興二年,在太上皇的橫加干預下,朝廷又一次向金乞和,宋孝宗通過努力在社會各階層激起的那股抗金勇氣和激情毀於一旦。張浚看到抗金無望,灰心喪氣,隨即請求退休,並在當年八月撒手人寰,抑鬱而終。張栻遵父遺囑,扶柩歸潭州(今湖南長沙),將父親葬于衡山之尾的龍塘(今湖南寧鄉市官山)。

不久,朝廷任命湯思退為宰相,湯思退主張向金讓地訖和,並在朝廷的同意下,答應金國的無理要求,割海、泗、唐、鄧等四州給金國,以取得議和資格。一時間,抗金情緒遭到壓制,恥辱外交佔了上風。張栻深恨莫當,把喪事辦完,便冒哀上書道:「我與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從前朝廷曾興『縞素之師』,然而隨即就派出『玉帛之使』,說明朝廷講和之念未忘於胸中,這是節節敗退、國土喪失的根本原因。不過,如今雖為奸臣所誤,招致喪權辱國、敵寇逼進,但這說不定正是上天的昭示和警醒。希望皇上深察此理,使我心如明鏡,而無絲毫迷惑。同時,建議詔告中外,公行賞罰,以泄軍民之憤,如此則人心悅、士氣充,卻敵不難。從今以後,希望皇上堅定北伐之志,誓不言和,專務自強,百折不撓。只要做到這些,再假以時日,則何事不成、何功不濟啊!」張栻看清了朝廷在戰、和之間的搖擺,是節節敗退、國土喪失的根本原因,他在上書中把這種「講和之念未忘於胸中」的投降行徑進行了無情的鞭笞。然而,此時的宋孝宗早已被太上皇的干預和責罵嚇壞了,進退無據,張栻的奏摺送到宋孝宗手上後,便如泥牛入海,音訊杳無。

朝廷主和者比比皆是,太上皇和宋孝宗也是如此,但張栻反對和議、力主抗金的主張從未改變,他多次為宋孝宗作參謀、提建議,堅定宋孝宗的抗金決心,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期間,張栻提出了幾個最著名的論斷,一是:「夫欲復中原之地,先有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先有以得吾民之心。」想要北伐,當有北伐的基礎,關鍵要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得民心就必須輕徭薄賦,發展生產;二是:「必勝之形,當在於早正素定之時,而不在於兩陣決機之日。」戰爭的勝敗不決定於兩陣對決之時,而決定於平時的努力;三是:「下哀痛之詔,明復仇之義,顯絕金人,不與通使。然後修德立政,用賢養民,選將帥,練甲兵,通內修外攘、進戰退守以為一事。」只有這樣,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直搗黃龍,恢復中原。

這些重要的戰略思想,都是從根本上考慮問題,都是從長遠考慮問題,具有遠見卓識。宋孝宗聽到這些意見和建議後,認為這是以前聞所未聞之論,連連感嘆,還表示要任張栻為講官,好當面討論這些問題。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帝國的臉譜 的精彩文章:

「靖康之變」葬送了北宋,為何反讓杭州盛極一時?
一個年過七十的老人,給項梁獻了一計,從此改變天下走勢

TAG:帝國的臉譜 |

您可能感興趣

22歲出道,沉寂多年霸氣歸來,終成一代「男神」!
趙麗穎跑龍套十年終成知名一線女星,零緋聞,原來戀情隱瞞十年
名家要論丨王財貴:杭辛齋獄中逢師,30天洞悉易經終成一代傳人
十年之路終成王 少時眼中10的意義就是你們 永遠的少女時代
他曾三次遭「潛規則」、演藝圈沉寂十年,最終成為想睡的男神!
7歲出道,無緣北影導演系,十年努力,馬思純終成金馬影后
演二十年壞蛋,被當眾罵長得難看,三度合作劉德華,40歲終成名!
16歲少年,在家練5年,終成肌肉男神!
此人年少抗金,只可惜壯志難酬,以詩句講述經歷,終成一代文豪!
此人少年成死囚,成年後妻子被毒害,故劍情深終成一代帝王
追憶16年前的今天,百年奧運夢終成真
高密《易經》神童,一次能喝40斤酒,做了一個夢,終成一代宗師
馬斯克十五年夙願今日終成真,「二手火箭」有望開啟人類航天新時代
堅持三十年的愛好,最終成為一名海缸大師!
少年時遭遇火災,多年跑龍套,終成一線男神
19歲因一個回眸而被導演看中,十幾年腳踏實地終成有演技的素顏女神
此人是土匪的孩子,十三歲成名終成一代猛將!
有一就有二!一老將為總冠軍放棄千萬年薪,終成完美贏家!
扮花美男霸道總裁多年無名,演變態殺人魔瞬間走紅,他熬過寂寞終成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