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所藏在花都的600年歷史文化古村,竟有這麼多秘密

這所藏在花都的600年歷史文化古村,竟有這麼多秘密

紅棉古樹青雲橋

小巷深處人家繞

書室櫛比入塘影

漁樵耕讀一夢遙

以上描述的粵韻古意之地,正是位於花都區炭步鎮的塱頭古村。

作為廣州僅有的兩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塱頭村是現保存規模最大的廣府古村落。這裡保存著完整的明清青磚建築388座,村中有30多座祠堂書室,與古民居一道組成佔地約6平方公里的古建築群。它還是遠近聞名的「進士村」,歷史上共有70人高中科舉,村民自古講求尊師重教,耕讀傳家。

具有六百年歷史的單姓血緣村

塱頭村村民獨姓黃,相傳祖上於南宋末年從南雄縣珠璣巷遷到廣州白雲區神山鎮,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遷至此立村,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

根據塱頭村的黃姓族譜,村民奉北宋末年的黃居正為始祖。

人物名片:黃居正 生於北宋末年,宋孝宗淳熙二年為武狀元,後升任禮部尚書。他為官清廉,秉公辦事,後被奸臣陷害,舉家遷至南雄珠璣巷避難。此後族人又遷至廣東各地,開支散葉,至第七世祖黃仕明遷至廣州花都此地立村。

獨特「梳式」格局氣勢恢宏

塱頭村外圍的水系發達,緊依南粵珠江流域巴江河畔,村子四面湖泊、水塘環繞,周圍有著大片平坦的農田。更讓人覺得震撼的是塱頭村古建築群,388座古建築佔地約6.26平方公里,尤其是從村前廣場放眼望去,18座祠堂、書室一字排開,氣勢恢宏。

耕讀文化:街巷之間滿書香

塱頭村還是珠三角地區著名的「進士村」,村民歷來尊師重教,崇尚「耕讀文化」,信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傳統價值觀。

之所以被稱為「進士村」,源於塱頭村歷史上共有70人高中科舉,共有秀才50人、舉人7人、進士13人。在村中,「七子五登科」「公孫八科甲」「父子兩鄉賢」的故事廣為流傳。黃氏祖祠楹聯上「公孫八科甲,父子兩鄉賢」,說的是黃皞嚴教七子,其中有五子科舉得舉人、進士。後來黃皞和第五子黃學准為國為民做了許多好事,又得皇帝賜給「鄉賢」之稱。因此有「公孫八科甲、父子兩鄉賢」的美譽流傳至今。

雲伍公書室、谷詒書室、文湛公書室……在這裡,與其他古村落最大的不同,就是處處見書院。在這個3000餘人的村子竟然保留著30多座書院、書室。

古典的建築,古樸的民風,塱頭村靜謐而安詳。漫步經過陽光斜照下的書院、祠堂,彷彿隱約能感受到幾百年前朗朗的讀書聲,是鬧中取靜、讀書論道的首選之地。

2014年1月,全國最大的國學機構明倫書院總部入駐了古村。這些書室和老宅都得到了很好地復興與活化。每年開學時,會有很多學校組織學生來這裡舉辦莊嚴隆重開筆古禮;每到周末,不少來自廣州和周邊城市的家長會將孩子送到這裡學習國學;平日里,來自全國各地的國學老師也會定期來此培訓;書院還會定期開設成人的修心、養生課程。

在明倫書院執行院長李若琳看來,遊客到古村落,不能稱為旅遊,而是來修身養性。她希望將這裡打造成有琴館、茶室、書畫室、國學館、民宿等成體系的書院。「現在的遊客大多來這裡看看就走了,我希望用文化將他們留下來。」李若琳說。

如今在政府、村民和明倫書院的共同努力下,這個600年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猶如一顆新發現的明珠,開始煥發出勃勃生機。「進則天下,退則田園」的一種「中國現代文人雅士」的新國學生活模式,正在逐漸形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人生的劇本早已寫好,只是我們不知道劇情
《高能量家庭》之智慧父母公益課周六開課
小代價解決人生大難題
初冬:十首詩詞十種美
王步高:國文水平上不去,大師是出不來的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