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徐征:又見方雪雯

徐征:又見方雪雯

徐征:又見方雪雯



《anOTHER》劇照

又見方雪雯


文|徐征


(財新專欄作家)


又在舞台上看到方雪雯,簡直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出生於1966年的方雪雯曾是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五朵金花」之一。她的《五女拜壽》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了電影,獲得了戲曲「百花獎」;她主演的《紅絲錯》獲得過「文華表演獎」。但此後她逐漸沉寂於舞台,喜愛她的觀眾們紛紛打聽她的動向。


這就是為什麼再見到她如此驚喜。她在美國就讀戲劇學院,今年是最後一年,她為學校製作的話劇《anOTHER》擔任舞台總監。


關於劇名anOTHER,劇組的解釋是,在美國,做an(一名)OTHER(非「主流」的人),意味著什麼?


這是一出沒有劇本的戲,一切靈感都來源於導演朱利安的一頁紙,上面列著印度教的十二個神。朱利安讓學生們去查這些神的資料,然後用自己的感受將神演出來,將每一個神演化成一個場景。各族裔的演員們有著不同文化背景,將自身的經歷揉進劇本,展現了一些美國社會中的割裂和問題。


俄羅斯裔的姑娘在台上獨白,她驚訝於歷史課講到「二戰」時,美國人對蘇聯的貢獻一無所知;華裔角色被問及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時,面對雙重身份的困惑,不知如何對答;女生在酒吧里被要求接受男士輪番的調笑,無論對方說了什麼都只能以「謝謝」作答;更有流浪漢表現的貧富差距、同性戀在社會上的迷茫……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由此展示,如何在這個國家裡尋求一席之地和自我認同。

這出話劇為了讓觀眾一直保持旁觀姿態,索性將工作人員都安排在舞台上,時刻提醒大家這是一齣戲劇。方雪雯也在舞台上。演出開始,她坐在舞台總監的位置上,戴上耳麥,宣布「燈光,音響,開始」。 戲中有一小段,她走上舞台,扮演落魄的羅摩的妻子悉多。


「我一定要她在舞台上演一個角色,哪怕她本來是一個幕後技術人員,」朱利安說:「她的才華是不容置疑的,我不可能放過這個讓她上台表演的機會。」


首演前我在樓道里撞見她,她一臉嚴肅,手指放在嘴上示意我不要說話,然後轉身走進了劇場。哪怕是在執行冷冰冰的舞台指令時,她也有意隨著劇情的進展表現出情緒的變化。演出結束,指導老師問她是怎樣從舞台總監過渡到角色的,她回答:「我從一出現就在角色里。我的每一個指令都是演出的一部分。我本來就是一個角色,而不是一個工作人員。」


首場演出後,肯尼迪藝術中心的藝術指導問演員們:「首演結束了,你們誰覺得自己現在是一個藝術家?」學生們們紛紛舉起了手,方雪雯只是笑,沒有動。已在紐約打拚了十七個年頭的她,有著很多感悟。

徐征:又見方雪雯


方雪雯在粵劇《五女拜壽》中飾演鄒應龍。


方雪雯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她在傳統的大家庭長大,被戲校選中時遭到了家裡祖輩的反對,認為家裡不能出「戲子」。好在父親開明,支持她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唯一的要求是要做到最好。


在排戲的日子裡,方雪雯總是異常專註。演《長樂宮》里的劉秀時,導演教她們要將劇本上白紙黑字的角色具象化,她卻怎麼也找不到演劉秀的感覺。有一天騎車回家路上,她看到一個路人走路的樣子很像她想像中的劉秀,長長的胳膊,在身體兩邊甩來甩去。她便騎車一路追著路人一直到家裡。

她趕上了「文革」後越劇的黃金時代,在戲曲界青黃不接的時候,她憑藉一部電影《五女拜壽》紅遍大江南北。她選擇在黃金時代出國,是想出來看看美國是什麼樣,學英語,考執照,讀大學,一路腳踏實地到了今天。


她很喜歡看百老匯,看著百老匯的繁榮,也在思考中國戲曲的困境。她覺得中國的戲曲過於強調「角兒」的作用,一齣戲如果只是依賴某個演員,戲的生命力便太脆弱,應該從依賴人變為依賴戲本身。「在百老匯看《媽媽咪呀》,大家是看這齣戲。在國內,大家看梅蘭芳的戲都是沖著梅蘭芳的,那梅蘭芳沒了怎麼辦?」


她同時覺得,戲曲演員受限於童子功,從小就要花大量時間在練功房裡,文化水平大多有限。這難免導致角色理解不夠深刻,演出來的人物空洞乾癟。


方雪雯非常享受現在的讀書時光,隨心所欲又充滿活力。她從英文字母開始學起,個中艱辛現在講來已經雲淡風輕:「起初老師讓寫日記,我哪裡寫得出來。老師就要求我每天寫一句,寫今天吃了什麼,今天天氣很好,我就是這樣一句一句寫起來的。」


現在她已經是成績全A,帶著劇組巡演。明年,她會去另外一所學院繼續深造。再之後,她要代表學校競爭肯尼迪中心戲劇節的獎學金。她說自己一直活得很任性,有時候覺得應該多回國陪陪父母。去年回國時,她去看望了92歲高齡的老師範瑞娟。「她不知道我出國了,還是跟過去一樣,一直問我有沒有在演戲。我就哄她說還在演,演《梁祝》《李娃傳》《孔雀東南飛》。老祖宗聽了很開心,不過我心裡覺得蠻糾結的。」


翻開《anOTHER》的場刊,方雪雯的簡介里,一句「曾是22年專業戲曲演員」,輕描淡寫。我坐在劇場環顧四周,覺得和國內翹首期盼的戲迷相比,在座的觀眾何其有幸。然而他們對這份幸運一無所知。


刊於財新網文化頻道。


特別聲明


財新文化由財新傳媒出品。財新文化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新傳媒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歡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周有光:大同是理想,小康才是現實
美國憲法制定的127天
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詩人余秀華成名後
何帆:大蕭條經驗對解決全球金融危機有幫助嗎
張宗子:布倫特之罪

TAG:財新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徐征:托尼季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