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120次火箭發射次次都成功的大牛在憋什麼大招?(上)

120次火箭發射次次都成功的大牛在憋什麼大招?(上)

編者按:

在今年的國際宇航聯大會上,美聯合發射聯盟(ULA)很自豪地宣布,該公司的120次火箭發射全部取得了成功!ULA作為美國航天界的老牌政府採購商,最近幾年被SpaceX搶去了不少風頭,估計也頗有些不甘。比如,ULA一直對垂直回收方案不屑一顧,它提出了一個自認為是「聰明的回收」(smart reuse)方案:傘降+直升機。這種方案可能是聰明的,但在馬斯克看來卻顯然不「夠酷」。不過,ULA畢竟在航天領域經營多年,實力那是杠杠滴。比如正在研製的火神運載火箭,也是「猛箭」一枚啊。ULA究竟在憋什麼大招呢?今天的「貓」眼看天專欄,大咖與您聊聊ULA的未來航天構想。

120次火箭發射次次都成功的大牛在憋什麼大招?(上)

——也說ULA的未來航天構想

作者:新流浪貓

1

ULA的關注點

ULA正在研製火神運載火箭,將逐步實現該公司現有火箭型號的升級換代。儘管媒體的目光都聚焦在該型運載火箭的一級發動機究竟選擇BE-4或AR1,用美製發動機取代俄制RD-180發動機,但對ULA而言,這都不是事兒,只是個簡單的選擇題,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是自身未來的創新發展。具體來說,有這麼幾個方面:

1)通用電子系統(COMMONAVIONICS)

未來該公司所有火箭,包括升級過渡期間的Atlas/Delta火箭以及研發中的Vulcan(火神)火箭,將均採用該通用電子系統,飛行軟體也將能適應不同的軌道、不同的有效載荷(主任務和搭載的載荷);

2)Vulcan火箭的開發

除了選擇一級的發動機外,研究重點在先進低溫進化上面級(ACES )及集成流體系統(IVF),具體內容見後文介紹。

3)著眼於地月之間軌道的航天經濟發展機遇

4)敏捷可復用(Smart Reuse)

5)分散式發射(Distributed Launch)

利用多次發射將推進劑和有效載荷送入太空,並利用交會技術完成推進劑補加,從而大幅提升運載能力,也為未來的商業小行星採礦、空間太陽能等地月空間的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6)先進的GNC 技術。

採用通用的制導演算法(Generalized Guidance Algorithms)並利用其固有的魯棒性,滿足覆蓋交會和接近操作應用場景的需求。採用混合導航(blended navigation)集成多種感測器以提供增強的狀態知識,並能在線計算更複雜的引力效應。這種增強的狀態知識將與增強的計算能力相結合,以允許箭載制導系統確定所需的各種最優控制。

本文將只介紹其中的幾個方面。

2

VULCAN 火箭發展路線圖

ULA公司運載火箭的發展路線圖如圖1所示,分四步走。

圖1: ULA產品進化路線圖

第一步:於2019年形成發射能力,採用美製發動機的芯一級和半人馬座二級構成一款新火箭(Vulcan/Centaur),並配有兩種整流罩:採用4米整流罩,最多可捆綁4台固體助推器;如果採用5米整流罩,則最多可配置6台固體助推器。該火箭的運載能力超過Atlas V,達到20噸級(30噸級的Delta火箭仍將服役)。

第二步:在2023年,用先進低溫進化上面級(Advanced Cryogenic EvolvedStage,ACES)取代半人馬座二級(Vulcan/ACES),最多可以捆綁6個固體助推器。這種組合的運載能力將超過目前ULA公司的Delta和Atlas火箭,達到40噸級。

在2019年Vulcan的芯一級投入使用後,該公司三種運載器系列將共存一段時間,Vulcan的發射量將呈上升趨勢,Atlas則逐步減少發射次數。而由於採用了通用飛行軟體、電子系統、模擬設施和工作流程,能夠實現無縫過渡。

第三步:開展火箭回收工作。ULA提出只回收發動機(而不是整個艙段),目前還是採用傘降方案。

第四步:分散式發射(Distributed Lift),其實質是推進劑在軌補加,此外還提出了發動機自主回收方案。

在面向傳統用戶的同時,如何適應眾多小衛星發射市場的需求?ULA也是煞費苦心,提出了四種搭載的方案。

第一種:安裝在半人馬座(二級)後艙壁的載體(Centaur Aft Bulkhead Carrier )上,可以容納從1U到12U的立方星,或者最多四個大小滿足一定限制的小衛星,具體參數見表1。這一方案已經成功飛行了多次。

第二種:安裝在「一次性使用火箭第二載荷適配器」(EELV Secondary Payload Adapter,ESPA),在一個圓形環上安裝第二有效載荷,可以安裝多個,這方面與Ariane6所謂的「最後的召喚」很相似。這同樣也經過了飛行驗證。

剩下兩種分別為直徑4m和5m的「雙飛行器系統」(Dual Spacecraft System,DSS),採用雙星發射的配置。

藉助於通用電子系統和先進的GNC技術,ULA能夠在一次任務中將多種有效載荷運送到不同的軌道上。

2

先進低溫進化上面級(ACES)

從最早提出ACES的設想,似乎已將近十年時間了。ULA採用氫氧發動機作為上面級,雖然氫氧發動機的性能較為出色,但其使用性卻十分繁瑣,光置換、吹除以及增壓等,就需要多種氣源;再考慮輔助動力系統,那氣源的種類就更多了。火箭上面級中的各種氣瓶就是為了存貯這些氣源用的,一旦氣源耗盡,火箭也無用武之地了。

ULA的目標是取消所有這些氣瓶,僅靠氫氧兩種資源,滿足主發動機、姿控發動機、推進劑沉底控制、貯箱增壓、甚至電氣系統供電等所有需求! 圖2是ACES的主要特點及其與傳統上面級的對比(左上為現有的流體系統,左下為集成式的流體系統):

圖2:ACES與傳統上面級相比具有的技術優勢

看上去一個氣瓶也沒有了,這其中的關鍵是所謂的集成化運載器流體系統技術(Integrated Vehicle Fluids),也就是氫/氧輔助動力裝置,並且具有無數次點火的能力(Numerous Burns,小編覺得這是不科學的描述!)。這種配置的系統質量減少超過一噸。

IVF利用液氧(LO)和液氫(LH)蒸發的氣化物,即氣氧(GO)和氣氫(GH)來作為姿控噴管的推進能源(Attitude Control Thrust),以取代傳統單組元推進劑;部分氣氧和氣氫在熱交換後(經廢熱進一步氣化),分別經過氧泵和氫泵的作用,形成兩個貯箱所需要的增壓氣源(H2 Press,O2 Press),以取代昂貴的氦氣增壓方案;氣氧/氣氫驅動一台高度集成的內燃機(IC Engine)來發電,其發電量滿足電氣產品的供電需求;而氧泵和氫泵也靠內燃機來驅動。內燃機燃燒排出的氣體,用於產生軸向的推力(Setting (Axial) Thrust)便於推進劑沉底,以取代常用的固體小火箭等。IVF的原理框圖如圖3所示:

圖3:IVF原理簡圖

ACES目前設計成能夠產生450和650千牛推力,並能夠支持單,雙和四台發動機的配置。ULA認為,這種設計僅用一套氫氧系統,就取代了多套昂貴的氣源和化學物質,而這些物質在深空任務中很難補給;但氫氧就不一樣了,只要有冰的地方就能製作,比如月球;而只要有氫氧原料就能發電,再也不用擔心電池耗盡了。

IVF使ACES成為地月空間中完全可重複使用的高性能運載器。只要氣態氫和氧保持在貯箱內,就可連續發電,增壓,啟動發動機,並提供姿態控制推力。這將任務持續時間從幾個小時延長到幾個星期。在軌加註技術將能無限期延長任務持續時間,而不再需要氦和肼推進劑。而通用電子系統中先進的GNC技術,將能夠控制ACES達到不同的軌道面,無論是使用LO2/LH2的主發動機還是GH2 / GO2的 RCS推進器。

圖3中的發電機(Starter Generator)具有兩種工作模式,當處於發電模式時,能產生300V的直流電,用於對電池充電;而當工作於電動機狀態時,需要270V直流電壓。該發電機能夠提供能提供高達4千瓦的電功率,其工作原理與混合動力汽車系統非常相似。與其相配的電池選擇高放電倍率、小容量、合理充電速率的電池,初步估計表明,一個滿足這樣需求的非常簡單的電池配置,其重量大約是現有電池的6%。

最後一起來欣賞一下氫氧內燃機的模型吧:

圖4 氫氧內燃機模型

編後語:

正當各個宇航公司大力發展大推力運載火箭的時候,突然發現用力過猛,小衛星發射的需求十分迫切,他們還一時拿不出合適的火箭。有些機構索性放棄,正如微言航天前幾期介紹的,法宇航準備將技術轉讓給一家私營企業來設計一塊小火箭;或者採用所謂「最後時刻的呼喚」來進行小衛星搭載發射,正如ULA的ESPA方案。為了從小衛星市場搶佔一些份額,ULA也算想盡了辦法。但終究小衛星發射僅是一種商業行為,體現一個國家(公司)航天實力的還是看其最大的運載能力。ULA的上面級就提出了一種集成化的流體系統,將氫氧發動機的作用發揮到了極限,不再需要氦氣等氣源(氦氣可是一種戰略性物資!!!)和正推小火箭。原來ULA沒有去研製一級發動機,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先進低溫進化上面級ACES,想要一鳴驚人!這靠譜嗎?ULA憑藉ACES還能放什麼大招?且聽下回繼續分解!

茫茫宇宙太空,充滿新奇未知。

宇宙就是一個人內心的投影。

想像力有多豐富,

你看到的宇宙就有多神奇。

讓我們開拓視野,挑戰認知的極限,

盡情品味航天科技的魅力!

技術大咖專欄「貓」眼看天

每周二晚,不見不散!

(註:原創文章,轉載請與我們聯繫)

微言航天,分享我們對航天的認知和觀點。

微言航天

有深度 有溫度 有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天文館 的精彩文章:

<每日天文一圖>布拉格天文鐘
彗星67P表面的塵埃噴流
A/2017 U1:星際訪客
模擬宇宙中的暗物質
近地小行星研究和應對現狀

TAG:北京天文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