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鄭渝川:科幻作品如何影響技術變遷?

鄭渝川:科幻作品如何影響技術變遷?

原標題:鄭渝川:科幻作品如何影響技術變遷?



全球科幻文學的最高獎項為何要命名為「雨果獎」?眾所周知,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是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跟科幻不大沾邊。「雨果獎」其實源自「科幻之父」、科幻作家兼編輯雨果·根斯巴克,他創辦了第一份科幻雜誌《傳奇故事》(還創辦過行業雜誌《現代電學》),強調科幻文學不僅要提供娛樂,而且應當包含科學教育。雨果·根斯巴克非常熱衷於在自己創辦的雜誌上刊發讚美科學進步的故事,且不能接受把時代罪惡歸於技術的故事,也不同意未來財富會極度集中、技術被利用用來奴役人類的預言。

雨果·根斯巴克和另一位同樣長期出任科幻文學雜誌編輯的約翰·W.坎貝爾,以創作「硬」科幻故事而著稱,即嚴格遵從主要的科學學科原理,以嚴格技術推演和發展道路預測,描寫技術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通常是積極效應);對應的是以社會問題為主題的「軟」科幻。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雖然雨果·根斯巴克對於科幻文學的理解相對固定,而歷年獲得「雨果獎」的作品,既有「硬」科幻,「軟」科幻也並非屈指可數。英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利物浦大學教授、長期致力於科幻教學與研究的戴維·錫德就認為,雨果·根斯巴克、約翰·W.坎貝爾對於科幻文學的影響其實在於,對於作家們產生了揮之不去的壓力,促使他們創作出更加專業的敘事,更加關注科學、技術發展的動態,而不是隨心所欲的創作。


戴維·錫德所著的《科幻作品》一書,被收入「牛津通識讀本」,近日由譯林出版社引進出版。這本書單辟一章談到科幻與技術的關係,指出科幻作品中的重要主題就是,或為科技的進步而歡呼,或採取否定和反思的態度,而在這樣的矛盾張力中,悄然建構了技術倫理。不僅如此,科幻作品還在不斷創造新詞,如1920年由捷克作家卡瑞爾·恰佩克創造的「機器人」、1982年美國作家威廉·吉布森創造的「賽博空間」;生態型城市的構造機理也是由科幻作品首先確定的。


書中指出,「城市是技術性構建的終極體現」。許多科幻小說致力於描繪技術進步、社會發展所塑造的未來城市面貌,當然也有一些作品著眼於警示技術都市、過度秩序喪失人文關懷的問題所在。


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從20世紀40年代起開始出版機器人故事,總結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學三法則。該法則對於機器人、人工智慧、機器智能的研發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方向指引。科幻作家弗諾·米奇和未來主義者雷蒙德·庫茲韋爾合力推出了「奇點」的概念,認為技術變革加速發展將迎來一個革命性的節點。

戴維·錫德的《科幻作品》,將現代意義上的科幻作品定義為,19世紀晚期開始出現的各類烏托邦小說、未來戰爭敘事,以及其他類型可歸入這一大類的作品。教育的普及為英國首先湧現大量的科幻作家奠定了商業基礎;這之後,美國在商業、文化、技術上的全面崛起,使得美國以帝國主義形象登上世界舞台,美國作家熱衷於將世界其他大國描寫為科幻作品中的美國對手。隨著電影電視的普及,科幻作品以視聽方式贏得更多關注,許多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商業大片都加入了科幻元素;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後,科幻熱直接轉化為了各類電腦、互聯網遊戲的題材。



《科幻作品》以常見的科幻作品主題進行了分章敘述。第一部分討論科幻作品中的太空漫遊及其他領域的冒險,還涉及到從現實到虛擬現實的過渡;第二部分開始討論科幻作品中的地外生物,也就是各式各樣的外星人、外星生物;第三部分至第五部分討論了科技在科幻中的複雜作用、烏托邦和敵托邦題材、科幻與過去和未來的關係。在全書的最後一部分,戴維·錫德將科幻作品確定為作家和批評家相互角力的結果,指出特別是在大眾媒體、網路媒體出現後,科幻作品的互文性變得更加明顯,而科幻雜誌在20世紀不同時期也分別流行於各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鄭渝川:人類應如何順應自然之法
鄭渝川:我們對太陽了解多少

TAG:大象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