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鄭渝川:拒與納粹講和:知其難為而為之

鄭渝川:拒與納粹講和:知其難為而為之

原標題:鄭渝川:拒與納粹講和:知其難為而為之



19405月,英國舉國上下愁雲密布。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英國遠征軍看起來在劫難逃,法國馬奇諾防線在防禦納粹德國的進攻時根本沒有發揮作用,美國這時願意對英國給予一定程度的軍援卻絕不直接出手。英國政府上下人心惶惶,甚至有人建議將王室和艦隊遷移到海外自治領。

幾十年前,英國還是主導世界格局的霸主,這時卻成了極端虛弱,接近向納粹德國妥協求和並乞求美國支援的「病夫」。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世界知名的20世紀德國史學家、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皇家歷史學會會員伊恩·克肖在其代表作《命運攸關的抉擇:1940-1941年間改變世界的十個決策》書中分析指出,英國陷入困境,主要是受經濟危機、英帝國內部危機、軍備競賽危機的衝擊。


一戰讓英國從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主要虧欠美國的貸款),國際金融權力因此轉移到了美國。埃及、印度、愛爾蘭等英國殖民地還在不斷折損這個老大帝國的有限軍事資源,加拿大等自治領的離心傾向也越來越強。20世紀20年代之後的十多年裡,英國的產業發展陷入凋敝,在1929年經濟危機的衝擊下,更是導致國家經濟走向停滯和衰退。這種情況下,英國無力捍衛自己在巴黎和會上與法國合作確立的國際秩序,只能被動的放任德國、日本、義大利三個國家陸續成為這一秩序的挑戰者。


拿破崙戰爭期間的英國,追求的國家利益是維持國際均勢,通過國際合作安全機制來解決國際爭端。從拿破崙戰爭結束到一戰爆發,英國在歐洲及北美延續推行上述均勢政策。一戰結束後,英國將均勢政策擴散到全球範圍,而這很大程度上獲得了法國、美國的贊同。


問題是,英法美之外的國家,尤其是德日意三國並不認同和平導向的國際秩序,並通過蠶食政策來逐漸吞噬前者底線之上,可以被犧牲的利益空間。包括西班牙、中國(東北)、衣索比亞、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甚至之後的波蘭,等等,如果被犧牲,可以勉強的延續英法美希望的國際秩序,保持基本的國際和平,那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可以說,在丘吉爾取代張伯倫出任英國首相之前,英法美三強為了爭取和平,基本上是被希特勒牽著鼻子走,成為了可悲甚至幾近可恥的國際權力掌控者。

《命運攸關的抉擇:1940-1941年間改變世界的十個決策》主要討論了二戰期間主要的交戰國包括德國、義大利、日本、美國、英國、蘇聯在1940-1941年間作出的十個對於戰爭格局和走向起到了決定性影響的決策:


例如,日本放棄與納粹德國包夾進攻蘇聯的計劃,而選擇「南進」,並因此主動挑起襲擊美國;又如,納粹德國也是在這段時期內放棄了登陸攻打英國的計劃,改為以空襲逼迫對方投降,而後又沒有將主要兵力投入北非戰場,而是大規模進攻蘇聯;再如,美國在1939年前後還是一個從政界到民眾,都高度厭惡戰爭的孤立主義國家,以至於已經高度同情英國的總統羅斯福,也不得不反覆掩飾自己的戰略考慮,而是通過大量的外交行動和援助政策,一步步把德國和日本「逼」到了向自己宣戰,最終讓美國發動戰爭機器,終結了法西斯國家的囂張侵略氣焰。


長期以來,史學界將1940年5月——即納粹德國發動閃擊西歐攻勢,迅速擊潰荷蘭、比利時並迫降法國的時間點——作為英國政策轉變的分水嶺。這種劃分大致正確,但並不能說,丘吉爾出任英國首相,就解決了英國士氣不高的所有問題。《命運攸關的抉擇:1940-1941年間改變世界的十個決策》書中指出,丘吉爾在19405月接手的是讓人看不到希望的爛攤子,他本人也並不受國內政界信任。


丘吉爾在政界出道很早,但口碑很差。他的政治生涯早期朝秦暮楚,先是脫離保守黨加入自由黨,之後又反水;出任財政部長,暴露出根本不懂經濟的外行做派;一戰期間,丘吉爾是加里波利登陸失敗的主要責任人(時任海軍部長),之後通過裙帶關係復出擔任軍需部長,一手批准了在戰場上使用化學毒氣,這也使其被和平人士斥之為好戰成性。丘吉爾能挽回自己糟糕的口碑,其實僅僅有賴於兩點,一是二戰期間,與羅斯福和斯大林精誠合作,為打敗納粹德國出力,並在美國方面因為日本挑釁而顯得猶疑之時,告誡羅斯福不要放棄支援中國;二是他本人是個出色的作家,擅長將事實寫作與虛擬寫作混為一談。


丘吉爾極端討厭蘇聯和納粹德國,反覆發出警告要警惕後者的擴張之舉,但這樣的姿態在20世紀30年代的多數時候,並不受英國公眾接納。張伯倫辭去英國首相之職時,也更希望由哈利法克斯接班,但哈利法克斯擔心自己無法承攬德國強勢來襲的應對責任,所以才將位子讓給了丘吉爾。丘吉爾1940513日發表的那篇後來成為經典的演說「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奉獻給大家」,在議會基本沒人喝彩。

在一片恐慌情緒中,尤其是法國投降引發的擔心和動搖聲勢中,丘吉爾沒有選擇放棄,儘管他的日記里也充斥著大量消極言論。《命運攸關的抉擇:1940-1941年間改變世界的十個決策》書中描繪指出,丘吉爾當時所做的,就是一方面以看上去牽強無力的話語來鼓舞英國士氣,另一方面放下英帝國的架子,以二流受援國的姿態向美國求援。出任丘吉爾政府外交大臣的哈利法克斯希望墨索里尼出面為英德調停,但法西斯義大利輕蔑的拒絕了這番請求。



歷史證明,希特勒下令德軍停頓,放走了滯留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軍隊,對於納粹德國而言是一大錯誤(希特勒本意是表達對於英國的善意,迫使英國解除武裝投降並加入軸心國陣營)。但即便獲得了潰逃部隊的軍力補充,對抗強大德軍對於當時的英國來說,也是一個艱難而危險的選擇。丘吉爾仍然沒有選擇放棄,他在6月4日發表的演說,成功的鼓舞了包括哈利法克斯在內英國各界人士,「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在登陸場戰鬥,在田野中戰鬥,在街巷裡戰鬥,在山巒中戰鬥,我們永遠不會屈服……」

丘吉爾的這番決定,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這意味著希特勒沒有完整的征服西歐,無法徹底結束西線戰事,在空襲英國仍然難以達成戰略目標後,前者悍然入侵蘇聯,希望打敗東方巨人後再迫使英國及美國投降。《命運攸關的抉擇:1940-1941年間改變世界的十個決策》書中指出,英國人的抗爭「讓希特勒有了嚴重的緊迫感」,從而在蘇德戰爭和之後的北非戰事中表現出高度不理智的決策作風。其次,英國的抗爭,為爭取美國社會各界扭轉孤立主義態度,贏得了時間。第三,由於拒絕對德投降,並拒不參與任何形式的媾和,英國開始更加積極的在希臘等南歐地區活動,以牽制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先是墨索里尼出兵希臘慘遭失敗,之後,德軍不得不從預備用來攻擊蘇聯的精銳部隊中抽出一支,用以入侵和佔領希臘,從而影響了蘇德戰場的進展效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劉雲楓:中國發明的蹴鞠為什麼沒有進化成足球?
鄭渝川:科幻作品如何影響技術變遷?
鄭渝川:人類應如何順應自然之法
鄭渝川:我們對太陽了解多少

TAG:大象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