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屁精或聖人?他伺候秦二世項羽劉邦,到今天還在給我們添麻煩

馬屁精或聖人?他伺候秦二世項羽劉邦,到今天還在給我們添麻煩


馬屁精或聖人?他伺候秦二世項羽劉邦,到今天還在給我們添麻煩



叔孫通 不詳-約前194年

1、馬屁精 聖人


現實的評價與後人的評價有時候是矛盾的。


比如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終其一生的顛沛流離,也沒能在當時給學生謀個穩當的職業,這在當時相當不成功,但後人卻被奉他為「聖人」;


同樣,漢初,他的粉絲叔孫通憑三寸不爛之舌將當時的儒生們全部辦理了公務員轉正手續,現實中被儒生們奉為「聖人」,後世的人們卻早忘了他。

我們雖然忘了孫先生,不過卻無時無刻不受他的影響,是他撿起來周朝的繁文縟節,只要你現在還在公司上班,就能感受到中國特色的領導文化~


孫同學漢初被封為聖人,是因為幫了讀書人。後人忘掉他是因為太受束縛,而且對孫先生為人很不恥,有人把這叫做「見風使舵」。


在許多衛道士的人眼裡,叔孫通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馬屁精,用現在的價植觀來看就是有奶便是娘的主兒。


他絕不是那種「愚忠」類型的員工,而且他也很清醒的認知與定位自己與老闆的關係,那就是「少談點感情,多來點實惠」,想少發工資憑嘴皮子說話的老闆,對叔孫通而言只會送他四個字:「駕車,走人!」


2、胡說八道

叔孫通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是在秦朝末年,因為擅長寫點政論文章被安排到國務院政策研究室。


不幾年,陳勝吳廣起義,秦二世就把國務院里的一群智囊叫來商量一下對這件事的看法。


有些老同志可能早就對秦二世的做法不滿了,這個時候外面正好有起兵搗亂的,可算是抓住機會表白一下自己當年是多麼的有遠見了。


秦二世問眾人:「楚戍卒攻蘄入陳,於公如何?」——這個放在楚地鎮守邊疆的士兵馬上就要從蘄縣打到陳縣了,各位,你們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呀?



馬屁精或聖人?他伺候秦二世項羽劉邦,到今天還在給我們添麻煩


立即有一群人以為表現自己高瞻遠矚的目光的時刻到來了,急不可待的說:「這是典型的妄圖推翻政權的表現,犯上作亂,要立即平暴!」


秦二世眼裡閃過一絲不悅的神色,就是這一閃念間,被在一邊沒有作聲的叔孫通發現了!自古以來,察言觀色就是身在職場的升職神器,而叔孫通正是掌握這一神器的高手。


他沒有急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史記》沒有記載他此時此刻在想什麼,但是我們可以猜。

這樣一位察言觀色的職場高手,不會不推測一番領導的意圖,他馬上就會想到:領導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是想解決問題嗎——不可能,打死他都不相信這是真的——因為在秦二世期間真正掌權的早己經是趙高一黨,秦二世整日都被迷惑在趙高一夥的甜言蜜語當中。


在秦二世的眼裡,天下不可能會有人造反,而且他也從來沒有想過會有人造反。


這個時候,你如果說是有人想推翻政府,莫非是把老闆置於尷尬境地?他才不會犯這個傻。


叔孫通不愧是職場老狐狸,馬上領會了領導的意圖,不緊不慢的說:「你們也太危言聳聽了!想當年政府把各地的鐵器全部收繳上來融化掉了,況且我們現在國泰民安,人人遵守法紀,怎麼可能會有人造反?只不過是個別的小偷罷了,各地的公安機關正在抓捕,不值得老闆為此事煩惱!」


這一席話撓到了秦二世的癢處,聽得他大喊一聲「爽」!


緊接著,秦二世又個別談話,輪流發表觀點,有的人還是頑固不化堅持認為是造反,有的人也看明白了說是小偷,凡是持「造反論」的人都被檢察機關以妖言惑眾的罪名治罪,惟獨賞給叔孫通一大批物資。


叔孫通回到辦公室,立即把那些學生叫過來說:「快快!駕車駕車,走人走人!」


在路上,有些學生不解的問:「先生不是把老闆拍得挺高興的嗎?為什麼要走呢?」


叔孫通一邊擦拭額頭的汗水一邊說:「你們知道什麼啊?我這叫虎口脫險!」


一行人逃到了到了薛縣後,叔孫通找了個機會投靠了項梁,後來項梁在定陶戰死,叔孫通就又跟隨了楚懷王熊心,後來又投靠了項羽,最後一站他選擇站了劉邦一邊。


3、投機


在叔孫通投靠劉邦以前,幾乎就是在不停的換工作,一看老闆不行立即掉頭就走。


這種做法在當時的道德價值觀來看是極其正常的,當時天下大亂,誰也看不清到底誰才是真正最後的嬴家。


作為一個人才,必須要等到適合自己發揮的老闆和環境。


最值得後代這些馬屁精們學習的地方就是,叔孫通絕不充當任何一位老闆的馬前卒,也絕不為了哪一個老闆的個人事業奉獻自己寶貴的生命。


他懂得在什麼時候拿出自己的一套,遇不到合適的老闆,寧肯不說——因為在有些老闆看來,說了也白說——他絕不做對牛彈琴之舉。


終於,他等到了劉邦陣營才有了他大展鴻圖的機會。


一個文人,跟著一個地痞出身的老闆會有什麼作為?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只要組織存在,組織內就有文化的存在。


只不過,有些企業是灰色文化、流氓文化,有的是正面文化。有人會說:我們企業就是沒有企業文化——其實,「沒有企業文化」本身就是一種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如此重要,但並不是說負責企業文化建設的部門就一定重要,更不意味著企業文化部經理很受重視。


叔孫通剛剛到劉邦集團時,劉邦也很不喜歡儒家那一套繁文縟節,加上當時業務工作也很忙——成天忙著與項羽打架,對這個部門加上叔孫通本人都幾乎忽略了。


《史記》記載:「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漢王喜」。


以叔孫通的性格,豈能忍受長時間被晒乾?但是他也知道此時要以業務工作為主,文化部門還是不要亂說亂動的好——但總要做點什麼吧?不然老闆真的會以為自己狗屁不是呢?



馬屁精或聖人?他伺候秦二世項羽劉邦,到今天還在給我們添麻煩



於是,他決定先從領導能看得見的事入手:這一點很關鍵,現在有些職業經理人雖說不見得有真本事,但是卻深諳此道。


比如,在業務工作沒有展開之前,先把員工的工裝統一起來,或者趁早會時做點手語操、喊幾句勵志口號之類,總之要讓老闆看見自己在工作。


這一點可能就是叔孫通教給後人的,因為叔孫通是一介文人,上班時間穿著整齊的白襯衣、扎著領帶、腳穿皮鞋;


劉邦是打架鬥毆出身的,看見這樣文皺皺的職業裝就討厭。


叔孫通一看領導不喜歡自己這套衣服,馬上的第二天上班時換上了大褲衩子、背心和拖鞋。


劉邦一看這打扮:嗯,象條漢子! 所以,後世的馬屁精們深得要領:干工作一定要先從領導最容感覺到的地方入手,不管是看到還是聽到。


因為叔孫通到了劉邦集團是集體跳槽,不僅他去了,還把他原來部門的下屬學生全部幾百人都帶了去。


但是叔孫通只讓他的學生們呆在宿舍區,從來不讓他們到辦公區里拋頭露面。


偶爾與劉邦談論事情,也從不誇獎自己的學生,反而卻專門讚揚那些打架鬥毆的人。


時間一長,學生未免就有意見,於是《史記》中寫到—— 弟子皆竊罵曰:「事先生數歲,幸得從降漢,今不能進臣等,專言大猾,何也?」


學生的眼光終究短淺,他們哪裡知道叔孫通這一招妙棋所在。


於是不免大發牢騷:「我們跟著先先生也有些年頭了,現在好不容易到了這個能有作為的公司里,您在領導面前為什麼從來不替我們說句好話,卻專門稱道那些個特別奸狡的人。請問先生,這怎麼解釋?」


叔孫通早就料到學生們會有此一說,他也肯定很了解學生們想出人頭地的心情,也知道這些所謂的「才子」們不罵幾句是不會懂事的,忍不住大發雷霆:「你們懂個屁!現在劉總正是前方打仗的時候,衝鋒陷陣你們這些人手無縛雞之力的人能行嗎?」罵得那些學生們面面相覷,大氣都不敢出。


4、機會


俗話說「揭人不揭短」,叔孫通是儒學起家,自然知道不少儒家之徒是靠耍嘴子吃飯,所以專攻人的短處。


但他不愧是當時的儒學大家,知道「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的道理,罵完後又說:「放心,我是不會忘了你們滴!」


過了不長時間,劉邦把叔孫通提拔成了企業文化總顧問—— 漢王拜叔孫通為博士,號稷嗣君。


這一次師生對話,初步暴露了叔孫通在劉邦集團的職業發展規劃,他並不急於把那一套拿出來。


一個好的職業經理人,總是在老闆最需要的時候提出可行性主張,而不是閑著沒事就跑到老闆面前大談什麼團隊建設、激勵措施、文化管理等。


既然封了個企業文化顧問,總會有用得上的那一天。


叔孫通終於等到了大展身手的時機——那就是公司發展到資產壯大、員工隊伍穩定、凝聚力增強、業務量增長趨於平穩的時候。


這個時候,閑來無事的劉董事長,也終於意識到要搞一點文體活動,活躍一下團隊氛圍了。


叔孫通和他的學生們,也終於要粉墨登場,「馬屁精」們的虛招也終於要化為實招出擊了…


俗話說「酒中不語真君子」,人的性情到底如何,酒後是最容易被打回原形的。劉邦征戰多年,創業時期手下多是好戰的熱血男兒,三兩老白乾下了肚,其情景可想而知。恰好劉邦本人又很討厭喝酒時的斯文樣兒,對於那種不能「一口到中央」的人,他是絕不會重用的。


所以,一打下天下,劉邦做的第一件時就是廢除秦朝的一系列禮節。


等到天下安定,大局己穩之後,每到喝酒時那些總監和經理們還是和當年一樣,張嘴「劉哥」閉嘴「兄弟」,酒桌上也不分主次,二兩貓尿下肚就張牙舞爪,老闆不象個老闆,員工不象個員工,幾次下來,劉邦感覺著實不成體統。


這個時候,他想起了叔孫通,而叔孫通本人也經過長期觀察,認為自己出手的時候到了。


《史記》中的記載是叔孫通主動找到了劉邦彙報思想:「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這話就是說:我們這些人做銷售打市場是不行滴,但是要講怎麼能給老闆守住錢財就非我們不可了。我有一群剛從文經學院畢業的大學生,恰好沒有工作,不如讓他們一起來和我幫老闆制定和完善一下企業文化方面的制度吧!


劉邦畢竟也是閱人無數的大老闆,對這些文人的性格手段也大概知道,不放心的問:「得無難乎?」——不會太繁瑣了吧?


他知道有些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專業知識,故意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本來一句話能說清楚的事,非要做個PPT、配上投影儀、打上字幕。


叔孫通不同於一般「馬屁精」的優點就是,他絕對是「馬屁精中的戰鬥機」!因為他絕不是僅僅會順著領導說話,更重要的是他絕對是有著真才實學的職業經理人!


一個人,有了學問和本事,再加上會順著領導的意思來事,職場上還有能難倒他的事情嗎?


叔孫通接過劉邦的話頭說:「干工作不能墨守成規,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的國情相結合,創造出一套具有我們公司自己特色的禮儀規定。」



馬屁精或聖人?他伺候秦二世項羽劉邦,到今天還在給我們添麻煩



劉邦聽了之後心裡有點高興,但仍然不放心的說:「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可以先試試,一定要簡單明了,讓我能記得住做得到。 叔孫通那幫學生終於有了用武之地,除了自己的學生,他還急忙打電話給外地的一些學者召到京城,其中有兩個老家是山東的學者不願意去,不僅不去,還在電話里諷刺叔孫通:「先生伺候的老闆也有十幾個了,您每到一家公司都是靠著拍馬屁取得老闆喜歡。現在公司剛剛走上平穩,您就急著制定文化禮儀。一個企業的文化,是需要多少年的沉澱和積累才能興起來,豈能一促而就?我們不去,您也不要玷辱了我們的人格!」


不愧是山東大漢,做什麼事都一板一眼。但在叔孫通看來這兩個學者卻是迂腐之極,只好笑了笑說:「真是些書獃子啊,一點也看不出形勢!」


雖然受到了嘲笑,但好不容易才有施展手腳的機會,豈能因一時之間的非議就停滯不前?


不可能!他帶著外地的30多名學者和自己的100多名學生來到了公司集團總部,在草坪上拉起了警戒繩,劃定演習場所,紮上草人代表老闆和經理,按不同的次序排列每天演練各種禮節。


過了一個多月,把劉邦請過來,請他觀看演習。


劉邦看了演習之後,高興得說:「好好好!這個簡單,我也能做得到!」


到了公元前200年,劉邦實際掌權己經7年了,公司給老闆的母親專門開發了一處房地產項目叫「長樂宮」,在開盤儀式上,劉邦決定利用這次儀式把叔孫通的企業文化禮儀制度給定下來。


《史記》在《劉敬叔孫通列傳》一章中詳細的記錄了當天開盤儀式的場面,有喜歡的朋友可以讀一下。


那次儀式之後,就基本上確定了漢朝以及後來的各代封建王朝的禮儀禮節,比如文東武西、齊呼「萬歲」等等。


儀式結束以後,劉邦高興的說了一句「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可見這套禮儀給劉邦帶來了多麼巨大的精神享受!


其實這次儀式不僅在當時解決了企業文化建設的現實問題,更是深刻的影響後世,奠定了中華民族在政府行為禮儀方面的基本內容,可以說影響極為深遠。


事後,劉邦馬上給了叔孫通發了一個大紅包,又把他的位置連升三級。


但叔孫通並沒有忘記那些學生們,找了個機會對劉邦說:「這次禮儀多虧了那些大學生們幫助我,能不能讓HR把他們招到公司上班?」


劉邦一聽,沒問題,馬上安排那些學生到各部門當了文員。


叔孫通下班後,把劉邦給自己的大紅包全部給學生們分了,學生們拿著紅包高興的說:「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從此,叔孫通就成了學生心目中的「聖人」,一時之間與儒家創始人孔子齊名,但是這個稱號在後世人們心中並不認帳,也就沒有留傳開來。


5、死諫


歷史美名與現實需求總會有一些矛盾,孔子留給歷史精神財富所以被人們奉為「聖人」,叔孫通則解決當下人們的物質需求而被當時稱為「聖人」——精神與物質,歷史與現實,孰輕孰重?


他究竟是不是人們口中所說的「馬屁精」?


接著看。


身在職場,被老闆表揚一次並不難,難的是如何保持老闆經常表揚自己而不罵自己一次。


叔孫通發明並主持了一次公司年會之後,給劉邦帶來了無上的精神享受,但這種事情畢竟不能天天做,要想在大漢朝堂之上站穩腳跟,必須要不斷的有所作為。


文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很難幫上別人,畢竟詩文不能當飯吃,劉邦就讓叔孫通幫著大兒子輔導功課,史稱「太子傅」。


當老闆的誰沒有幾個相好,加上劉邦本人「好酒及色」,女人自然不會少,這其中就有一位戚夫人色藝雙全,與劉邦兩個能玩到一塊兒。


時間一久,劉邦就想讓戚夫人的兒子當接班人。


這件事情在當時的道德倫理來看是極其錯誤的,封建時代講究宗法制,大老婆是「正室」代表著「正統」,大兒子是「嫡長子」代表著「合法繼承人」。


只要有「嫡長子」在,其他的兒子是沒有繼承權的。


叔孫通在這個問題上對劉邦進行了堅決的抵制,他對劉邦說:「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削污地。」——如果老闆您要是更換太子,我就立即死在這裡!



馬屁精或聖人?他伺候秦二世項羽劉邦,到今天還在給我們添麻煩



這個問題就有點想不通了,以叔孫通的性格,哪裡是會為了所謂的「正義」或「公理」犧牲個人的生命呢?


想當年在秦二世眼前,連陳勝造反的真話都不敢說,下班後打了個計程車就跑了,現在為了劉老闆自己家裡的事,他竟然肯「以頸削污地」?


要麼是我們以前誤解了他,要麼這裡就是一個大陰謀! 我們先看劉邦在這件事情上的態度,司馬遷在《呂太后本紀》中對劉邦更換繼承人的事件進行了詳細的記敘,劉邦換嫡的態度可以說是非常堅決的,而且多次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人交換意見,最後如果不是「商山四皓」出面,漢朝的歷史幾乎就要改寫。


而劉邦的態度,在朝野上下可以說人盡皆知,叔孫通不可能不知道老闆的真實意圖。


再看公司骨幹的表現,當時包括張良、陳平、周昌等主要大臣在這件事上無一例外的投了反對票。


而在所有人的表態中,叔孫通的最為激烈,別人只是不同意,卻絕沒有說要以死相逼。


再看劉邦在管理上的風格,劉邦曾當眾說了一段名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從這個表態上可以看出劉邦是很善於聽取部下建議的老闆,不然自己這也不如人那也不如人,何以成就霸業?


擺在叔孫通面前的形勢很明確:主張換人的只有老闆劉邦和小三戚夫人,其他所有的人都反對換人,而老闆又是很善於聽取意見的人。


如果是你,你會怎樣? 叔孫通不會不算這一筆帳:主張太子繼承,一有道義上的支持,二來老闆會聽取意見;如果主張戚夫人兒子繼承,雖然暫時可以獲得劉邦高興,但一是失去了道義上支持,二來劉邦很可能因為聽取了其他人的意見而最終放棄。


綜合所有的因素,叔孫通的「以頸削污地」之說只能是一種態度而非行動!這樣一個良好的在道義上的表白機會,豈能錯過?


所以劉邦最後說:「唉呀,叔孫先生,我只是開個玩笑罷了,何必要當真呢?」


劉邦去世後,大兒子漢惠帝即位。


春暖花開,漢惠帝外出春遊,叔孫通建議:「現在正是櫻桃成熟的季節,陛下外出的時候可以采一些回來敬獻給祖廟,以表孝心。」


從那以後直到今天,有的地方在祭祀的時候還有以果品供奉祖先的習俗。


6、學不學?


《史記》中關於叔孫通的記載大致上就這麼多了,從這些事例上來看,叔孫通無疑是擅長見風使舵的,但是必須承認他的「變色」僅僅是以求自保,這也是今天困撓職業人士的一個難題:我們究竟是看老闆臉色行事?還是實實在在的做事?叔孫通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事情要做,位子也要保。不保位子,拿什麼做事?


老子說「大直若詘,道固委蛇」,真正直白的東西看起來象是彎曲的。


還有句話叫「直線最短,事緩則圓」,也許就是說的叔孫通這位老前輩吧?


?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教師王漢周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極強盛的帝國,其「短命」根源是輕視漢文化
末代皇帝龍椅上哭鬧,他爹: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大清,卒
30張罕見的歷史照片,看完對人性有更深的認識

TAG:歷史教師王漢周 |

您可能感興趣

朱熹曾娶尼姑為妾?一代聖人卻留下如此醜聞,真相讓人吃驚!
季羨林:我不是聖人,我只是一個萌趣的老頭。
元順帝:黃河變清了,聖人不在我家啊 大臣裝傻說:應驗在您孫子身上啦
孔聖人是他粉絲,關羽說他功蓋寰宇,諸葛亮把他當成偶像
關羽是武聖人,但華夏近代第一人卻看不上他,說關羽沒什麼了不起
封神鴻鈞老祖之下最強聖人是誰?讓元始天尊也仰望!
封神人族最強的三位聖人是誰?為何楊戩竟不知道三聖是誰?
蘇軾為何認為周武王不是聖人?他眼中的「聖人」是什麼樣的
他是毛主席最佩服的古代「聖人」,秦始皇直接說見到他死而無憾
聖人周公祭祀時竟然敢威脅鬼神,他哪來的膽子?
老奶奶多年來都敬拜這個聖人雕像,但眼尖的人一說出「祂」的真實身份大家都噴飯了!
此人是聖人後代,卻入了梁山當草寇,與祖宗一樣死於馬失前蹄!
封神唯一聖人夫妻是誰?夫妻不和為何還要擰在一起?
孔子到底是什麼時候被封為聖人的,孔家要感謝這個人,你猜是誰
封神世界鴻鈞老祖最不喜歡哪位弟子?雖是聖人,也有憋屈事!
中國十大歷史聖人都是什麼星座,你一定想不到
封神世界最強醫仙、丹聖是誰?他與誰一起並稱人族三聖人?
一葉知秋,聖人如是說!
梁山好漢真正的聰明人是誰?毛主席為何稱他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