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些年火得街知巷聞的7款茶,它們的成功有哪些是可複製的?

這些年火得街知巷聞的7款茶,它們的成功有哪些是可複製的?

談近一兩年的茶行業,小青柑是必談的。這引起另一個話題,如果以十年為計,那麼在這段時間內,有哪些茶葉品類是必談的呢?

這個話題頗有意思。那些茶葉究竟有何魔力,能牢牢佔據著我們的茶葉話語,我們能想到,十年前金駿眉如日中天,如果不了解金駿眉,恐怕難以進入茶人們的話題中,更別說再深入地做市場觀察。

再比如,眼見過鐵觀音征服全國的人便感嘆,江山確實代有人才出。情緒上的抒發之後,我們會好奇,是什麼樣的力量主導著茶界一層層的浪潮奔騰而來,那股引力是否可以被人知覺,如今再談我們能談些什麼?

不隨波逐流,需回望歷史。此次盤點以十年計,但也不拘泥於十年,它們的影響並非悄然而逝,而是綿長深遠,鐵觀音算是新世紀以來的第一支霸佔我們話語的茶,就從它說起。

1

鐵觀音

搶佔綠茶市場,清香鐵觀音登場

東莞不產茶,但它是著名的銷區,那裡的人喝茶口味的轉變,能體現市場流行帶來的影響。而且他們也總成為推動潮流的力量。茶語網曾經問過一些東莞人,在喝普洱茶前喝什麼茶,多數人的回答會是鐵觀音或者是台灣高山茶。

這個時間大概是2000年前後,普洱茶還未引起更多東莞人的注意力,鐵觀音也還沒有紅得發紫。

高山茶與鐵觀音被同時列入答案絕非偶然,福建雖是海峽之隔的台灣茶葉的鼻祖,但在新世紀臨近之時,台灣茶卻反而影響了福建的茶葉,高山茶是一股潮流,鐵觀音隨後研發出了清香型產品,但為的是搶奪綠茶市場。

中國消耗量最大的一直是綠茶,在那時候,其他茶類多是靠外銷來維持,國內市場佔比很小,與此同時,國內經濟不像今日,不太能支撐高端茶的興起,大宗消費是發展的方向,搶綠茶地盤是正確的。

走出福建,扛著鐵觀音前進

分析鐵觀音的走紅,其推動力大概有三股,一是政府,其中最明顯的是,上世紀90年代,由當地政府委託,安溪縣茶業總公司申請註冊「安溪鐵觀音」證明商標,1998年申請,2000年獲准並正式啟用。

其二,茶農茶商開始走出福建,帶著鐵觀音走向全國,像洪流一般。他們自己開茶葉店,向茶館推薦鐵觀音,全國出現了「處處都是鐵觀音」的繁榮景象,這種「線下」實踐將鐵觀音逐步帶往頂峰。

而那波鐵觀音風靡的潮流中,最有意思的,是隨著論壇、QQ等互聯網工具的興起,出現了類似於微商的銷售方式,各種帖子內鐵觀音霸屏,這極大地促進了鐵觀音的知名度,這是第一個依靠網路的方式走紅的茶類。

可以說,鐵觀音的走紅,以及後來出現的某些問題,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在很多機構統計中國茶葉區域品牌價值中,鐵觀音也依舊名列前茅,但作為區域品牌,屬於公共物品,需要宿命般地面臨品牌和品類的糾葛。

再比如,我們從後面幾乎所有的茶類例子中也會發現,市場高速發展中如何確保產品質量溫度,卻是每個茶類都難以解決,但又極其重要的問題,可以說這是網紅的阿喀琉斯之踵。

2

金駿眉

偶然間,滿城儘是金駿眉

於鐵觀音如日中天之時,金駿眉可謂是突然殺出,或許連其發明者也不會料到,其今後的火爆程度堪稱為茶葉界的一場神話故事。

坊間傳聞是,2005年有北京茶客到桐木關,與正山茶廠的創辦人江元勛閑聊,有人想購買正山小種茶芽頭做高檔紅茶,應客人要求,由廠里經驗豐富的茶師梁駿德等人參與,隨後金駿眉便誕生了。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的高山原生態小種新鮮茶芽,全程由制茶師傅手工製作,很顯然,不管是原料還是工藝,都讓金駿眉有高價的理由,出生便是幾千元的身價。

其後隨著話題效應以及茶葉獨特口感的傳播,金駿眉迅速崛起,不斷價格攀升,成為一種現象和符號。從滿街都是鐵觀音,到「滿城儘是金駿眉」轉化時間之快,令人難以想像。

洞開高端紅茶之大門

金駿眉令人最驚訝的是,它是一個全新的產品,此前未有歷史文化積澱,雖然正山小種擁有久遠的歷史,但價格卻是雲泥之別,金駿眉一躍成為奢侈品,金錢和身份的象徵,從此開啟了全國紅茶高端化的大門。

這也是金駿眉成為現象級茶葉的原因。此前,優質的正山小種市場價幾百元一斤,而隨著金駿眉的出現,正山小種的價格逐漸增長到數千元。甚至,這波漲勢還帶動一些產區綠改紅的風潮。

回看金駿眉的興起,它最令人遺憾的,便是一場官司讓原本是自主研發的品牌變成了品類,進而順勢落入了品類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甚至由於它發展太快,連什麼是正宗的金駿眉工藝都沒有相應的文本界定。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人撰文回憶說,那時的福建茶葉店有這種現象,兩個人都帶著金駿眉品嘗,但味道可以相差甚遠。全國市場上出現了數量頗大金駿眉,很多都是偽劣假冒的,而這也它迅速降溫的原因。

不過當浮躁的氣息退去,金駿眉成為它該有的樣子,這是好是壞,或者不該是一種嘆息。

3

竹葉青

竹葉青,一顆不平常的心

廣告詞雖然是「平常心」,但從一開始,竹葉青就有一顆不平常的心。正因為不甘於平凡,竹葉青成為近十幾年塑造茶葉品牌最成功的企業。而竹葉青也是本文中唯一一個將品類和品牌合二為一的例子。

竹葉青原本只是綠茶中一個很小的品類,而且是上世紀60年代才有的,在全國的知名度微乎其微。

上世紀90年代竹葉青公司依靠政府整合,從國家工商總局得到竹葉青品牌的專有使用權。正因為它起初小到被人忽略,才有了被整合的可能,這是歷史名茶鐵觀音所不具備的,也是金駿眉遺憾沒有做到的。

現在竹葉青是全國知名,但要在那時,一個茶類要把區域小品類推向全國,而且是以企業之力,想著也非常困難。

好在,當竹葉青拿下產業資源後,令人驚喜的是,它並沒有走傳統深化品類之路,而是將品牌突出「跳出茶葉做茶葉」,在「質量+文化+品牌」理念的指導下循序前進。

2006年中國茶業史上第一次誕生了3個「中國馳名商標」,「竹葉青」名列其中。至此,竹葉青走出了品牌和品類同質的窠臼,走出產業營銷之路的一種新模式,具有經典的樣板意義。

茶語編輯部有個同事用「茶界腦白金」來形容竹葉青當年的風靡景象,以及當年它所走的品牌模式。當然,它是更高端的腦白金。這種現象在西南地區尤為明顯,逢年過節需要送朋友長輩禮物,如果要展現文化品位,竹葉青是很多人的選擇。

這種品牌效應是一系列動作的結果。舉兩個例子,在很多企業的外包裝還不那麼有格調的時候,他們就邀請到香港著名設計師陳幼堅來做包裝設計,與此同時,也請圍棋大師為產品代言,這種文化上的打造深入人心。

沒有任何一家能再獨佔鰲頭

當然,竹葉青在品牌上的標杆意思,不只是包裝等的營銷,「竹葉青」率先在國內提出綠茶保鮮的銷售方式,隨後建成了國內最大的茶葉保鮮庫,讓「茶客」們一年四季都能喝到鮮香的「竹葉青」春茶,確實在工藝和銷售理念上都對茶界產生影響。

特別是2006年,他們推出論道·竹葉青,將高端產品的印象走出極致,曾受邀參加Top Marques國際頂級奢侈品展會,「與己論道,巔峰已隨心」。

期間諸如「論道十二法則」的提法,把自己的品牌直接與一種文化捆綁銷售,而且將茶葉等級化形成了一種產品和品牌文化,將高端衍生到奢侈品,玩到了極致。

幾年前當茶圈以立頓為例,述說中國茶界有品類沒品牌時,沒有多少人想起竹葉青。論品牌規模,竹葉青和立頓自然不能比,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茶葉兩種發展模式的差異,一個走向高端茶,一個走向大眾口糧茶。

當然沒有人懷疑高端茶作為茶葉發展方向之一,而且竹葉青做得非常之好。不過它作為先行者的先覺優勢在近幾年逐步被後來者縮小。當下各種高端茶不斷湧現,以歷史積澱來說,竹葉青與西湖龍井等茶相比,小品類的劣勢顯露出來。

可以說,在高端茶的消費上,目前沒有任何一家能再獨佔鰲頭,而只能是百花齊放的局面。

4

老班章

十年前,這裡還沒什麼名氣

說到將價格玩到極致,普洱茶品類中的老班章非常搶眼,近幾年可謂無人能出其右。就在今年春天,32萬/公斤的老班章茶王樹頭春茶價格刷新著人們的認知,而十年前,這裡還沒什麼名氣。

2007年普洱茶市場瘋狂跌宕,深入其中的人恐怕一輩子都忘不了。在此之前,老班章的茶葉的價格是在不溫不火地增長,有量變沒質變。除了勐海茶廠以班章茶為原料出了有機茶產品外,也沒有什麼有影響力的廠家專門以它為原料做出有名的茶。

2007年的春茶季它曾有瘋漲的苗頭,但隨著市場跌落也轉瞬即逝。這裡就需要說到當時的整個背景,市場瘋狂之後,還繼續待在普洱茶行業的人就在思考,普洱茶究竟怎麼了,而要怎麼做才能復興整個茶業。

如今,雲南能夠有這麼多小範圍的區分其產區,確實與其天然的自然環境有關,而這便是當年很多茶商的突破口,他們堅信,這麼好的茶葉不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班章為王,易武為後」的興起

老班章的寨子里的茶葉隨著市場的斷裂冷落,直到以陳升河為代表的一系列茶商的到來。當年,陳升河和老班章村簽訂了包購包銷三十年老班章茶的合作合同,還同時收購了全體老班章茶農在2007年積壓的茶葉。

當時很多人都為這個決定感到驚訝,說陳升河是傻子,但是雲南大葉種,以及憑藉著其天賜的自然環境的優勢,在中國茶葉整體發展的時候,普洱茶再次回歸。這次回歸的姿態是多元性的,山頭、大樹、小樹等各種概念噴涌而出。

在這其中,早幾年就傳播的「班章為王,易武為後」越發深入人心,越成為某種標誌化的商業籌碼。而班章能壓傳統產地易武一頭,確實也與班章大樹茶產量稀少,個性鮮明,一入口霸氣十足,回甘迅猛,十分抓口有關。

喝茶不該只是喝山頭產區

這些年普洱茶的品飲人群在不斷擴大,區域市場價值持續增長,除了大環境的影響外,與不斷出現的微小產區的概念以及產品有關。它們讓普洱茶持續多年成為話題熱度最高的茶,總能吸引到消費者的眼球。

但是,由老班章而起,普洱茶界也出來盲目地追求山頭產區,而忽視茶葉所具有的共性和基礎。比如,茶語網在茶圈碰到過這樣的人,寧可喝茶農炒糊的山頭茶,也不喝企業好的拼配,原因便是原料好。

喝茶喝的不只是山頭,應該是山頭和工藝的結合,是成品茶。

因此,當很多人為炒山頭而炒山頭,茶界從業者或消費者的價值觀被帶歪了時,瘋狂地逐利過程中,如何保護茶山科學地可持續發展,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如何防止偽劣產品擾亂市場,這是自老班章以降,普洱茶界面臨的問題。

5

白茶

晚發展不一定都是壞事

從鐵觀音到金駿眉,再到2007年的普洱茶,這些年茶界風起雲湧的變化福鼎官方是看在眼裡的,因此在2007年福鼎官方正式開始發展「福鼎白茶」,拓展國內白茶市場。

此前福鼎白茶主要是出口外銷,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不過中國很多茶類的景象,像鐵觀音、普洱茶都可以這麼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出口不那麼賺錢了,反而國內市場機會很多,就看哪個地方反應快,做得更好。

但是晚一點發展不一定是壞事。在福鼎白茶火起來後,福鼎市官方與產業界曾向媒體表示,保持著清醒。很顯然,前車之鑒太多,福鼎白茶需要走得更穩。

不得不說,普洱茶引起了中國茶葉的老茶熱,讓以前只零散存在於民間的家庭品飲方式,一躍成為商品市場的新寵,而白茶就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其後,隨著商業概念和養生需求,「一年茶、三年葯、七年寶」的說法越發深入人心。

不炒不揉,「最天然的茶」

來自媒體的數據顯示,早些年前,福鼎有幾百家茶葉企業,做白茶並不算太多,大多數企業做綠茶、紅茶,主要是給外省的茶葉做原材料,白茶不到10%,但2013年,白茶達到了50%。

除了老白茶的保健效果帶動的收藏行為,其實白茶本身就有多個特點讓它在此時崛起。工藝上不炒不揉,稱之為「最天然的茶」,很符合某種時尚腔調,而其清甜淡雅,對於一般都市白領來說更容易接受,更討人喜歡。

顯然,白茶也面臨著來自多個方面的威脅,市場快速發展中,種植面積的擴大、從業人員快速的增加、外來茶葉的湧入倒賣,如何保證茶葉的品質,畢竟茶樹的生長和工藝的傳承是滯後的,而人心愿意等嗎?

這些都是白茶的現實,它不像普洱茶一樣那麼多山頭概念,其價格雖然漲幅驚人,但整體來說尚未走進競爭日益激烈,且市場更為狹窄的高端茶領域,避免盲目擴張,向大宗飲茶方面傾斜,成為長銷茶,這或許是白茶避免重蹈網紅覆轍的方式。

6

牛肉

牛肉與岩茶,互相成就

白茶正如日中天,在福建茶葉的群體中,岩茶的火熱程度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鐵觀音、到金駿眉,再到現在的白茶、岩茶,福建境內的茶葉一波又一波地佔領人們的茶葉話語,這裡不得不羨慕大自然賜給福建的好山好水。

岩茶是一類歷史悠久的茶葉,像近一兩年也開始走俏的鳳凰單叢一樣,它們最初很多茶都是在區域內消耗掉,沒有影響到全國。

雖然消耗是在小區域的,但並未妨礙這個地方的茶農對茶葉品質的追求。

如今,小而精的最頂級的鬥茶賽非天心村鬥茶賽不可,每年差不多11月左右舉行,彼時整體地區會被外來者圍得水泄不通,而這個比賽並不是現在才興起的,其歷史有上百年。

種種這些都給岩茶帶來許多特點,一是它的茶歷來都是高品質的,在小圈子內的茶客里口碑很好,再後來,隨著市場的發展,由口碑和一定的商業化運作,這些年岩茶成為全國範圍內非常搶眼的茶。

其實,岩茶的等級劃分歷來非常清楚,正岩、半岩等等,這就像是西湖龍井一樣。而如今,國標已對岩茶的產區劃分蓋棺定論,這樣越是有規矩的區分方法,就越可避免市場上概念炒作而帶來的混亂狀態。

當然,在岩茶的產區劃分中,傳統上的正岩核心產區「三坑兩澗」,其中牛欄坑更是受追捧的熱點,牛欄坑肉桂,茶圈人稱「牛肉」,此前都流傳著這樣的話,假如開岩茶店或烏龍茶店,如果沒有牛肉壓陣,這家店是鎮不住場的。

牛肉與岩茶,可以說是互相成就。總之,山場硬,「出身好」,已「贏在起跑線上」,再加上高超製作技藝,更是出類拔萃。岩茶被人關注,而牛肉因為其品質被推到最高位,也因為牛肉光環效應的帶動,岩茶身價進一步抬高。

能毀了一個茶類的只有它自己

此前《閩北日報》曾報道過,「整個牛欄坑的茶園面積畢竟有限,再怎麼囊括,也過不了一百畝,而且肉桂品種只佔一半,成品最多也不過是1000多斤。」接著,文章非常坦率地指出:市面上充斥的「牛肉」,有大多半是山寨的。

相比於鐵觀音和金駿眉,儘管牛肉也存在搭便車的現象。這種分析其實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產量讓消費者知道「牛肉」有限,從某種程度來說,指導了人們的消費行為,而不像金駿眉等一樣,消費者充滿期待。

而且,如前面提到的天心村鬥茶賽,其實在福建存在著大大小小太多的鬥茶賽,而這種比賽從某些程度上保障了這個茶類的發展。

茶語網在一些鬥茶上看到,制茶技藝都是父子、師徒的傳承,有好勝心的,會從頭喝到尾,撈做得好的茶葉的葉底回家學拼配配方,這讓工藝以高質量的方式得到傳承,而一些獲獎茶葉就成為選擇茶葉的方向標。

能毀了一個茶類的只有它自己。岩茶牛肉火爆依舊,如何守住自己的傳統以及保持沉穩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問題。其等級清晰產量有限是優勢也是缺點,只是在市場增長時,怎麼用的問題,這個平衡很難把握,尤為重要。

7

小青柑

集美貌與品飲為一身的網紅

文章開頭說過,談這兩年的茶葉市場,小青柑或者說柑普是必談的。為什麼這麼說?小青柑不僅席捲了做普洱茶的幾乎所有的商家,而且,連做白茶、六堡茶、紅茶等的很多企業都紛紛做起了小青柑,以乘市場東風。

茶界的很多老前輩不能理解小青柑突然火爆,畢竟在他們眼裡,這種做法老早就有了,像以花入茶,以果入茶,這是很常見的,況且有人覺得柑皮搶佔了茶原本的滋味,有種買櫝還珠的感慨。

這些話說得實在。北方喜歡花茶,而以廣東為代表的南方早有陳皮入茶的民間習慣。因此,柑普茶的升溫和蔓延幾乎沒有遇到任何的阻擋,而等到藥用價值的佐證和品飲方式的便捷,這樣一個變熱的過程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橘普,柑普,小青柑,這是柑普茶的一個演變過程。而由柑皮包裹普洱熟茶的茶葉新品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市場。

2013年柑普嶄露頭角,悄悄潛入一些資深茶友的茶席間, 在2014年的廣州茶博會的二樓,一些規格偏小的展台也帶著賣柑普了。至此,柑普開始進入很多茶友們的視線中,進入起步階段。

到2016年及至今年,柑普中的小青柑以其「可愛的」外形,以及萌萌的化名「小心肝」,熱度急劇攀升,到今年,更是火得一塌糊塗,成了茶界網紅中的網紅。

從網紅到長虹,小青柑大有所為

打開某寶,小青柑價格最多是在兩三百元一斤的等級,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我們不難看出,當一款茶價格處於這樣一個價位的時候,日常口糧茶的屬性便大大增加,被大眾所接受度也就相對增加。

此次柑普或者小青柑吸引到了許多茶小白的關注,這便是與此前的網紅非常不同的。這像此前我們所討論的,茶界網紅不能只在固有圈子裡打轉,茶作為飲品,只有進入人們的口糧茶習慣中,它才有長虹的基礎。

小青柑爆紅入圈者眾,目前出現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消費者挑選產品,也多是以誠信商家或者是知名品牌的產品。這是客觀規律。在不斷地洗牌、淘汰的過程中,小青柑和柑普作為飲品能否深入人心,這是它接下來發展的關鍵。

8

結語

茶是用來喝的帶有文化屬性的商品。梳理近十幾年的網紅茶,其實我們更能清楚,這句話所包含的「喝、文化、商品」幾個元素的勢力變化,對茶葉興衰起落的深刻影響。

喝是根本,應該沒有人懷疑,特別是對於產業來說。而所謂的品類與品牌之間的糾葛,也就在於,品牌從操作層面能夠控制產品質量,品類卻多有歷史和文化積澱,合力之下容易形成潮流,這又是獨立經營品牌者最難做到的。

從某種層面來說,竹葉青在處理這兩者的關係上,是做得最好的。而現在這些佔據話題熱度的茶葉們,如岩茶、白茶、老班章、小青柑等,我們能看到某種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變網紅為長虹,需要更多的創新、耐心和專註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一場復古的童年大冒險——茶杯頭測評
女人最好不要大衣配打底褲,學「奶茶妹妹」這樣穿,回頭率超高!
其實抹茶白巧克力慕斯蛋糕是最迷人的!
茶碎了,還有得救嗎?
紅豆麻薯抹茶包的做法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