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醫學堂明清道教醫學

道醫學堂明清道教醫學


道醫學堂明清道教醫學



一、明清道教與醫學關係

明清之際道教醫學得到了繁榮發展,道教與醫學關係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自明代開始,道教醫學的許多理論成果為醫家所汲取,促進了明清時代傳統醫學理論的創新與養生學的大繁榮局面;其主要標誌為命門理論、心腎相交理論的成熟,以及奇經八脈理論成為養生學著述問世。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1


道門中人精通醫道。道門與醫學關係最為密切的當屬流行於宋元明流行於宋元明流行的凈明道,這種關於源於凈明道許真君信仰和其自身的教義。其一,凈明道乃是是在民間許真君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道派。而許真君信仰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由許真君具有符咒治病的神異醫術,其原型乃是晉代道醫許遜。《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醫術名流列傳》引《古今傳統》專門為許遜立傳,云:


許遜,字敬之,為旌陽縣令,時郡民患疫,十死八九,敬之以神方拯救,符咒所及,皆登時愈。至於沉痾,亦無不遇著。傳聞於他郡,有疾者連路而求療,日以千計。??????老稚羸憊不能(能)至者,汲水歸以仗之,皆獲痊癒。積功成道,白日飛升。

另據道書記載,許遜在世時,蜀民為感激其救治病苦的恩德,立生祠祀之。民眾對許遜醫術濟人的信賴,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宗教情感,許遜因此也被神化納入道教神仙譜系,在《靈寶流系》中佔據重要地位,被尊為「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太史」。南宋兵荒馬亂之際,江西玉隆萬壽宮道士周真公、何守澄等便托以許遜降世,在民間許遜信仰的基礎上,建立了以許遜為祖師凈明道。南宋凈明道後來傳衍不明。及至元初,江西南昌西山道士劉玉又重建了凈明道,也稱凈明忠孝道。凈明道在明代成為道教有影響的道派。其二,凈明忠孝道暗涵有重視醫藥的邏輯因子。劉玉所重建的凈明道汲取了南宋理學思想,強調忠孝倫理修養,其教義是「以老子為宗」,「以忠孝立本」。凈明道將救治百病視為凈明道法三品之一,《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卷下「救治百病篇第三十三」云:


前一道(符)回死為生,後一道(符)保命生根。凡有疾病者,閉目靜思,取硃砂怡(掐)決念咒,存身為孝道,明王靈寶凈明救苦天尊九符咒水以服之,則病者自安。救治疾病謂之道力,以力行道謂之細積,以法行道謂之達道,以孝行道謂之上道。道中有山中下三品,此其下也。然救百病,愈人疾苦亦可得仙。


凈明道雖然將行孝視為上道,而將「救治百病」,「愈人疾苦」視為下道,「此道家之事方便法門耳。」(見《四規明鑒經》,《道藏輯要》危集四)但認為「救治百病,愈人窮苦亦可得仙」,修下道有助於「上道」,所謂「得此則行孝煉炁之羽寞也」。


在劉玉重建的凈明道傳人中,尤以第四代傳人趙宣真對醫術最為精通。趙宜真,道號原陽子,元末明初江西安福人,少通經史,長習進士也,因久病不愈乃棄儒入道。著有《原陽子法語》、《靈寶歸空訣》,刊有《仙傳外科秘方》(亦名《仙傳外科集驗方》)。本書是一部以癰疽治療為主的外科醫方術,共十一卷,是書卷一「敘論癰疽發品第一」開宗明義地指出:「外科冠癰疽於雜病之先者,變故生於頃刻,性命懸於毫髮,故也。」認為癰疽之名雖有二十餘證而其要有二,陰陽二證而已。「發於陽者為癰,為熱,為實;發於陰著為疽,為冷,為虛。」對各種癰疽的臨床癥狀、病因及治療作了闡釋,並強調對癰疽要及早治療。全書約收外科驗方四百餘種,既有道教醫學常用的外科丹方(參看本書第4章第3節「外丹及其外科運用」),也有許多民間驗方,反映了明代道教傳統醫學外科學的貢獻。


趙宜真的弟子劉淵然也兼通醫術。劉淵然,號體玄子,幼即出家,師事趙宜真,得授凈明忠孝道法、符籙及金火大丹訣要,能呼風召雷,劾治鬼神,善為人療疾。劉淵然繼趙宜真之後,成為凈明忠孝道的嗣師。《明史》卷二百九十九《方技》云:「劉淵然者,贛縣人。幼為祥符宮道士,頗然呼召風雷??????淵然有道術,為人清靜自守,故為累朝所禮。」而劉淵然的門徒邵以正也醫道兼通。邵以正,明代中葉雲南昆明人,自號承康子,別號止止道人。《明史稿》卷二八一《方技》云:「其(指劉淵然,筆者注)徒有邵以正者,雲南人,早得法於淵然。召為道錄司左元義。

正統中遷正一領京師道事,景泰中,賜號悟元養素凝神沖默闡微振法通秒真人。」邵以正編著了一部較有影響的道教叢書《青囊雜纂》,對道教醫學經方的收集、整理與傳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青囊雜算》共收有《仙傳濟陰方》、《徐氏胎產方》、《仙傳外科集驗方》、《小兒痘疹證治》、《秘傳外科方》、《濟急仙方》、《上清紫庭追癆仙方》、《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等八種醫方術,並附有《秘傳經驗方》一部。該書彙集了大量臨證各種單方、驗方,對各種方劑的功用,主治、組成、用法一一予以介紹,在臨床治療上有重要參考價值。


凈明道「借醫弘道」的做法是道門一貫的傳統,一直延續至清代。清代正一派道士婁近垣,字三臣,號郎齋,又號上清外史。松江婁縣人,道門世家出身。婁近垣自幼好道,出家龍虎山,拜周大經為師,得授五雷法及諸家密符,長於符水治病之術。雍正九年正月,奉召入宮為雍正帝驅邪治疾,獲得效驗。《龍虎山志》卷一「修上清官上諭」有詳細記載,稱:「昨歲,朕(指雍正帝,筆者注)躬偶爾違和,賈士芳逞其邪術,假託祝由以治病。朕覺其邪妄,立時誅之。而余邪纏繞,經旬未能退凈。有法官婁近垣者,秉性忠實,居心誠敬,為朕設壇??????確有靈驗。又以符水解退余邪,渙然冰釋,朕躬悅豫,舉體安和。」


婁近垣以符水醫治好了雍正帝的疾患,受到清帝的賞識,「因賜以四品龍虎山提點,司欽安殿住」。此後,婁近垣不斷受到朝廷的褒獎和重用。列如雍正十一年六月「賜大光明殿上論」就宣諭道:「大光明殿現修整與你(指婁近垣,筆者注)作子孫長往。


上清宮去選些法官來,若上清宮人少,在蘇州選幾個來。你好好教他學法,將來光明殿你就是第一代開山的人了。欽此。」婁近垣借符咒治病術弘道,受到朝廷的重視,使得清代業已衰落的龍虎山正一派一度呈現出復興景象。關於婁垣借醫弘揚道的功績,《重修龍虎山志序》云:「婁君郎齋名近垣者,能以修身卻病之術裨益聖躬,雩禱齋壇,屢著成效。世宗憲皇帝特加寵異,錫以真人封號,為元教主持。且因婁氏忠勤,推本所自,敕重修龍虎山上清宮,發女帑矩萬,遣內大臣董視落成,錫之碑額以垂永久。」這一評價可謂恰如其分表明清代道教醫學仍有一定影響。


清代乾嘉年間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劉一明也是一位醫道兼通的高道。劉一明,道號悟玄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曲沃人。劉一明自幼體弱多病,後受異人傳方而愈疾,遂立意方外。正如他自敘所云:「幼時習儒,年末二十,大病者三,幾乎殞命。因病有悟,遂而慕道。」劉一明在前往甘肅南安尋醫求治途中,遇一蓬頭老翁,相見如故,得賜良方。「及至南安,如方治療,諸病頓脫。自此立意方外。」正是由於這一特殊經歷,劉一明十分強調道士修真必須研習醫術以自救、救人,他在《會心內集》卷下「去病歌」中明確指出:「欲修真,先去病,渾身無病方延命。若還有病不肯除,猶如瞎子跳坑井。」劉一明是清代著名內單家,精研易理與丹道,著有《周易闡真》、《孔易闡真》、《象言破疑》、《通關文》、《參同室指》、《悟真直指》、《指南針》、《悟道錄》、《會心集》等著作。劉一明本人在醉心於丹道的同時,「猶不忘情於醫道」,著有《眼科啟蒙》、《經驗雜方》、《經驗奇方》、《雜疫症治》等多種醫書。劉一明在弘道生涯中,常自製丹藥,以醫藥救人。《會心集》卷下就載有一則「眼藥方」並云:「若知自己痛與癢,急求名師問端詳。先積法財買藥材,次置器皿安丹房。老嫩遲速合度數,進退止足定柔剛。靈藥成就隨手效,立竿見影不荒唐。」劉一明內外丹病重,善於利用外丹技術、設備來製備醫用丹藥,這是十分可取的道教醫學思想,有助於促進中醫傳統製藥學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劉一明還將醫家區分為神醫餘人醫兩種類型,《會心外集》卷下「示李源昌書」云:


醫有神醫,有人醫。神醫者,先天之學,轉生殺,奪造化。和陰陽,調五行。後天中培先天,假身內保真身,采大葯三品,除歷劫病根,神明默運,推己及人。所謂有用中無用,無功理施工。如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扁鵲、抱朴子、華佗、孫思邈其人者。以上聖賢,皆有實學,先治己而後治人。所以葯到疾除,邪氣退而正氣復,起死回生,得心應手也。人醫者,後天之學,全在五臟上用功夫、草木上用心思。雖明的三關九候、七表八里,僅可醫的應生之人,醫不得應死之人;醫得後起之病,醫不得跟本之病;復得後天之氣,復不得先天之氣;治得有形之病,沽不得無形之病。如仲景、叔和、河間、時珍其人者。以上數人,俱皆虛學,不能先治己而專治人,是捨己從人,顧外失內。所以有效有不效,此其所以為人醫者。爾(而)近日醫道,不知神醫之道乎?抑人醫之道乎?果是神醫之道,則治己治人,無傷於彼,有益於我。人我共濟,遂心運用,左之右之,無不宜之。


劉一明從從道教內丹術的角度將醫家區分為神醫和人醫,認為神醫乃先天之學,能培養先天元氣,既能治己又能治人,無傷於彼,有益於我;而人醫則是後天之學,只在五臟上用功夫,以草木葯去邪除疾,不能先治己而專治他人。這是一種典型的道教醫學觀,反映了道教內丹術對傳統醫學思想的影響。


2

道教醫家及其主要理論成就。明代道教醫學得到了充分發展,出現了許多融通道教醫學思想的醫學大家,並且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首先,在明代本草學的影響巨大。例如,李時珍在編著《本草綱目》就參考晉代以來大量道教醫學著作,據卷一《序列?引據古今經史百家書目》中所徵引的書目計四百四十家,其中道書多達四十多種。故明人顧景星指出:「其(指李時珍)以神仙自命,豈偶然哉!蘭茂所編輯的地方性本草學著述《滇南本草》,也是道教醫學對本草學影響的一個範例。蘭茂,字延秀,雲南省篙明顯楊林千戶所石羊山人,原籍河南洛陽。生於明洪武三十年(1397),卒於成化一二年(1476年)。蘭茂自號「和光道人」、「洞天風月子」、「玄虛子」。因自匾其軒曰「止庵」,故人稱「止庵先生」。蘭茂究習醫藥,起因於母病。「蘭子因母病,留心此技三十餘年。其學皆探本窮源,得古人精奧。其方餌專一真切。不事枝葉。投入數劑,無不立愈。」蘭茂不但精於醫技。而且對道教內丹養生術、文學、戲曲、繪畫、地理也頗有造詣,著述甚豐。除《滇南本草》、《醫門覽要》等醫書外,還有煉養著作《性天風月通玄記》及《聲律發矇》、《玄壺集》行世。


《滇南本草》是我國古代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地方性本草書專書。據題為「滇南楊林和光道人、止庵蘭茂撰並識」的序文云:「余幼酷好本草,考其性味,辨地理之情形,察脈絡之往來,獨滇南則不同也。蓋滇南乃崑崙之總脈也,而又近於西天之地,故有逆水繞之,往往奇花異草產於滇城而久不識。余留心數年,審辨數品仙草,和滇中蔬菜草木種種性情。並著《醫門覽要》二卷,特救民病,以傳後世,為永遠濟世之策。後有學者,以誠求之,切不可心矢大利而泯救病之心。若能刻存善念,利吾救人,自有神天默祐,獲福非淺。凡行醫者,合脈理參悟,其應如響。然凡奇花異草,切勿輕傳匪人。慎之慎之。」《滇南本草》在本草學上有較高的價值和影響。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浚在其名著《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長篇》中就引用了《滇南本草》七十條資料。


其次,道教醫學對明代醫家的基礎理論創新具有重要的影響。孫一奎的醫學成就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孫一奎,寧文垣,號東宿,又號生生子,休寧人。撰有《赤水玄珠》三十卷、《醫旨緒餘》二卷,另有《生生子醫案》五卷。《赤水玄珠》和《醫旨緒餘》是孫一奎的二部重要醫著,在傳統醫學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孫一奎受道教影響甚深,這首先體現在其儒釋道三教合一為特色的醫學觀上。他認為醫道相通,道家性命雙修的「道理」有助於醫學,強調習醫者要參觀「道理」。


正因為如此,孫一奎在羅浮道人的指點下,依《莊子?天地》中象目得珠的寓言故事,將醫書命名為《赤水玄珠》。其次從孫一奎醫著的內容上分析,孫一奎擅長授仙入醫。《赤水玄珠》卷十中引述了許多道門中常用的丹方及其煉製法,如「取紅鉛法」、「制白鉛法」、「制靈鉛法」、「制真土法」、「寶珠丹」、「陰煉秋實法」、「煉伏火黃芽法」、「煉黃芽法」、「三妙丹」、「三元丹」、「五精丸」、「紫虛延齡丹」、「紫石英散」等等。再次,孫一奎在中醫基礎理論上也頗有建樹。他將唐末五代以來道教內丹術關於腎命門的認識引入醫學,系統闡述了命門——腎間動氣論;提出命門在兩腎中間,其中含有一點真氣,人之生命活動有賴於真氣法功,所以真氣又稱動氣或元氣,而其發生之處稱為命門。他認為命門之義「猶如儒之太極,道之玄牝也。」孫氏對命門學說的闡述早於趙獻可和張介賓,對明代傳統醫學理論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再次,其他一些融道教醫學思想的清明醫家也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如周慎齋確立心腎相交、心腎不交作為人體生理與病理的理論;傅青主著《傅青主女科》,對後世婦科學臨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祝登元著有《心醫集》,其臨床上治療心因性病症的特點就是直接把內丹煉養作為整個過程的主要部分 ,等等。


概括起來,明清之際道教醫學漸次匯入傳統醫學發展的大潮之中,與傳統醫學融為一體,成為中醫藥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二、清明主要道教養生家及其著述


明清之際,道教醫學的最重要成就之一就是養生學的繁榮發展,其中直接傳承了唐宋道教醫學的重要成就,在金元時代已經絕跡的道教醫學成果又重新湧現出來。這一時期的道教養生家寫作了一大批集歷代養生方術之精華的養生著作。這些養生著作多切合實用,其治病療疾的針對性較強,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性,他們對傳統醫學養生學不再成為少數人所掌握的「貴族醫學」,步入普及化時代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以下,舉例簡要介紹著名道教養生家及其代表著述,主要目的在於進一步認識這些著作的價值意義。


1高濂《遵生八箋》


高濂,自深父,別號瑞南道人,明代著名養生學家,其醫藥養生著作有《按摩導引訣》、《治萬病坐功訣》、《遵生寶訓》(輯)、《四時攝生消息論》、《服食方》、《解百毒方》、《仙靈衛生歌》、《絕三屍符咒》、《守庚申法》、《續神州錄》、《服氣法》、《遵生八箋》等等。其中,《遵生八箋》是一部集歷代養生學大成的名著,以道家、道教醫學養生精華為核心。這一特徵不僅反映在《遵生八箋》原題為屠隆緯真人著這一點上,而且深刻反映在該書所搜採的道教醫學養生學豐富內容上。該書於1591年付梓刊行,歷代均有翻刻或校訂重訂,流傳極廣。


《遵生八箋》全書十九卷,分為《清修妙論箋》二卷、《四時調攝箋》四卷、《起居安樂箋》二卷、《延年卻病箋》二卷、《飲饌服食箋》三卷、《燕閑清賞箋》三卷、《靈秘丹藥箋》二卷、《塵外遐舉箋》一卷。在《清修妙論箋》中,作者博採道、釋、儒各家尊生、養生至要,尤其是道教養生理論以明養生有理、衛生有方。《遵生八箋》所引道教醫藥養生典籍及其論述相當豐富,僅以其中《清修妙論箋》這一部為例,除上述外,還有《貞白書》、《道林攝生論》、《太上日用經》、《養生太要》、《道院集》、《太上九行》、《譚子化書》、《西升經》、《坐忘樞要》、《坐忘銘》、《群仙錄》、《皇帝中經》、《太玄經》、《洞神真經》、《真誥》、《(養性)延命錄》、《崔公入葯鏡》、《西山記》、《妙真經》、《黃老經》、《清靜經》、《玉樞經》等道書,以及重陽師、天隱子、孫真人、郝太谷、白玉蟾等高道養生真言,其目的都在於向世人表明「保身有道」,「養生之理」和「長生之法」並非「虛妄之作」。並敦促人們對尊生、養生之道要「心悟躬行」,以達到修身正心,「養德養生兼得之矣」。


高濂在養生方術上得道到人的秘傳,深諳道教醫學養生之精髓,並收集大量養生丹方。他運用道教服食養生方自治贏疾、眼疾,疾愈目明,收到改善體質、弱質變強壯之奇效。《靈秘丹藥序》云:「余幼病贏,復苦瞶眼,癖喜談醫。自家居客游,路逢方土,靡不稽首傾囊,索其方秘葯,計今篇篇焉盈卷帙矣。即余自治贏疾頓狀,朦疾頓明,用以治人,應手奏效。神哉。葯之方歟!余寶有年,計所徵驗,不可枚舉。茲不自秘,並刻以助遵生一力。」故《遵生八箋》各卷中所收載的醫方、養生方大多切合實用,防病祛疾的價值極高。


2《丹亭真人傳道密集》


關於丹亭真人來歷,一般認為丹亭真人乃道們隱山派中人,「丹亭真人為玄門隱士,據《青城密傳》載:『這人久居廬山,足跡遍五嶽名山洞府,曾一度至青城峨眉;二百餘歲,猶步履如飛,鶴髮童顏,骨弱筋柔,猶儒子也,其修老氏嬰兒派之道功乎?』」丹亭真人的事迹,由於缺乏確切史料,難以詳考。但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明朝時期一位埋名隱姓的高道。蕭天石主編的《道藏精華》收錄有《丹亭真人傳道密集》,凡四種。即一、《盧丹亭真人養真秘籍》(署太原傅青主錄,有禮亭考證記),二、《丹亭悟真篇》(署太原傅青主錄),三、《傅青主丹亭問答集》(署太原傅青主纂,有天篤老人石舟題字並序),四、《丹亭真人盧祖師玄談集》(署太原傅青主手錄秘本)。這四種道書,不論其真實作者是誰,但考其思想內容,乃是清明之際新出的道教醫學著作。下面我們分別就這四中著作的思想內容略作分析。


第一,「修身者,要知一身血氣脈絡之要」的修真養生觀。明清之際新出的道教養生著作呈現出一些新特點,其中之一就是與醫學關係更加密切,普遍強調修道養生要通曉醫理,以醫理為指南。《丹亭悟真篇》對此作了深刻論述,認為「欲修長生,須識長生之本,欲求不死,當名不餐之人。」而這長生之術本就包括要熟知醫理,明察人五臟六腑構造,脈絡聯布之要及一身氣血津液升降出入的規律。


第二,「病魔不除,仙基難立」及「卻病以炁」的修仙方法論。隨著傳統醫學對生命現象及其生長壯老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化,傳統醫療技術在控制生命進程,除病防疾以益生延年的重要作用已為道門中人所普遍認同。道教在修仙理論上對長生的途徑、條件的把握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明清之際,一些熟識醫理的道教養生學家明確提出修仙與治病的卻疾是相互統一的,而且修仙必須首先卻疾。明清之際,一些熟識醫理的道教養生學家明確提出修仙與治病卻疾是相互統一的,而且修仙必須首先卻疾。明清之際道教修鍊方術日趨醫學化和實用,其突出表現在道教醫學養生學家業已將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道教內丹術功法應用於疾病的臨床治療,並且與日常養生保健緊密結合起來。《丹亭真人玄談集》是一部臨床丹功治病手冊,主要針對臨床上各種疾患,簡明扼要如何依據病理特徵,「卻病以炁」,進行施功治療。該書涉及的病症有三十九種。


第三,以息法為核心的內煉體系。《盧丹亭真人養真秘籍》一書,是《丹亭真人傳道秘集》首篇。正文前有丹亭真人傳道圖一幅,書中以師生問答形式,即採用真人與門徒養浩生之一問一答來闡述以修鍊息法為核心的內丹養生功及其訣要。是書分「數息第一」、「調息第二」、「閉息第三」、「住息第四」、「踵息第五」、「胎息第六」、「無胎息第七」共七節,旦每節之前都有一簡要扼要之「總論」全書貫穿了一個基本思想,即從道教醫學培養元氣的人體現出發,認為「成真之道功在於炁」,修道養生全在於人體之神炁的調用,故斷定修息法乃養真之大功。


通觀這四部道教內丹養生專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行文簡明扼要,文風頗為樸實,一反道教內丹養生著作常有的玄密舊習。文中不重玄理,不尚玄密。作者針對以往丹書在修真口訣上「大都秘母言子,不肯分明說破」的特點,「今將丹經、梵典中口訣一一拈出,與後人作破昏暗的照路燈,辨真偽的試金石」。將內煉法門一一破析。


3曹庭棟《老老恆言》


明清問世的養生學著作的另一特點是切合日常生活,所述養生方法多淺近易行,這以清代的《老老恆言》最為典型。《老老恆言》為待乾隆三十年隱士曹庭棟所著。曹庭棟,自號茲山居士,時人稱之為「神仙中人」(《老老恆言》「序」,上海書店影印本,第1頁)。是書專論老年人養生,故名《老老恆言》。全書共五卷,卷一至卷四所談都是關於老人日常起居寢食方面的養生方法,第五卷為粥譜,從食療學的角度載葯二用粥方百種,切合老年人調養、治疾所用。《老老恆言》一書在養生思想與方法上富有特色,正如清人金安清所評論的:「此《老老恆言》二卷,乃自言其養生之道,慎起居,節飲食,切切日用瑣屑,淺近易行而深味之,古今至理,實不外乎此,引證書至數百種,可謂博而約矣」。


這一評價道出了曹慈山養生方法的一大特色,即從日常生活起居、食物、散步、盥洗、見客、省心、出門、衣著等入手進行養生保健。書中本著老年人的生理特點,總結出一整套衣、食、住、行的養生方法。這些方法大都是他本人親自體驗過的有效方法。曹氏幼年雖曾患童子癆,但由於善於養生,著述《老老恆言》時業已七十五歲,且能享年九十餘歲無疾而終。《老老恆言》是一種在中國傳統醫學史上有一定影響的養生學傑作,這與《老老恆言》善於汲取歷代道教養生典籍占相當大部分,據筆者粗略計有近四十種。這充分說明了明清時期道教醫學養生方法仍然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同時也表明了道教醫學與傳統醫學在養生學領域內的融通趨勢。


以上我們對一些明清道教醫學養生著作作了重點剖析,希冀勾勒出明清道教醫學養生術發展的態勢及其特點。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代表性著作限於篇幅未能一一舉例,如冷謙所著的《修齡要旨》、周履靖的《赤風髓》、沈金鱉的《沈氏尊生書》、粘本盛的《道養全書》,等等。


4本章小結


本章介紹了道教醫學的淵源、發生與發展的概況。道教醫學的發生至初步形成經歷了「三部曲」,即巫術醫學、方士醫學和道教醫學。道家、道教經典著述以及傳統醫學經典,如《道德經》、《太平經》、《周易參同契》、《黃帝內經》等,對道教醫學形成其獨特的生命觀、疾病預防治療觀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道教醫家葛洪、陶弘景對道教醫學基礎理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上清派經典《黃庭經》、《大洞真經》以傳統醫學藏象學說為基礎,建立身神學說,對後世存思養生具有重大的影響。隋唐時代是道教醫學蓬勃發展的時代,祝由術首次被納入官方醫療體系,道教醫學外丹服食十分盛行,由於金石丹藥多寓含峻猛偏性,服丹中毒者時有出現。


同時,內丹煉養術則迎來了繁榮時期,至唐末五代內丹術理論已趨勢成熟。同時,當時還出現了一批著名的道教醫家,如楊上善、孫思邈、王冰等。崔希范提出了先、後天氣觀點,並運用於闡釋人體生理。宋金元時代,道教醫學在多個方面具有創穫。張伯端從養生學角度闡發了奇經八脈理論,邱處機以《內經》相關論述為依據,來闡釋四時攝生之道,等等。金元時期著名的醫學流派金元四大家受道教的深刻影響。明清時期,道教醫學養生學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醫學養生著作及一大批養生家。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老子說,幸福就是簡單自然!
道醫認為掌控生命的密碼竟是它?
張三丰祖師還活著你相信么?
道醫不傳之秘——雙盤打坐速成功法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歷史淵源
道醫學堂丨道醫診斷學概論
道醫學堂道醫學習的內容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入門
道醫學堂丨道德是醫學的靈魂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脈道系統
道醫學堂丨道醫生理學概論
道醫學堂丨醫道通仙
道醫學堂道用於醫!
道醫學堂丨道醫藏象學命門
道醫學堂 道醫修養篇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脈道系統(二)
道醫學堂丨大道論
道醫學堂方士醫學!
道醫學堂丨歷代道醫記傳之沈羲
道醫學堂丨道醫五臓概要!
道醫學堂丨歷代道醫記傳之潘師正
道醫學堂丨歷代道醫記傳之彭祖
道醫學堂丨道醫望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