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中孫權能力不足,劉備就是個二皮臉,只有曹操是實幹家

三國中孫權能力不足,劉備就是個二皮臉,只有曹操是實幹家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 ,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

讀一遍三國演義之後,對劉備最大的印象是,遇到事情就哭,只要一哭,別人只能投降,所以說劉備江山是哭來的。

劉備初次見到趙雲,就「甚相敬愛,便有不舍之心」,待到分別,更是「執手垂淚,不忍相離」,把趙雲感到的受不了。酒後誤事的張飛,準備自殺謝劉備,結果劉備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說罷大哭,把張飛感動得痛哭流涕。劉備三顧茅廬,對諸葛亮說「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哭了個淚如泉湧。

總之,劉備對三國演義中的很多名人都哭過,在火燒新野時對老百姓哭。反正,哭著哭著,就習慣了,別人也感動了。然後在不知不覺中,劉備就建立了蜀漢帝國。

劉備惠陵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史稱惠陵。史載,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死白帝城永安宮(在今重慶奉節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後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後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於此。 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佔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墓邊古柏森森。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孫策死後,孫權繼承了基業。

在赤壁之戰後,孫權基本上就開始了「夢江山」的過程。每次醉酒之後,都在夢那個花花江山。孫權為何夢江山呢?

從軍事實力上講,孫權沒有能力統一全國,所以後來乾脆就偏安江南了。在三國中,孫權稱帝最晚。因為三家都是漢臣,但曹家和劉備一直在爭正統地位,認為自身才是合法繼承者,反而孫權沒這個大義。所以,孫權想稱帝,群臣一直勸他,但就是不敢動,直到劉備和曹丕死後才稱帝。後來,孫權認為時機成熟,就借口吳國夏口、武昌兩地,出現了黃龍和鳳凰,屬於祥瑞,就此登基當皇帝。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孫權亦善書,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曹操的江山可以說最累,因為他的江山是他打出來的。

在起初,曹操只能算一個有點家世的中層小官,但後來卻成為大軍閥,全是靠他打拚出來的。

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喬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陽的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曹操的崛起路上,有很多障礙,比如袁術和袁紹,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尤其是袁紹,當年官渡之戰,打的何其驚險,稍有不慎,曹操就玩完了。這一仗,比孫劉聯盟策劃的赤壁之戰,還要驚心動魄。

三國中,為何北方游牧民族沒有南下?其實在於曹操對外還曾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並且北方邊境有重兵駐紮。可以說,曹操是用一隻手和劉備、孫權戰鬥。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站在儒家的政治思想觀上看待政治,評價人物,因此對劉備的所作所為作了充分肯定。同時可能是對法家思想有那麼一點偏見,也鄙視曹操的人格,因此對曹操的政治行為作了較多貶損。但是,羅貫中在書中也讚揚了曹操的許多方面,同時反映出曹操是當代一個接觸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表現出曹操的深謀遠慮和接觸的軍事才能。對道家的謀略思想,羅貫中稍稍貶低其陰暗性,而讚揚其處世的豁達,保留了欣賞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幹了件忘恩負義的事,孫權為什麼反而得到了後世的好評?
東吳大帝孫權的故里居然在這?
周瑜有孩子,是小喬生的嗎?後代不務正業,差點被孫權殺了
面對曹操的百萬雄師來犯,諸葛亮為何能說服東吳以弱抗強的?
要是我能有像孫郎那樣的兒子,我死了也安心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