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雙縫實驗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雙縫實驗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學與科學】雙縫實驗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雙縫實驗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做了一個著名的楊氏雙縫干涉實驗。


光的干涉,就是頻率相同的兩列光波疊加,使某些區域的光能量加強,某些區域的光能量幾乎為零,並且加強區和減弱區相互間隔。要使得光發生穩定的干涉現象,那麼必須符合兩列光波頻率相同的條件。不同光源出來的光有不同的頻率。要獲得完全相同頻率的兩列光波,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同一光源的光分成兩列光。這種方法叫做「一分為二」法。


楊氏干涉實驗中,用到的儀器有光具底座,單縫片、雙縫片,慮光片,遮光筒,光源,觀察頭。如下圖所示安裝好儀器。其中,單縫片的作用是把分散的光源透慮成一束平行的光,經過慮光片,把光慮成單種顏色的光,再經過遮光筒。人通過觀察頭來觀察光的干涉現象。

雙縫實驗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以上儀器分別是光源、聚光鏡、遮光筒。濾光片按在遮光筒的一頭,雙縫按在另一頭,再加上觀察頭。)

雙縫實驗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雙縫實驗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點擊播放 GIF/138K


自托馬斯?楊做了量子物理界無比著名的雙縫實驗以來,經由無數科學家反覆實驗驗證,最終都是一樣的結果。當發射單個電子通過兩條縫隙時,沒有觀測設備的情況下,單個電子彷彿一個電子兩個法身,同時穿過兩條縫隙,並且雙方還帶有波動能量互相干涉,在背景黑板上留下只有波穿過時才會出現的一連串干涉條紋造成的彈痕;而當人想觀測電子是通過了哪一條縫隙,左邊右邊,沒有穿過還是同時穿過兩條縫隙而放上錄像設備時,電子就只會一次穿過一個縫隙,在背景黑板上留下兩條互不干涉的彈痕。非常奇怪的結果,這讓量子力學家們困惑不解,彷彿電子知道人在看它,於是便改變了行為模式。


這不免令人聯想到了《金剛經》中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昔年六祖慧能大師便是聽到這句大悟。這句話與楊氏雙縫實驗有何關聯呢?先來講下佛祖曾經說過:一滴水有八萬四千蟲(八萬四千在佛教裡面表示較多數量的意思),佛祖所處的時代並無相應的檢測設備可以驗證佛祖所說之話,所以除開真正證悟的人,沒人真正了解佛祖的開示。直到顯微鏡的出現,才有直接的證據證明佛祖所言非虛。雙縫實驗也是一個可以用來證明佛祖為什麼要給有情眾生這樣的指導的一個證據。因為觀測者的識心分別計度,單個電子便以粒子的形態運動,儘管許多科學家都做了這個試驗,但基於共業達成的共識,內心潛藏的心念理所當然的認為電子只會一次穿過一個縫隙,於是心念便影響了電子的運動軌跡,於是只會看到的電子是一個的表現。而沒有觀測設備時,背景黑板卻意外的留下了證據,那就是電子將不以粒子形態運動,而表現為波,並且一個電子卻有兩個法身。也就是觀測者心念住相時,便不能如實了知真實的世界,而不住相時的世界必將是另外一個我們的識心無法超越的更為玄妙不可思議的世界,那個世界便是真如本體,唯聖者內證方能了知的諸法實相。


也許並不是電子能提前獲悉人將觀測它而改變它的行為,並不是電子已了知未來而在當下調整行為達成未來,而是觀測者的觀測行為影響了它。正如江本勝博士做的水試驗,給水貼上標籤的人心裡事先和積蓄了相應的心念情緒能量,故此影響到了水的結構。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而無論哪種試驗,終究也是企圖在相上探個究竟。終不離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法則。一旦住相,必為相所困。故此佛祖才會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應住色生心。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以上是根據物質界的一些證據推論而獲得判斷,基於諸法實相離一切相,無相所行,不可言說,絕諸表示,超越一切意識尋思境界,不可通過推論而獲得,故離真相還離著無限遙遠的距離。這樣推論的行為也是識心在分別計度,就象盲人摸象,唯一不同的是可以說也許大象的某一個部位象柱子,而不是非常肯定地說大象是個柱子。

雙縫實驗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來源網路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驗 的精彩文章:

英科學家推動共享實驗動物組織細胞數據
巴甫洛夫竟把未婚妻當成了實驗動物,結果他們結婚了……
九個細思極恐的恐怖實驗
當實驗不可重複,哈佛教授選擇撤稿 Cell 重磅論文
聊聊膝關節,我們一起「促膝長談」丨「運動實驗室」第4期

TAG:實驗 |

您可能感興趣

雙縫實驗實際上說明了人類可以感應「非信息」
光的波粒二象性及雙縫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