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80 多年裡,平權運動為何沒有越辯越明,反而引起了混亂?

80 多年裡,平權運動為何沒有越辯越明,反而引起了混亂?

80 多年裡,平權運動為何沒有越辯越明,反而引起了混亂?



作者簡介:

特里·H·安德森(Terry H. Anderson,1946 — ),得克薩斯 A&M 大學歷史系美國現當代史教授。先後在日本、中國和愛爾蘭等國講學, 2012 年獲得美國政府頒發的「富布賴特高級獎項」。著有《布希的戰爭》、《六十年代》、《社會運動與六十年代》、《美國、英國與1944 — 1947年冷戰》、《一個飛虎隊員的日記》(合著)。


書籍摘錄:


前 言


2003 年 4 月,當 9 名身著長袍的大法官聽取起訴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案件的辯論時,數千人聚集在美國最高法院大樓外的台階上。他們來自多所大學,其中包括哈佛大學、賓州州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霍華德大學、喬治敦大學,當然還有密歇根大學。黑人佔大多數,也有一些白人和拉美裔。眾人高舉標語,聆聽阿爾·夏普頓(Al Sharpton)、馬丁·路德·金三世(Martin Luther King III),以及傑西·傑克遜(Jesse Jackson)牧師的演說。傑克遜宣告:「我們必須打這一仗!」然後人群同他一起高呼:「鬥爭還沒有結束!」

但其他人卻盼著鬥爭結束,其中就有兩位白人女性。詹妮弗·格拉茨(Jennifer Gratz)曾經申請就讀密歇根大學的本科,芭芭拉·格魯特爾(Barbara Grutter)也曾爭取進入該校法學院。由於未被錄取,兩位女性分別提起訴訟,聲稱依據1964年《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和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該大學的政策侵犯了她們的權利。


那項政策就是平權運動。密歇根大學已經把種族因素作為招生標準之一。


10 周后,最高法院於同年 6 月進行了宣判,這是 20 世紀 70 年代末以來有關高等教育的若干最關鍵判決之一。憑 5 比 4 的勉強多數票,最高法院再一次使平權運動符合憲法。在替多數派撰寫判詞時,大法官桑德拉·戴·奧康納(Sandra Day O』Connor)宣稱:「我們希望此後 25 年,種族優待將不再有使用的必要。」


隨後的反應不出所料。密歇根大學前校長李·C·布林格(Lee C. Bollinger)宣稱:「對於美國高等教育和整個國家而言,法院的判決均是一場偉大的勝利。」但非洲裔保守派托馬斯·索維爾(Thomas Sowell)卻不以為然。他寫道,主要意見書「使法律淪為笑柄。……這個判決不僅挑起了其他4位大法官的異議,而且惹來他們的嘲諷和厭惡 —— 似乎本就如此」。

80 多年裡,平權運動為何沒有越辯越明,反而引起了混亂?


作為一項公共政策,平權運動已經持續了 40 年,也許還將存在 25 年之久。它總能引起情緒、爭議性辯論,以及時常被冠以種族主義之名的指控。雙方都擁有道德優勢。支持者宣稱自身是種族正義的衛士、馬丁·路德·金夢想的守護者;反對者則視自身為考績制度,及銘刻於美國憲法中無視膚色的權利平等條款的捍衛者。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雙方論證各執一詞,也都合法,這本身就使得平權運動成了一個美國困境。


圍繞平權運動的爭鬥沒有越辯越明,反而引起了混亂。幾十年來的民意調查已經顯示,許多公民認為聯邦政府已經授權所有僱主設立幫助少數族裔和婦女的定額。父親們總是以為,他們的兒子之所以上不了名牌大學或者職業學校,是因為種族或者性別不對。白人則總覺得,平權運動不過意味著逆向歧視或者定額。


進入 21 世紀,權威、律師、記者和學者已經就平權運動寫了數十本專著和數千篇文章。可惜,其中很多只是徒增混亂。著書者大多在寫爭論,還有些是「平權運動的嬰兒們」的自白,而歷史學家進行的研究要麼只關注某主題的一個方面,比如巴基案(the Bakke case),要麼只關注某個時代,比如 20 世紀 60 年代。


本書獨一無二的地方在於它是關於平權運動的第一部歷史,追溯了該制度從大蕭條和二戰時期發生,到 2003 年密歇根大學案件的發展歷程。它界定了不同總統執政期間的平權運動政策,還將說明其定義和理論基礎在過去半個世紀內是如何發生巨大改變的。本書考察了不同總統執政期間,為何以及如何建立、擴展,然後削減該政策;還有自 1971 年首次裁定平權運動以來,美國最高法院是如何改變它的。

平權運動持有在美國獲得成功的鑰匙 —— 高等教育、就業、企業 —— 通過考察該政策,本書將探討對於民眾來說至關重要的話題:平等、優待與公平。最好的大學和職業學校計劃錄取誰?哪位申請人應受到僱用或者提拔?什麼企業應獲得聯邦合同?


基本上,平權運動關注的是公平:在美國,什麼是公平?對歷史記錄的考察將顯示,自富蘭克林·D· 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的任期之後,此問題的答案已經發生戲劇性變化。


20 世紀 90 年代期間,我一直在就 20 世紀 60 年代的社會運動進行寫作,然而發現很難找到明確解釋平權運動的文本。因此,這成了本書的寫作目標。我將該政策的發展置於美國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當然,一本這般大小的書不可能是一部關於聯邦機構或者司法判例的歷史,也不可能是一份關於少數族裔或者婦女地位演變的詳細調查,更不可能是一篇關於平等觀念或者社會科學理論的專題論文,又或是對學校融合、跨區校車接送,或者 1972 年《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等其他民權問題的探究。當我告訴一位朋友我在寫什麼時,他脫口而出:「太無聊了!」的確,關於這一主題的著作大多通篇行話、理論、法律術語,坦白地講它們枯燥乏味。但本不該如此。畢竟,平權運動講的是人,是人們的教育、工作,還有他們所認為的公平。


至於術語,我使用與歷史時期相符的文字和稱謂。為了保持中立,我盡量避免暗示性術語,比如當一位總統稱其政策為「目標和時間表」(goals and timetables)時,避免冠之以「定額制」的說法。通過使用每個時代參與者們自己的表述,我允許他們自己去說明這場爭論。

最後,附上一段個人說明: 1979 年,我被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 & M University)聘為助理教授,經授權採訪了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後躋身美軍將官的校友,這個專業崗位可能吸引不到婦女或者少數族裔申請者。此後,我一邊享受著在德克薩斯州的生活,一邊廣泛地著述,級別也有所晉陞。因此,據我所知,平權運動對我的職業生涯不存在影響。除卻多年來對這一爭議性政策如何發展和變遷的著迷之外,我別無私心和動機可言。


我們不需要另一場爭論。正如有關密歇根大學案件的示威和爭辯所揭示的那樣,這個國家需要的是一部不偏不倚的平權運動的歷史。但願,該歷史會把一種更加開明的討論帶給這個影響 —— 乃至分裂了 —— 那麼多美國人的政策。


特里·安德森


德克薩斯州,卡城


2003 年 11 月


題圖來自: wikipedia

80 多年裡,平權運動為何沒有越辯越明,反而引起了混亂?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葡萄牙人是如何繞過好望角的?
他說自己是個暑假一直沒過完的高中生,就這麼晃到了64歲
科學家在中非發現大規模泥炭沼澤,它應該被保護
諾獎得主略薩的新小說,講的是父子二人互相復仇的雙城故事
巧克力,食物界最容易做噱頭的漂亮玩意

TAG:好奇心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越辯越明 | 建築師有能力做開發商嗎?
中國是否該建超大對撞機?科學人物公開辯論 真理越辯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