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魏制度「立子殺母」,但此女寧死也要生子,終權傾天下導致亡國

北魏制度「立子殺母」,但此女寧死也要生子,終權傾天下導致亡國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如何立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關係到帝國的興衰成亡。在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有一項非常殘忍的制度,那就是「立子殺母」,也叫「子貴母死」,即皇子一旦被立為儲君,其生母必須被賜死。

北魏制度「立子殺母」,但此女寧死也要生子,終權傾天下導致亡國

鉤弋夫人劇照

開此種做法先河的,是漢武帝,漢武帝深刻了解太后干政的影響,「恐女主顓恣亂國家」,於是在立幼子劉弗陵之後殺了其母鉤弋夫人。但是這在漢朝僅僅是個個例,而到了北魏時期,卻成了一項制度。

北魏初時,其實就是各個部落的大聯盟,拓跋、 賀蘭、獨孤等部落不僅是聯盟,還世代通婚,君主的母族後族往往能對政治產生巨大影響。而且當時的鮮卑民風開放,婦女沒有禮教束縛,用權也沒有多少制約,所以她們要把握朝政也比較容易,但這樣又經常引發政變和動亂。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道武帝拓跋珪強制離散了母族賀蘭部、妻族獨孤部、祖母族慕容部等大部落,逼死自己的母親賀蘭太后,賜死太子母劉皇后。從此以後,「子貴母死」開始成為北魏立儲的慣例。

到了北魏後期,卻有一個皇帝打破了這項制度,他就是北魏宣武帝元恪,這位免於一死的女人就是他的皇后胡氏。

胡氏幼年時受到良好教育,後來曾入佛寺為尼,在佛寺精研佛法,深通佛經義理。宣武帝元恪即位初年,她被宣召入宮講道,宣武帝親臨聽講,被她秀麗優美的姿容,清純伶俐的口才所打動,破例下詔封其為世婦,隨侍左右。因為有「子貴母死」的制度,所以當時的皇后、嬪妃無人願生兒子,但胡充華卻明確表示,寧願一死也要為宣武帝生一兒子以繼承皇位。後胡充華得寵懷孕,分娩時果得皇子,取名元詡。

北魏制度「立子殺母」,但此女寧死也要生子,終權傾天下導致亡國

515年,胡充華所生之子元詡被立為太子,按說胡充華應被處死,尤其是當時的皇后高氏及其哥哥,強烈要求處死胡充華,但宣武帝深念胡氏之情,捨不得殺了她,於是斷然廢止了這一野蠻成法。就這樣,胡氏逃得一命,並且成功當上了太后。

但是,正是這一安排,讓北魏更快地走向滅亡。

516年,宣武帝去世,年僅6歲的元詡繼位,胡充華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實際掌握了北魏最高政治權力。臨朝聽政之初,每日批閱朝臣奏章,親自考核地方官員,朝綱肅整,百官膺伏。但身為只有二十三四歲的女人,在擁有最高權力之後,其追求享樂奢靡的天性很快暴露無遺。

她大肆崇佛,深信自己能走上高位全是佛的保佑。她耗資巨萬廣建寺院,開鑿石窟,全國廟院激增至3萬餘所,僧尼多達200餘萬人。她極愛飲宴遊樂,豪奢無度,常常賞賜親信大量財物,奢靡之風漫布朝野。此外,胡太后個人私生活也荒淫無節制。清河王元懌容貌俊美,胡太后主動進攻,借故將其召入後宮,據《資治通鑒》記載:「清河文獻王(元)懌,美風儀,胡太后逼而幸之。」

後來領軍元乂發動政變,殺掉元懌,囚禁胡太后。而胡太后又伺機發動反擊,重執權柄。此時胡太后寵信面首鄭儼等人,但鄭儼與元懌不同,是個真正的小人,搞得朝政一片污濁。官員賣官鬻爵,貴族搶奪土地,胡太后不顧自然災害,競強迫預征6年賦稅。殘酷的壓迫終於引發了大規模的反抗,北方6鎮和全國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北魏政權風雨飄搖。

北魏制度「立子殺母」,但此女寧死也要生子,終權傾天下導致亡國

胡太后被沉河而死

公元528年,孝明帝元詡逐漸年長知事,決心自己執掌國政,胡太后竟與親信將孝明帝毒死,宣布由年僅三歲的臨洮王子元釗繼位。契胡族大都督爾朱榮乘機興兵,攻陷洛陽,發動「河陰之變」,將胡太后和幼主皇帝沉入黃河溺死,又將文武大臣2000餘人盡數殺死。此後的北魏政權名存實亡,高歡、宇文泰等不久之後就將北魏分裂。

當然,女主當政並非是北魏滅亡的根本原因,歷史上有很多女主當政做出突出貢獻的例子,但皇權與後權的鬥爭勢必影響王朝的根基,建立合理的王朝立儲制度還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磨坊 的精彩文章:

隋煬帝逼死哥哥楊勇,1400年後他的墓被挖開,挖的人也叫楊勇
宋軍進攻路上發現幾個盒子,打開一看全軍覆滅,至今白骨盈野
盜「司馬懿墓」卻發現墓主另有其人,墓誌記載此人輝煌又悲慘一生
名將:你個斜眼瘸子給我當侍從?瘸子:別以貌取人!最終也成名將
漁民打魚竟撈出免死金牌,七個皇帝曾多次御覽,為躲日寇再沉水底

TAG:歷史磨坊 |

您可能感興趣

此人賣女兒還債,揮刀自宮做太監,最終權勢熏天,比皇帝還牛
朱元璋如何白手起家最終權傾天下?
明朝皇帝朱元璋如何白手起家最終權傾天下?
瓊瑤新書座談會討論善終權 粉絲有感而發抱住她痛哭
瓊瑤點名企業知名人士 希望能一起推動「善終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