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難道不是為了宣揚國威?

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難道不是為了宣揚國威?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明成祖命三寶太監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目前已知最遠曾達東非、紅海和美洲。

鄭和下西洋溝通了中原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感情,算是一次成功的外交之旅。但是追溯源頭,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朱棣為何偏偏選鄭和作為下西洋的人選呢?明朝建立前後,倭寇猖獗,邊患頻仍。明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斷絕中日交往,實行海禁。朱棣奪得帝位後,希望四海賓服,便試著開放海禁。豈料這一來卻讓日本浪人鑽了空子,如潮水般湧來。「倭寇」勢力漸大,越鬧越凶,甚至有時候明朝官軍都不能敵。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永樂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隻,寇穿山,百戶馬興與戰死亡。尋寇蘇州府松江府諸處。」日本浪人僅憑十幾隻木船,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如入無人之境。「鬼子」進村,燒殺淫掠。中國百姓避之不及,紛紛逃難。必須指出的是,明朝所謂「倭寇」,與後來大舉進攻中國的日寇不同,不是政府正規軍,而是日本政府也管不了的海匪。就像21世紀的索馬利亞海盜,索馬利亞政府也奈何他不得。

儘管如此,明成祖朱棣還是決定採取中國傳統「告御狀」方式,將官司打到國外。於是,「鄭和下東洋」的故事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先於「下西洋」發生了。永樂二年,即1404年,鄭和督師10萬從桃花渡東渡出使日本。大名鼎鼎的「鄭和下西洋」目的有五個:宣揚明朝國威、擴展朝貢貿易、尋找失蹤的建文帝、迎佛牙、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

那麼鄭和下東洋的主要使命是什麼?《明史·戎馬志》記載,只做了兩件事。一件,曉諭明成祖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二件,「許以貿易」。雙方簽訂《堪合貿易條約》,「堪合」乃明朝朝廷頒發的執照簽證。日本人在條約下,與明朝進行「朝貢貿易」。中國的絲綢、瓷器、書畫、資財等等,盡可以通過「合法途徑」,而非「野蠻打劫」地拿走。

此時日本,懷義王已經作古。第三代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統一南北朝,明史稱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源道義」。這個日本的實際統治者,眼見明朝大隊人馬押送著大量寶物到訪日本,也不在君臣禮儀虛名上較勁,遂象徵性地殺了二十多個海盜浪人,將首級送給大明使者。並接受了明朝封號、金印、冠服等,表示臣服,按屬國的名分向明朝皇帝呈遞國書,奉明正朔。

鄭和帶著20多個倭寇首級和足利義滿「臣服表」回國交差,朱棣找回了超越老爹的面子,滿心歡喜,對日本國「嘉其勤誠,賜王九章」,又向源道義贈送了金銀、瓷器、書畫等物,並允許日本國朝貢團人員總數可多至二百人,在江浙貿易。此舉促使當時中日關係的改善,也是鄭和出使日本的成果。

然而,鄭和下西洋的真正使命明史學者則認為「鄭和下東洋」,贊其以經濟手段懷柔,「不戰而屈人之兵」。當然,反過來對日本政府來說,既得到了實惠,也並無什麼損失。不管出於何種原因,最後的結果是鄭和七下西洋解決了皇帝交代的所有問題。因為出海費用巨大,所以這項活動被漸漸終止,鄭和也就沒有第八次下西洋的機會了。

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馬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強盜頭子拜里迷蘇剌,於1409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里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馬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內容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1奸臣,家裡出現100年罕見祥瑞,皇帝看後很生氣怒殺3萬人
明朝最強首輔張居正,死後遭到清算,其實,這是註定的
與中國相鄰的這個國家,是明朝殘留的後裔,講漢語,用中國移動
日本國旗原來是我大明國的標誌,小日本這心思真是言簡意賅!
東南亞一小國歷史上曾大敗明朝軍隊,清朝軍隊也沒戰勝他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