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煤餅,燒鐵爐,土暖氣…供暖了,聊聊銀川人的取暖史

做煤餅,燒鐵爐,土暖氣…供暖了,聊聊銀川人的取暖史

關注寧夏最有趣的人文、博物公眾平台 戳右上角「 壹度YIDU」

銀  川  晚  報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台

記者 王敏  

從11月1日起,寧夏正式進入供暖季,當熱流溫暖了千家萬戶時,季節的寒意也被慢慢驅散。當那些曾經充滿回憶的採暖方式被如今各種供熱新技術取代時,人們將回憶珍藏心底,將日子越過越暖。在這個「暖意濃濃」的時節,讓我們一起聊聊銀川的取暖史吧。

爐子雖沒了,但家卻更暖了。記者 李振文 繪圖

"供熱無煤時代"

就在一個月前,銀川市氣溫突然驟降,在大家期待儘快供暖時,一則「銀川百萬市民將用上恆溫智能化供熱系統」的新聞,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到了位於靈武市的華電銀川「東熱西送」集中供熱項目建設現場——規劃中,從這裡出發,恆溫85℃的熱水通過盾構隧道「穿越」黃河,從靈武一路奔騰而來,最終流進銀川萬千百姓家。

華電銀川「東熱西送」集中供熱項目建設現場。資料圖片

華電集團寧夏公司黨組書記厲吉文介紹說,在2018年首期工程投入運營後,這條主幹線158公里、國內目前最長的供熱管線,將解決銀川8000萬平方米供熱面積,替代燃煤小鍋爐155台套,惠及銀川市100萬居民。

「該項目是基於大溫差長距離熱水輸送技術和智能熱網技術而建設的智能供熱系統,它將讓銀川市區進入供熱無煤時代,從根本上解決冬季空氣質量問題。」厲吉文說。

借火

包上火星兒一路小跑

初見李發詳,有些意外,90歲的老人,耳不聾眼不花,腿腳還很麻利。說起小時候家裡怎麼過冬的,老人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我有個秀才爺爺,當時他逃荒到寧夏,開了個私塾為生。我從七八歲開始,就跟著爺爺在私塾上學,但沒幾年私塾就被取消了,我就只能去給人放羊、放驢了。」李發詳回憶說,小時候,他跟著爺爺奶奶住,那時的家就在現在金鳳區良田鎮,說是「家」,其實就是兩間簡陋的茅草屋。

再小的茅草屋,如果被稱為家了,那就會變得溫暖。記者 李振文 繪圖

「小時候生活條件不好,家裡沒有火柴,別說冬天取暖了,就連平時生火做飯都是難事。」李發詳笑著說,那時自己早上一醒來,就先抓一把麥草,然後出門看看誰家煙囪已經冒煙了,就去那家「借火」。「用麥草包住火星,然後邊走邊甩,就冒煙了。趕緊跑回家放到灶頭裡,底下要壘驢糞蛋,上面再鋪柴火,煽煽風,很快就著了。」

李發詳說,那時取暖就靠火炕,但火炕很容易就熄滅了,「有時候天還沒亮,炕就涼了,凍得人縮成一團。」這樣艱難取暖的日子,在上世紀50年代之後,終於有了改變。

柴草

「柴市街」和「柴草場」

那個簡陋的小屋,現在想起來裝滿了幸福。

在李發詳的印象里,大致在1953年前後,自己家搬到了新城向南的磚渠村,還蓋起了三間土坯房,最重要的是,實現了「鍋台連著炕」的「幸福生活」。

李發詳說,那時在鄉下普遍燒的還是柴草,但在城裡,一些家庭條件好的人家,已經搭起了爐子燒起了干炭(汝箕溝的無煙煤)。每年小雪過後,住在鄉下的人都會去凍住的湖面上,割上至少半個月的蘆葦桿,粗的用來編帘子,細的用來編涼席,而那些碎的蘆葦,就用來取暖。為了討生計,很多人家在保證自家用的柴草足夠過冬後,會將蘆葦捆紮起來,背到城裡去賣。

曾經的玉皇閣附近,就是東、西柴市。記者 李振文 製圖

「那時一進銀川城的小南門,也就是現在西塔的位置,有一個柴草場,大家都在那賣柴草。」李發詳回憶說,有的人會把柴草背在身上,看有人要買,就直接背著給送到家裡。

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取暖經歷,今年83歲的王玉花老人印象深刻。當時,王玉花一家住在玉皇閣街附近,那裡曾是人們熟悉的「南、北柴市街」。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人們都會在「東、西柴市街」購買做飯、燒炕用的柴草,但後來,小南門外的柴草場成了民生必需品的供應之地。「後來大家開始用煤時,那裡就成了人們賣鐵鍋、掃把、砂鍋、搪瓷缸、案板等生活用品的地方了。」

煤炭

媽媽暖被窩的記憶

火紅的蜂窩煤里,全是回憶。

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常女士,小時候住在西夏區的柴油機廠。在她的兒時記憶中,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周圍家家戶戶用的是煤球燒爐子。「當時的煤球是個緊俏貨,你要拿著購煤本,才能買到」。常女士說,每年一到秋天,幾戶人家就會一起找車到汝箕溝拉煤,拉回來一分,為過冬做儲備。

說起冬天取暖的記憶,讓47歲的趙女士記憶猶新的,是母親每晚幫她暖被窩的場景。在她小時候,城裡普遍都用上了蜂窩煤,一開始還沒有煙囪,害怕煤氣中毒,大人每晚睡覺前都得把爐子封了,提到門外去。「晚上睡覺屋裡沒有熱氣,被窩冷得像冰窖,母親就在醫院要了兩三個打點滴的玻璃瓶,在我臨睡前灌好熱水塞到被窩裡。」

母親用煤爐子炒的那盤菜,真的很好吃。資料圖片

而對於32歲的陸先生來說,印象最深的,是上小學時家裡安的土暖氣。陸先生回憶說,那時在爐膛里盤的是管子,爐子上方還有一個大水箱,沒水了還要往裡加水。雖然有些麻煩,但他說,那時家裡特別熱,大冬天在家還穿著跨欄背心。在他記憶中,之後沒幾年,大概在上世紀90年代初,銀川就開始集中供暖了。

「現在的年輕人,根本無法想像在三幾年(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人們需要等黃河凍了冰,才能駕著牛車到靈武去拉香碴子煤。」李發詳說。採訪結束的時候,老人站起身,又問了一遍:「將來,真的不用燒煤了嗎?」但很快,他自己邊笑邊說,「那也挺好的!」

鏈接

銀川哪些地名和取暖有關?

炭市街:街內為交易公私日用煤炭的市場,故名。在「羊肉街口南」與東門(清和門)內大街之南側。

碴子市街:交易靈州香碴煤場的一條小街,「在會府西」。會府為兩湖商會的辦事機構和賓館。地址即在今之朝陽街中段東側。

東柴市和西柴市街:市民購買做飯、燒炕的柴草市場。明正統年間有兩處市場,東柴市「在古樓街」,西柴市在「振武門東」。前者即今之玉皇閣北街南段,後者即今中山公園東側。後來西柴市廢棄,保留下東柴市,它又以玉皇閣分為南、北柴市。     據吳忠禮《朔方集》

近期壹度新貼匯總

(點擊標題即可進入閱讀)

壹度丨鳳凰北街要跨過艾依河了

壹度丨銀川「金鳳展翼」大橋的「鳳凰傳奇」

壹度丨【視覺】人生不易,但我依然想笑著面對

壹度丨最低﹣2度的銀川,這樣的毛栗子讓我「大吃一斤」

壹度丨銀川沒人不知道這條路,但多數人不知道它的來歷

編輯|劉旭卓

策劃|劉文靜  李振文

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壹度文化】出品

----------------------

期待您的點、留言

若覺此文不錯,勞煩轉發分享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度YIDU 的精彩文章:

環衛節到了,聊聊銀川環衛史上的趣聞與苦樂
從一顆葡萄變成一滴紅酒的秘密,全在這了
這裡發生了什麼?讓科技記者驚嘆不已

TAG:壹度YID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