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鄭渝川:不要輕言戰爭:法國隕落的教訓

鄭渝川:不要輕言戰爭:法國隕落的教訓

原標題:鄭渝川:不要輕言戰爭:法國隕落的教訓



1919年,法蘭西共和國隆重慶祝這個國家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當時的法國人堅定的認為,自己的國家在一百年前因拿破崙戰爭和普法戰爭的失利,喪失了成為世界帝國的機會,而這一次則將有助於讓20世紀變成法國世紀。

問題是,從來沒有哪場戰爭,像一戰時的法國那樣損失慘重,133.2萬人陣亡,426.6萬人受傷;不但法國本土哀鴻遍野,而且大批從法屬非洲殖民地徵調的黑人士兵也有多達數萬的陣亡。這個國家在戰前就已經陷入了人口緩慢增長的困境,以至於國民強化了對德國的仇恨,理由是德國人口增長迅速,按照趨勢,法國人變得越來越少,最終將被蝗蟲一般的德國人所吞噬——戰爭帶來的巨量人口減少,特別是本該成為父親的年輕人的陳屍沙場,使得法國人口前景看上去變得更加不妙。


一戰西戰場主要在法國境內擺開,戰爭幾乎摧毀了半個法國的經濟能力。法國在戰前與俄國交好,持有大量的俄國債券(以支持沙皇完成戰爭動員),這一切因為十月革命的爆發而宣告作廢。戰爭使得法國不得不向美國大量舉債,而在國內帶來的苛捐雜稅、通貨膨脹則「掏空了公民的口袋和法蘭西銀行的保險箱」。迎來了一場慘勝而又陷入破產的法國人,確實希望讓更加倒霉的德國人來代替自己承擔厄運。


法國為何會捲入,或者說主動發起一場註定讓自己陷入空前困難的戰爭呢?這場戰爭究竟是不可避免發生(如法國戰爭宣傳中所宣稱的那樣,是德國好戰君主和軍人處心積慮發動的),還是歐洲各個大國的統治集團不恰當的進行好戰宣傳,一步一步的鼓動起民族主義狂熱,並傲慢的應對戰爭危險,最終釀成了一場沒有一方願意發動的戰爭?


一戰最終成為了一場悲劇,不僅僅在於戰爭拖垮了多個帝國(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而且導致了英國、法國等國家都處於嚴重失血狀態,大國不再具有能力充分應對歐洲大陸和世界範圍內的安全威脅。所以,當歐洲大陸上踏著奧匈帝國廢墟建立起的多個民族國家,掀起一輪又一輪紛爭的時候,當被戰勝國無情清算的德國因仇恨重新武裝的時候,當遠東的日本肆無忌憚的踐踏著國際聯盟確定的均勢和和平原則的時候,這些大國都只能沉默以對。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作家、法蘭西學院終身院士馬克思·加羅所著的《歐洲的隕落:第一次世界大戰簡史》,不同於傳統的一戰史作品聚焦戰場進程,而是主要從法國、德國、俄國等參戰國在戰前的政治矛盾、社會現狀,以及參戰國統治集團以爭取和平為名義,卻不斷實施導致矛盾和衝突升級的一連串舉動出發,具有諷刺性的剖析了打著愛國旗號葬送國家的政治和輿論衝動。


這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聚焦在1914年的法國。這個國家的人民,以及政治集團其實都不想進行戰爭,「年輕的一代從未經歷、見識或想像過機關槍的掃射、數千重達一噸的炮彈的供給,還有窒息瓦斯橫行的戰爭時代景象」。但這並不影響法國的各類政治團體(除了傾向於國際主義的社會黨)用民族主義做文章,將反對派指控為通敵者。最具諷刺意味的就是,法國人並沒有做好戰爭的思想和物質準備,卻擺出了好戰的架勢——這種架勢在歐洲大陸及英國普遍出現,只能起到刺激別的國家加強戒備,反過來,戒備和戰爭動員的進行,又進一步的刺激了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潮流,讓政治集團為了贏得公眾支持擺出更加好戰的姿態。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遇刺。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上述好戰姿態升級,各國政客都堅信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強有力的恫嚇,讓對方收手。惡性循環之下,法國總統和總理對於戰爭陰雲茫然無知,還在1914年7月出訪俄國。同一時期,德國皇帝也在度假。書中寫道,當法俄兩國元首會晤之時,他們都沒有想到過戰爭很快就會打響,幾年後會讓彼此的國家承受劇變。法國領導人根本不清楚俄國更強的戰爭決心;德國皇帝在苦苦哀求自己的表親俄國沙皇的同時,奧匈帝國已經決定進攻塞爾維亞。等到主要大國發現除了宣戰已經找不到退路的時候,歐洲大陸上掀起了一番混亂的全面動員。


《歐洲的隕落:第一次世界大戰簡史》書中描繪了法國國內在一戰初期對於戰爭前景的不切實際的樂觀情緒。這樣的樂觀在當時的德國、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英國都普遍存在,各國都相信敵對國虛弱不堪且進行的是不義之戰,更加相信本國軍力的強大,所以自欺欺人的認為戰爭會在很短時間內結束。戰爭的持續化,打碎了所有美好且幼稚的設想,戰爭的殘酷化,讓先前的幻想家們不得不通過妖魔化敵對國的戰爭行為來給國民打氣。


全書下篇書寫了一戰末期特別是發生了十月革命的俄國,從戰爭中退出之後的一年時間內,交戰雙方所進行的狀態低迷化的困獸之鬥,以及戰後的兇險博弈。戰爭臨近結束之前,法國領導人已經換成了克列孟梭,以他為代表的法國領導人已經無力掩蓋這場戰爭帶給法國人的巨大傷害。儘管如此,法國還在堅持將戰爭持續到底,發誓要在德國倒下之後才結束自己的抗爭,為此不斷塑造出國民英雄。美國加入協約國一方,極大的扭轉了戰爭格局,也讓法國的堅持有了意義。

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戰爭結束後,法國人就將從狂熱中蘇醒過來,面對國家的巨大損失,以至於戰後很多年內都未能恢復元氣。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經過煉獄一般的一戰,法國人的戰爭熱情被銷蝕得乾乾淨淨,所以他們會在20多年後不惜代價的追求和平,哪怕是對於納粹德國給予縱容,並在與德國兵戎相見後,迅速放棄了抵抗。可以說,最能代表歐洲的法國,全部的驕傲,都隕落在並不理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鄭渝川:因為愛情而被馴服
鄭渝川:集中營里的母愛奇蹟
鄭渝川:和平繁榮的假象:回望柏林奧運會

TAG:大象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