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得曾國藩寫遺書的太平天國的軍事奇才,被世人稱"萬古忠義"
李秀成(1823~1864年),初名李以文,廣西藤縣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國著名將領,近代中國軍事家、政治家。出身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尋食度日",生活十分艱難。參加太平軍後,他作戰機智勇敢,很快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晉陞為青年將領。天京變亂後,他與陳玉成、李世賢等力撐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營等軍事上的勝利,並建立蘇福省、天浙省,中興了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為忠王,稱"萬古忠義"。1864年,天京陷落後,李秀成被俘遇害。
人物簡介
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原名李以文,廣西藤縣人,太平天國重要將領,被封為忠王,稱榮千歲。在天京事變後,李秀成與陳玉成逐漸成為太平軍的主要統帥,李秀成曾主持第二次擊破清軍設立在天京附近的江南大營。天京被清軍攻陷後,李秀成帶領幼天王突圍,失散後被清軍捕獲,在獄中寫下數萬字的《李秀成自述》。
1864年初湘軍完全包圍天京並於7月19日破城,李秀成帶領幼天王洪天貴福突圍。李秀成於危急時將座騎駿馬讓給洪天貴福,自己改乘劣馬而被追上逮捕。失散後走到一座山上,因財物露白而被人發現,最後被人捉送至曾國荃的清軍營。曾國荃動用割其臂股肉的殘酷刑罰。
李秀成在獄中寫下數萬字的自述,全書無結尾。自述原稿卷末第74頁以後的內容部份被撕去,有傳言謂他在被囚期間曾經遊說曾國藩反清自立但未遂。1864年8月7日,被曾國藩下令於南京江寧處刑,終年42歲。在臨刑前,李秀成毫無戚容,談笑自若,並寫有十句絕命詩敘其盡忠之意。李鴻章在寫信予曾國藩,表示在閱覽完《李秀成自述》後,也感動讚譽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生平經歷
1856年
李秀成
他在救鎮江和破江南大營戰中立功,被委為地官副丞相。1857年10月,他被封為合天侯,「任副掌率之權,提兵符之令」。他曾請求洪秀全「仍重用於翼王,不用於安、福王」,遭到嚴斥並革除封爵。1858年,他任後軍主將,和陳玉成等一起主持軍事工作。第二年,被封為忠王。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破天京,李秀成於當夜率千餘名將士,護衛幼天王從太平門缺口處突圍,在衝到城外後與大隊人馬走散。天明時分,人困馬乏的李秀成潛抵城郊方山一破廟中暫避,結果因隨身所帶財物而暴露身份,於23日被兩個奸民縛送清營。8月7日,李秀成被曾國藩處死,時年42歲。在臨刑前,李秀成毫無戚容,談笑自若,並寫有10句絕命詩,「敘其盡忠之意」。曾國藩沒有將李秀成送到北京,是為殺人滅口。還有一種說法是李秀成想效法姜維詐降。
1855年秋
李秀成天京地區形勢日趨緊張。清將吉爾阿和總兵張國梁,率兵圍困鎮江,威脅天京。1856年2月,李秀成和秦日綱、陳玉成等去救咽喉之地鎮江。進兵至湯頭時,為清兵張國梁所拒。李秀成巧出奇兵,帶三千人趁黑夜越過湯頭岔河與陳玉成、吳如孝內外夾攻,重創清軍,遂解鎮江之圍。太平軍乘勝渡江至長江邊的瓜洲鎮,連破清營一百二十餘座,佔領揚州。
1856年6月
李秀成李秀成又配合石達開參加破襲江南大營的戰鬥。李秀成等進駐天京城外東北燕子磯觀音門。石達開部進佔黃馬群,把敵人切成兩半。20日,太平軍與清軍統帥向榮發生激戰,攻破孝陵衛滿、漢營寨二十餘處。楊秀清親自派人從城內策應。最後向榮敗走丹陽,自縊而死,江南大營土崩瓦解。
歷史評價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著名的政治軍事核心人物之一,他和洪仁玕、陳玉成維持天國的殘局達七八年之久,而且,在1862年以後,主要是李秀成在獨撐危局,雖然他在很多問題上犯有這樣那樣的錯誤,特別是變節的事情為後人所詬病,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作為太平天國乃至整個晚清一位舉足輕重的農民政治家的地位。
李秀成在給洪秀全1858年的上書中指出的關鍵幾點和後來提出的著名戰略「讓城別走」,就可以為他的戰略眼光所佩服,他在上書中提出了一整套綱領性的改革計劃,選拔人才、寬大刑律、體恤百姓、任人以賢等,比較難能可貴的是他大膽舉薦石達開出任領袖群倫的總理軍師。儘管這兩點建議沒有被洪秀全採納,但是,他們的歷史價值和實際價值不能受到低估。而且,李秀成在江浙地區執行的一些政策已經走向天國極端宗教戒規的反面,這是繼石達開之於江西之後的第二次有益的嘗試。
然而,李秀成的缺點就像他的優點一樣突出,一樣給太平天國造成深遠的影響。太平天國建都以後,保障上游的安全一直是既定方針,雖然這個方針有著一定的偏頗,但是主要方面還是正確的,第一次西征的成功也說明了這個道理,江南、江北大營儘管林立,但絲毫不能影響天京的供給,說明上游安慶或者說是安徽的得失在太平天國的政治天平上是舉足輕重的。作為一個富有政治軍事經驗的領導人李秀成不會不知道這點的,然而,他卻是計不及此,在第二次西征開始的時候,他就勉強應對,最後乾脆擅自回師南下,使得本來可以重創敵人的大會戰成為泡影。這時的李秀成已經越來越醉心於建立他自己的領地了,分封的觀念逐步深入他的內心,當陳玉成在安慶血戰之時,李氏兄弟手握重兵,居然以遠水為名,拒絕救應,從古以來,凡是偏安江左的政權比較成功者均是抱定守江必守淮的大原則的,而李秀成竟然如此昧於大勢,不能不說是一種短視的行為。洪仁玕指出:「忠王既撫有蘇杭兩省,以為高枕無憂,不以北岸及京都為憂。」是有一定道理的。此時的李秀成已經明顯的把集團利益放在全局觀念上來做通盤的考量,他當然不會聽進去洪仁玕的勸告。未幾,被洪仁玕言中。太平軍
安徽淪落以後,清軍進而分兵攻略江浙,不過一年的光景,領地完全喪失。而且,在李秀成統治江浙地區時,他比較輕信和輕率,著名的內奸徐少遂就是這樣渾水摸魚的。在選拔將領方面他缺乏一定的判斷力,蘇州八王反水就是一個明證,反觀陳玉成等人,部下很少如此大規模的叛變投降。李秀成的寬簡在激烈的鬥爭中往往演化為一种放縱,容易被鑽空子。這是他疏闊的一面。《太平天國通史》指出:李秀成在羽翼未豐之時,總是藉助陳玉成兵團或者相互配合,而一旦等到掌握軍權以後,李秀成坐大的現象就越來越嚴重。這個評價還是符合事實的。至少李秀成在後期的種種失誤是他的腦子裡面的某些個人主義有著重要聯繫的。當然,這和後期洪秀全執行的分封制度有著直接的關係,將領熱衷於領地忽略於大局,最後只能走向崩潰。
李鴻章:偽忠王李秀成為諸賊之冠,不甚耐戰,而最多狡謀。……狡獪異常、詭譎多謀、謀狡而穩……既深佩其狡猾,更積恨其忠勇。
梁啟超:李秀成真豪傑哉。當存亡危急之頃,滿城上下,命在旦夕,猶能驅役健兒千數百,突圍決戰,幾殲敵師。……及城已破,復能以愛馬救幼主,而慷慨決死,有國亡與亡之志,推古之大臣儒將,何以過之,項羽之烏騅不逝,文山之漆室無靈,天耶,人耶?吾聞李秀成之去蘇州也,蘇州之民,男女老幼,莫不流涕。至其禮葬王有齡,優恤敗將降卒,儼然有文明國戰時公法之意焉。……使以秀成而處洪秀全之地位,則今日之域中,安知為誰家之天下耶!
Hosea.Ballou.Morse:他是忠王——忠貞的王——太平事業的主心骨,他專程從無錫遠道趕來研究蘇州的局勢並激勵軍兵防禦的士氣。我饒有興味地打量著他。他體格健壯,顯然身經百戰才身居高位。他神色威嚴,身穿便服,僅僅佩戴一串精美的珍珠,別無其他飾物。
戈登:如果你能有幸目睹忠王的風采,你就會相信,象他那樣的人,註定會成功。不論撫台(李鴻章)、恭親王還是別的滿清王公貴族,在他面前都相形見絀。他是叛軍擁有的最勇敢的、最有才能的、最有創業精神的領袖。他比其他任何叛軍首領打過更多的仗,而且常常是打得很卓越的。……他是唯一的一位死了值得惋惜的叛軍領袖。
變節評論
李秀成被曾國藩俘虜後自述變節的問題,這個話題在太平天國史學界爭論很久了,一直是各執一說、互論短長。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承認李秀成沒有出現陳玉成、洪仁玕那樣的大義凜然、不屈而死的場面。當然,我們不能簡單的憑藉一個不屈而死來看作是英勇的唯一佐證。
可是,作為政治家,首先是服膺他的信念和信仰,並對此作不懈的追求。政治氣節是政治家必備的條件,否則,臨危苟難豈不和政客無異?說到自述,李秀成洋洋萬言除了對天國失誤的總結和自己經歷的懺悔以外,就是對曾氏兄弟的部分吹捧。大談收齊章程的要點。如果說這是一個韜晦的話,那麼,什麼是韜晦?韜晦的最重要的前提是實力的保存和感召力的存在。作為天平天國最高宗教領袖和號召者洪秀全已然死亡,李秀成的讓城別走的能夠實現的前提就是洪秀全作為主體,後來新捻軍首領賴文光不就是以恢復天國為口號的嗎?然而,今昔異勢,老天王已經不在了,而洪天貴福下落不明,單獨的恢復天國已經是基本是畫餅。於是,就出來了以李秀成比作姜維的假說,好吧,我們就試著按照這一思路來看一下吧。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當年三國姜維之於鍾會的韜晦策略的演習,鍾會為什麼會和姜維結成政治同盟?因為鍾會沒有自己的班底,再者姜維是西蜀的人望,曹魏滅亡蜀漢,不存在比較大的正統與非正統的界定,至少界定範圍很寬。然而,曾國藩呢?曾國藩確實在得意忘形的情況下說過:長江兩岸無一處不張鄙人的旗幟。假如他易幟於南京,他可能會藉助於李秀成去招撫他的舊部,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一點,李鴻章在蘇州殺降,曾國藩始終不報惡感,可見曾李在使用降將問題上主要論點是合而為一的,就是可以利用不能重用,可以使用,不能信用。有這個前提在,李秀成即使是暫時得全,但想成為曾國藩的政治同盟者豈可得乎?曾國藩的班底大家是知道的,都是封建正統觀念的衛道士,他們就算是與滿清為敵,也不會同他們心目中的反賊化友的。何況,太平天國在那時候中國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眼中除了妖魔以外還有其他的好感嗎?曾國藩會大張旗鼓的利用李秀成為他壯大聲勢嗎?那麼他是想壯大力量還是想渙散隊伍呢?改朝換代的君王,寧不慮此?說的通俗一點,李秀成雖然有利用價值,但是沒有一點政治價值!這就是他不可能成為姜維第二的主因,自然也就不能李代桃僵了。
其次還有一個軍心問題。司馬昭為什麼看透鍾會無能為也?因為他知道大戰之後,人心思歸的道理。曾國藩在克複南京以後,手中直接掌握部眾達十萬人之多,是滿清開國以來不要說是漢人領兵就是滿洲貴州統軍也不能望其項背的,但是,這支部隊在南京燒殺之後已經不再是百戰之餘的猛士了,而是急於衣錦還鄉的匹夫了,如果曾國藩利用他們的剩餘價值去平定內亂也許還有一點強弩之末,但是要作為動亂的本錢,可能就是走向滅亡的開始。古往今來,名不正則言不順。熟讀南北朝歷史的一定知道南朝宋武帝的親信謝晦在反叛時面對他旌旗招展、精銳無比的荊州軍說出了這番話:恨只恨不是勤王之師啊。假如曾國藩造反,他在石頭城上的感一定不會比這位先輩更離奇。
此外我們經常說曾國藩具有一定的政治野心,這是不必否認的,曾國藩意欲獨步天下的野心是從來就有的。但是,凡事要有一個形勢的對比,曾國藩適時雖然門生故里甲於天下,督撫十有其八出於湘系,但是,那是大家還在一條船上的時候,假如曾國藩敢於揭竿而起的話,我還是那句老話,第一批討逆的先鋒中一定有李鴻章的身影,因為就是避免連坐也是要來的,一旦形勢變化不利於曾國藩的話,第一個殺了他的也一定是那些當年把他放在火上烤的人。當初,李鴻章的愛將劉銘傳回憶,彭玉麟把類似勸進的書信轉交給曾國藩之時,曾國藩將它活吞,說:雪琴如此試我,其心可誅。後面四個字自然是虛妄的。此段是李鴻章說給劉銘傳的,想來應該可靠。以曹操那樣的條件都拒絕行非常之事,曾國藩是大傻子嗎?曾國藩的條件比曹操、朱元璋還要好嗎?行非常之事,必要有非常之人佐之,曾的身邊有荀彧、徐達嗎?曾國藩以近乎知天命的年齡去做劉秀三十歲做的事情,我們覺得有可能嗎?至於說到保存書稿我以為作為歷史的另類見證的涵義可能比關門做皇帝的意淫心理來得實際吧。
成王敗寇的歷史觀影響著我們的歷史視覺,歷史著述者根據自己的政治立場對此加以論述,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歷史事實加以避重就輕,無可厚非。隨後的政治家以本人本黨的政治理念加以評價,就頗有偏差。李秀成是天國後期的立柱,但面臨天國危機,曾力諫天王,望棄守天京,轉戰江西,以圖東山再起。但大勢已去,天國腐敗弊政積重難返,天朝的治國思想拜上帝教只不過是煽動群眾的美好理想,這些李秀成早已看透,所以他不認同自己的天國的政治信仰,他所能做的就是盡臣子的責任,為百姓士兵著想,減少無辜傷亡。當自己的意見未被採納時,仍選擇堅守天京,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抱必死殉國之決心。
人物比較
他與陳玉成等天國將領相比,他除了有軍事家的戰略眼光,更有治國圖強的政治思想,歷史就是歷史,時代已經沒有給他太多的機會。傳言曾國藩曾經想勸降他或他向曾乞降,這一點是站不住腳的,首先曾沒有勸降的必要即使曾想留也不敢留,其次,僅此萬言書不足為乞降之證據,萬言書的內容是李秀成歷經太平天國的興衰的思考,留下太平天國的遺書,他想招降太平軍殘部,只願他們不要做無畏的犧牲,不要再做虛幻的天國夢了,因為現實和太平天國的治國思想不允許。對此,他心裡明白,作為「長毛的髮匪」大清能容他嗎?他的心已經死了!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大明帝國的三大奸臣
※簡述中國古代四大才女
※細說楊家將的七郎八虎的那些事
※天平天國三大叛徒,害死天國兩位擎天柱,叛徒的結局讓人大快人心
TAG:歷史騎兵 |
※揭秘:中國與軍事強國美俄的距離?得知真相的國人雀躍不已
※朱德曾稱誰為「中國軍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曾被林彪盛讚為軍事天才,中國空軍的奠基人
※美國評選出七大軍事奇才:上榜的中國人不得不服
※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最後卻被美國打得一蹶不振
※曾國藩-治國軍事才能
※靖國神社旁的軍事博物館:作為一個中國人看了真是可恨可氣
※英國人評世界最牛十大軍事統帥,唯一的中國人你可能不認識
※英國最偉大的軍事家,唯獨崇拜一個中國人,奉勸世界:永遠不要與中國交手
※岳飛的伯樂、軍事啟蒙老師,寧死不降以身殉國,其子繼承遺志成抗金名將
※英國最牛軍事家,卻崇拜一個中國人,奉勸世界:永遠不要與中國交手
※媳婦軍事片看太多了,非要紋個精忠報國
※滿清朝廷VS太平天國,除了軍事對抗,還得挖祖墳?
※敢和美國軍事叫板,俄羅斯卻緣何屢遭小國羞辱?
※軍事力量下的朝鮮生活!英國人看平壤人們的日常
※美軍史上最慘的一次「軍事災難」,肇事國現在卻成了美國的小弟
※此人是英國最牛軍事家,但其卻崇拜一中國人,還勸世界不要惹中國
※這個國家隱藏的太深了,軍事大國
※還真有你不懂的民國軍事:蒙古想搶民國的北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