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最著名的和尚,其實是偷渡出境,兩代帝王都勸他還俗當官

中國最著名的和尚,其實是偷渡出境,兩代帝王都勸他還俗當官

說到中國最著名的和尚,毫無疑問,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唐僧。不錯,一部《西遊記》讓他名揚天下,也讓他在中國無數僧侶中脫穎而出,成為最有知名度的那一位。這個知名度也並非拜小說所賜,在他生活的唐朝,便已經名滿天下了。但與西遊記中他被唐朝皇帝封為御弟,風風光光送出長安有所不同,他實際上是偷渡出境。

唐僧是後世的俗稱,他的原名叫做陳禕,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猶豫再三,本文還是統一使用他的法名來稱呼。自從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原,備受歡迎,到了玄奘生活的年代,幾百年內各種流派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社會影響力很大。

但在佛教不斷發展的時候,玄奘總感覺存在一些危機。那就是佛教的各種流派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對於某些重要問題的分歧也很大。這該如何是好?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追根溯源,到佛教的發源地去把最原始的佛經請回來,這樣比大家自說自話瞎解釋要強得多。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先不說別的,玄奘上書唐太宗想出國考察的報告就一拖再拖,始終沒有回應。原來,在唐朝,佛教雖然在民間興盛,但唐太宗始終並不支持。他認為,經過多年的征戰,民生凋敝,百廢俱興,人是最重要、最寶貴的生產力:都去陪伴青燈古佛了,誰來種田養蠶?

不僅如此,他還借鑒古代興衰的歷史,尤其吸取了梁武帝父子崇尚佛教,以致亡國的教訓。他多次對群臣說:「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從這一點來說,唐太宗並沒有錯,作為政治家,治理國家、發展經濟永遠是第一位的。但是對於玄奘來說,沒有政府的支持,可以說是寸步難行。

唐朝本來不允許國人隨便出入境的,玄奘沒有機會也沒有借口出國。但在貞觀二年,關中大旱,為了讓百姓活命,朝廷允許他們外出乞討。玄奘就趁這個機會,混在逃難的百姓之中偷渡出關,踏上了求佛之路,也踏上了讓他光耀千古之路,這個時候,他才29歲。

佛教起源於印度,應該是我國的西南方向。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不可能走出最短的直線距離。玄奘只能邊走邊問,先是向西,走通了西域諸國,然後南下,歷經13800餘里,到達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

小珏對於佛經可謂一竅不通,在這裡就不列舉玄奘學習了多少。反正除去路上兩年時間,他在印度呆了13年後,已經是當地的高僧。在他學成後的多次佛學辯論大會中,他任人問難,卻屹立不倒,學識之深,天下無雙。

最後,他載滿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歷經四年時間,回到大唐。這時候,他已經名滿天下,在故土也傳揚著他的大名。唐太宗召見了他,還假模假樣的問他:「法師你有如此遠大的志向,當時怎麼不跟我說,我也可以為你多準備一些,少一些勞苦。」玄奘卻很誠實的說:「再三跟朝廷上書,一直得不到答覆,不得已才偷偷出境,現在我還害怕受到懲罰呢!」

唐太宗大度的表示,出家人可以不拘泥於塵世間的俗法,並且和玄奘進行了友好而親切的交談。此後,唐太宗奉玄奘如同國師一般,而玄奘也希望藉此來宣揚佛法,讓太宗對佛教給予更多的支持。他開始組織人馬翻譯這些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

如果說玄奘取經是一個偉大壯舉,他和他的助手將佛經整理、翻譯則是一個更為偉大的成就。他們共翻譯教經論74部,占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他之前有三位最著名的佛經翻譯家,玄奘團隊的翻譯量是這三位總和的一倍還多。

但是唐太宗卻不願意讓他傳揚佛法,一直希望他能還俗,不僅三番四次的勸說,甚至還準備讓他經略西域,但是玄奘都不肯。為了讓其動心,唐太宗竟然帶著他去遼東打仗。史書記載,太宗常常「逼勸歸俗,致之左右,共謀朝政」,可是玄奘反覆擺脫皇帝的糾纏,一心只願意躲在寺廟之中。

太宗駕崩後,高宗也多次提出令玄奘棄緇還俗的要求。玄奘百般無奈之下提出搬到河南少林寺的要求來對抗,最後終其一生,都是陪伴青燈古佛,將印度取來的真經弘揚到中原每一座寺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流光溢彩的世界大都會—長安
中華歷史上的劍客,劍聖實至名歸
歷史天下:歷史上這六個人雖然不存在,但這些人卻婦孺皆知
一年有150天都在放假?不是做夢,是在唐朝!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