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看了場新聞獎的頒獎禮,僅此而已

我看了場新聞獎的頒獎禮,僅此而已

我看了場新聞獎的頒獎禮,僅此而已



在某個無聊的時間我點開微信,發現一個叫做「普惠新聞獎」的頒獎禮在邀請觀眾前去。我填了些個人信息,然後收到了通知簡訊。

作者 |大銘


編輯 |南非


本文由媒爍之言原創出品 轉載請授權


我覺得我所在公司的名頭很好,這一年裡我在北京參加的所有活動,只要與會單位上寫上「今日頭條」幾乎彈無虛發,甚至包括新京報送你兩張機票接爸媽來北京過年。

作為一個平時很愛賴床的我早早地起來,然後在12點準時出發。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坐地鐵來到了這個位於北京青年報對面的活動現場,講真在一個老工業園區的破敗之地中,這個活動會場像一股清流。


和所有的活動一樣,等待永遠是一件常事,說好2點開始的活動一直在等等等,直到2點30分的正式開始。號稱學術小超人的張志安教授致辭,然後依次的致辭,演講,對話,頒獎,論壇討論。整個流程大致可以以此蔽之。

我看了場新聞獎的頒獎禮,僅此而已



(財訊集團首席戰略官 段永朝演講)

我對整個活動沒有太強烈的反應,或許是工作久了已經對這些名義上的「新聞專業主義」、「職業共同體」、「社會價值」沒有太多的感覺了。他們已經沒辦法觸痛我的知覺。


但是我還是對這其中的一位記者印象深刻,她是來自澎湃新聞的刁凡超。她和她的同事陳興王的作品《數億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響人命,山東廣發協查函》獲得了年度公共服務類作品的獎項。


她在台上哭了出來,她的同事已經離職,作為一個90後的記者她很感慨。感慨於媒體生態上經歷的變革,也感慨著曾經只是聆聽過如范以錦、張濤甫般評委的授課而今卻可以從他們手中接過那沉甸甸的獎盃。聽過之後我還是比較感慨的。


或許很多新聞學子的生命里都會出現這些人物,范以錦、張志安、胡舒立,是他們的講座或者書籍,我想那都是我們生命里不可磨滅的記憶,我想你們一定和我一樣。


還記得第一次看《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時的激動,尤其是知道這篇報道對這個國度廟堂之上的影響後更是欽佩;

還記得第一次看《基金黑幕》、《銀廣夏陷阱》時對財經雜誌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知道了原來財經報道可以這麼精彩;


還記得第一次看《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時的感動,對南方周末的喜愛之情從此開始,那是一家值得尊敬的報紙;


還記得第一次看《周永康的紅與黑》時的震驚,起底落馬高官的財新傳媒讓我對那座南國學府產生了深深地痴迷。


這些作品深深影響著我們這一代學新聞的人,他們的影響驅使著無數新聞學子選擇了傳媒這一行業,即使在傳媒寒冬的時刻。

不可否認現在做有價值新聞的人越來越少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媒體人,媒體的邊界在泛化,新聞的理念在消弭甚至於開篇提到的那家公司也以技術立足卻沒有價值觀,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技術中立從何而來又會駛向何處。有的時候想,現在機器人可以寫作,已經可以代替新聞的基本功能。那這些新聞人和新聞機構何去何從?


未來不得而知,我想沒有人會知道下一次新聞的黃金時代何時來臨,或者是否還有新聞的黃金時代亦或是否還有新聞?


或許如上圖所示: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卡爾·馬克思)


走出了會場,外面天又涼了起來,這該死的霧霾又席捲而來。裹了裹衣服,我想,我只是看了場新聞獎的頒獎禮,僅此而已。


責編:黃月亮


(部分圖源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媒爍之言 的精彩文章: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
《黑鏡》:狂歡下的預警

TAG:媒爍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