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認識如瑞法師】


如瑞法師一九五七年生於太原市,


在本市讀中學、大學,後任中學老師。


又於北師大中文院進修研究生。

八十年代初期出家。


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


山西省政協委員、


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山西省五台山普壽寺尼眾佛學院院長。

法師的教學理念:根據新時代對僧伽教育的新要求,立足於普壽寺的實際情況,規划了「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三」是指三個組織:普壽寺、大乘寺、菩提愛心協會;「一」是指愛心協會承辦的一個慈善事業——清泰老人贍養園。


此工程的總體框架是:


五台山普壽寺——修道基地;


榆次大乘寺(普壽寺的下院)——教育基地;


菩提愛心協會——佛法弘揚基地;

清泰安養園——愛心協會承辦的慈善事業(養老院)。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恭賀如瑞法師

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2016年中華文化人物提名嘉賓:


如瑞(女):比丘尼,五台山尼眾佛學院院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去掉各種外在虛妄的偽飾,便自然顯現內心親切真實的美。因此,真實之處是非常簡單、質樸的。內心坦蕩,無所畏懼。」一番徹悟之言,自然語出徹悟之人。


她,一個「內心坦蕩,無所畏懼」的人,大徹大悟大善大德,智慧而又有威儀地立於三千大千世界,她就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五台山尼眾佛學院院長如瑞法師,也是2016年度「中華文化人物」提名嘉賓。


2016年5月10日是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誕辰,在這一天,五台山普壽寺尼眾佛學院邀集社會各界人士,隆重舉行了祈福法會、無遮齋會和智慧論壇,如瑞法師在論壇上發起將文殊菩薩聖誕(農曆四月初四)作為「世界智慧日」的倡議,表達對世界和平、智慧的嚮往。


如瑞法師是心懷大願的比丘尼,師從通願法師,和師父秉持「修大廟容易,修小廟(人心)難」的志向,以105元人民幣起步,在五台山破敗診所的基礎上,用15年成就了一個全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尼眾佛學院,在佛教界有著極高的口碑。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她白手起家,創辦女子佛學院


五台山,遠在山西太原東北方向240公里處,從太原到五台山,坐大巴車需要顛簸近4個小時才能到達。


在這紫府青都之清涼山裡,有一處瑞氣縈繞、清規整肅的幽靜寺院,低調肅穆,但又引世人關注,它就是普壽寺。在這神秘的寺院里,坐落著著名的女子佛學院--五台山尼眾佛學院,它一如伏鸞隱鵠的賢士,不露鋒芒,潛光匿曜,也謝絕遊客到訪。


五台山尼眾佛學院,修建於1991年,其創辦人就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五台山普壽寺如瑞法師。


1937年畢業於北平大學經濟系的通願老法師,深感末法時代僧團渙散,「非提倡戒律無法治理」,故遺願創辦中國尼眾佛學院。1991年,通願法師往生,臨終前,她囑託如瑞在五台山建十方尼眾的道場,如瑞發願繼承老法師的遺願。


「老人家一生當中,希望中國的尼眾走向世界。老法師說,文殊菩薩的微力大,他有這樣的感召力,大家會來朝山,和文殊菩薩有這樣的緣,所以只有建了十方尼眾的道場,比丘尼的僧團才能建立起來,你要回到五台山。」如瑞回憶通願法師臨終前的囑託。


就這樣,1991年,如瑞返回五台山,而當時的普壽寺幾乎是一片廢墟。如瑞,隻身懷揣105元錢,她要想在一無所有的條件下建立十方尼眾道場,幾乎是痴人說夢。


「我到了普壽寺之後,發現炕上連個席子都沒有,就有幾個很破的土炕,人躺下去再起來,渾身是土。我們到外面去借東西,但是當時大家都不富裕,人家怕你借走東西,不能再還……」如瑞說,當時寺廟的隔壁就是一個磚廠,她就和弟子們去磚廠撿來廢磚斷磚,回來用它們搭成了炕。「就連我們貢佛的案桌,也都是用斷磚壘起來的。」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如瑞說,「我們又去街上找能用的東西,當時街邊有個小賣部,我就問小賣部的人能不能給點兒紙盒,人家看見我們可憐的樣子,就給了一些紙盒,我們把紙盒拿回寺里,把它們展開,鋪到磚頭炕上,就睡在這些『紙褥子』上。」


後來,一位居士看到這些比丘尼的虔誠和清苦,什麼都沒說。不久,普壽寺收到了寄來的第一筆善款。


受到以如瑞為首的幾個比丘尼的感召,來此修行的尼眾越來越多,一段時間,由原來的幾個比丘尼迅速增加到了二三百個。


「當時非常擁擠,十幾個人擠在一個房間里,只能側身睡。」如瑞說,「如果半夜有人起夜,回來後一定沒有地方,只能站著,因為擠得插不進人。五台山比較寒冷,但是大家都說『能站著也行』,我非常感動!」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普壽寺的聲譽開始名揚四海。1995年,山西省政府了解到寺里的艱難,將旁邊的土地批給了普壽寺,因緣和合,普壽寺在1999年得到外界資金的支持,得以開工擴建。


經歷了眾多苦難,如瑞從來沒有想過中途罷手。


回憶起那段最艱難的日子,如瑞法師說,「不管今天有沒有太陽,我的心裡都充滿陽光,佛陀是我世界的太陽,菩薩是我世界裡的月亮,我的世界裡從來沒有黑暗,我的世界裡從來沒有悲傷,我的世界裡到處洋溢著熱情,我的世界裡從來都是積極進取向上。」


「出家人不可以是懦夫,要有勇氣放下世俗的東西,為人民做更大更多的貢獻。所以,我時刻為自己是一個出家人感到自豪!」如瑞法師的心裡,陽光永遠普照。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廟在心中,小廟比大廟更重要」


擴建後的普壽寺佔地面積近兩萬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位尼眾學習。作為僧人出家修行和研習佛學的地方,這裡體現了佛法尊嚴和學無止境。


在普壽寺修行的尼姑多是大學畢業生,學歷最低的也是高中畢業,她們在受戒前都經過了三年的考驗。


而如何引導這些尼眾更好地修行,則是如瑞在組織普壽寺硬體建設的同時,更把握的重點。


佛法八千多法門,普壽寺信奉「以華嚴為宗,以戒律為師,以凈土為歸」的宗旨。其中,以「戒律為師」體現得最卓有成效。


如瑞倡導「以戒律為師,開啟智慧法門」的修行主張,得到佛教界的廣泛認可。同時,她住持的普壽寺以清規整肅為綱,成為中國佛教道風的典範。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如瑞說,戒律分為兩部分,一是佛告訴我們什麼事情不能做,另一部分是佛告訴我們什麼事情可以做,一部分叫做「止持」,一部分叫做「作持」。止,就是由於不讓你做,成持戒;一部分讓你做的事你必須得做,由做成持戒;而戒,就像這大地一樣,它不是萬物,卻能生出萬物,戒並不是要束縛人,而是要讓人改掉實際毛病,真正獲得解脫。


「出家人,學佛修行,須從戒律開始。」如瑞說,「做一個出家人,要能夠『以戒為師』,有了很好的清凈的僧團,就要承擔弘法立身的責任,繼續定慧地深入,要發心讀完大覺書,像佛教里說的三藏十二部,都得發心去學。難學,則更要努力,並且盡量去學。」


普壽寺里的尼眾不僅奉行戒律,而且重視教育。寺中新建的圖書館裡,有不同版本的藏經20餘套,各類圖書共十萬餘冊,尼眾們學習涉獵也非常廣泛。


學院開設有佛學基礎知識、八宗概要、佛教史、地藏經等佛學理論課,還有古代漢語、中國通史、哲學、寫作、外語、書法等文化課。


而學院里,教室、圖書館、閱覽室、藏經樓、如意寮(可提供中西等醫療服務)、縫紉室、供應室、錄音室、計算機室、觀堂,以及僧寮(即學僧宿舍)等,一應俱全。


在尼眾佛學院出家的僧人,其一言一行都要謹遵佛法,須遵守348條戒律,每天早晨3時起床,晚上10時熄燈,除一日兩餐、午休外,其餘時間都用來誦經、勞動和學習。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在佛學院,出家的僧人必須先修習戒律,才能進一步學習律嚴、戒學、華嚴宗等佛法。


如瑞法師說,「修行就是在修心,內心不計較是非得失,遇事能夠看得破、放得下。在待人處事上沒有分別心,能公正平等。以調柔慈悲的心態,才能淡化乃至斷除三毒煩惱。」


普壽寺里的尼眾,走路輕巧,談吐文雅,一舉一動都很注重僧儀,就連每天用齋都很莊重。每次去齋堂,她們都鴉雀無聲,整整齊齊地排隊,魚貫而入。進入齋堂後,安安靜靜地坐好。法師引唱,大家同聲念供。完畢,由一個比丘尼敲擊引磬,幾百人一齊動作,開始用飯。


如瑞說:出家人要有出家人的威儀。學威儀而不辱僧相,改毛病早成菩提,所以什麼是眾生什麼是佛,你有缺點毛病就是凡夫,把你的缺點毛病改掉,心口就清凈了。廟要像廟,僧要像僧。


「一定不能忽視對人才的培養。」如瑞法師說,培養人才如同修廟,我們修的不單單是廟,而是修我們自身的小廟,要想讓佛法振興,必須注意內德施才,「廟在心中,佛在心中,小廟比大廟更重要。如果大廟修得富麗堂皇,而自身的小廟弄不好,就像堂堂的一尊佛像缺少如來障,不能光看外相,更要看實際的內心。」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出家,就是為大家更好地服務」


如瑞法師在接受一次媒體採訪時,道出了自己發願出家的始末。


如瑞,祖籍河南,1957年生於太原,她出生後就得到中國四大名尼之一的通願法師加持。她在太原市讀中學、大學,後任中學老師。又於北師大中文院進修研究生。


如瑞自小出生在佛教徒家庭,家裡父母、姑姑等都信佛,他們當年都是通願法師的護法弟子。通願法師1956年來到五台山,弘化一方。如瑞小時候,只要大人們提起老法師,都是一臉的尊敬和敬仰,如瑞從小便有一個夢想,親自去拜見這位令人景仰的中國名尼。


但是,小時候的如瑞,和每個孩子一樣,對未來的憧憬並沒有超出世俗的範疇:自己長大後,要做一名人民教師。


1977年,在農村當知青的她如願以償,以優異成績考到太原師範學院。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教師這個行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帶著對未來的種種困惑,尚在大學讀書期間,如瑞去五台山見到了兒時渴望一見的通願法師。


教師在文革期間一直是被改造的對象,不被人尊重,且沒有權,也沒有錢,未來的路該如何走?如瑞向通願法師道出了心中的苦。


通願法師告訴她,「為人民服務,不一定需要權和錢,只要發心真誠,隨時隨地都可以善巧方便地去為人民服務。」


通願老法師出身於官宦人家,北大畢業之後因聽講華嚴經兩年,深有省悟,頓發出世之願。1940年,她剃度出家,潛心修持佛法。文化大革命期間,她曾遭遇牢獄之災,受盡人所不知的折磨與侮辱。但她胸懷坦蕩,修持益勤,並發心:首先要度那些打罵過她的人。


老法師的個人修為,令年輕的如瑞深感欽佩。和老法師的這次見面,增進了如瑞對佛門中人的親近感。兩年之後,她們再次重逢,這讓如瑞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


1981年的一天,通願老法師來到如瑞的姑姑家,如瑞前往拜望老法師。見了面,如瑞告訴通願法師,自己對佛教從小耳濡目染,準備報考宗教專業的研究生。老法師說,如果研究佛教,可以介紹你到四川的尼眾佛學院,切身體會地研究佛教,會更有收穫。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宗教事業逐步恢復,佛教界也是百廢待興。一心想弘揚佛法的通願法師,希望後繼有人。


如瑞當時聽到「學院」二字,且又能繼續讀書,非常高興,但是如瑞沒有想到,已經頌金剛經頌了三十年的父親卻不同意。父親認為,黨和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他同意如瑞老年出家,但不是現在。


如瑞著急了,她跑到姑姑家,追著老法師說:說好帶我走,又不帶我走,出家人不打誑語!


如瑞又去找父親,結果沒找著父親,卻聽說父親去找老法師了。父親告訴老法師,「今天用扁擔擔水,扁擔竟然從中間斷了」,父親說:「我是佛教徒,女兒想出家,卻不支持,良心受到譴責,佛的弟子都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出家去弘揚正法,是罪過。」


父母最終把女兒交給了通願法師,但是有一個條件,不給如瑞剃頭。她去四川的佛學院,先學習,以後再做人生的選擇。


通過在佛學院的學習,如瑞堅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她給家裡寫信,信中說:「寧為學佛前進一步死,不為不出家退後半步生」。


如瑞終於出家了。但是,她的同學們都不相信當年愛好文藝、興趣廣泛,總給同學們帶來歡樂的如瑞選擇了出家。同學們說,「只要有如瑞的地方,就會有希望的笑聲」;如瑞說,「只要有我的地方,就不會有痛苦!出家,就是為大家更好地服務!」


有人不解,專門讓如瑞解釋什麼是佛。如瑞說:「佛就是覺悟了的人,覺悟的人就應該全心全意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這就是佛。」


如瑞法師認為,菩薩精神就是為大眾辦好事的精神,她在普壽寺幾乎從未停止講經授法。為了讓世人了解佛教中人的作用,在如瑞法師的帶動下,普壽寺正在開展了「三加一」工程。「三」是指三個組織:即普壽寺、大乘寺、菩提愛心協會。「一」是指菩提愛心協會舉辦的第一起慈善事業。


如瑞和她的弟子還發動居士,給有困難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她的倡議下,建立了一個300畝地的老人院,以照顧孤寡老人。


一個獨特的群體,以獨特的方式,服務於這個社會,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瑞說,「要想真正地利益自己,就好好地為他人服務吧!我希望跟每一個眾生都結成佛的緣,我希望為每一個眾生服務到底!」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驚賀當代第一比丘尼如瑞法師榮獲2016中華文化人物稱號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女苦行僧的行腳生活,一個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每一個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
參禪者的座右銘
凈慧長老:做人的六條準則
去除業障,靠的是懺悔

TAG:拜佛去 |

您可能感興趣

2017吉祥文化「並蒂同心」和三孔金銀幣今日起發行
2017「俄羅斯小姐」出爐 沉迷亞洲文化愛學中文
1949——文化南渡與台灣
楊渡對話陳冠中:1949 文化南渡與台灣
文化禪禮:2017版書法禪歷
161028 韓國大眾文化藝術賞動圖 喬妹360度無死角美顏轟炸
工業啟蒙:1760—1820年伯明翰和西米德蘭茲郡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2016中國七仙女文化高峰論壇隆重舉行
中華傳統文化作文300字
20世紀中國文化名人肖像
30年來首度中文化!《龍珠:超宇宙2》12月發售
2017第九屆中國南京文化創意產業交易會9月在南京舉辦
「2016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揭曉典禮在京舉行
《三千兩金》769閩南文化普及泉州南音曲詞
紐約華埠茂比利街70號建築被列文化古迹
藝術學院2017屆博士畢業生林立敏獲第14屆世界文化藝術管理雙年會最佳博士論文獎
真風闡道:2017三豐文化盛典在貴州福泉舉辦
2017年靈龍文化招聘第二彈
1984年的文化名城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