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對自己負責時,人生就有無限的可能性

當我們對自己負責時,人生就有無限的可能性

活出生命極致的人,

有每件事的回應是無限的

約好了打微信電話給朋友,想談點事。在約定時間打去兩次,他都掛斷,顯示忙碌,我發信給他也沒回。但是與此同時,他在我們共同存在的一個群裡面卻發信回應別人的留言。碰到這樣的事,我通常會不樂意,可能甚至會在那個群里留言問他,為何不接電話、不回我信。

這是我的一個不好的慣性——常常對別人的行為太快下結論、因而展開批判,甚至行動。

這是我一直想要改的,這次被我抓個正著,準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按捺下了著急的個性(因為馬上要登機就無法通電話了),決定靜觀其變。果然,登機後他打電話來了,我告訴他飛機上信號不好不能說話。他說剛剛沒接到我的電話,他在和別人通話。因為事情也不急,我就告訴他我落地後再聯絡。

這是順應薩古魯在香港「內在工程」課程裡面說的:「對每件事的回應(response)是無限的(unlimited),你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回應方式,這才叫做自由。

如果每次都只有一種回應方式,這是慣性、機械性,不是自由。回應,response,形容詞是responsive,他說,「對我們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我們都可以負責、回應respond(動詞),這是無限可能的,但是,我們的反應(reaction)和行動(act)是有限的,因人不同而可以量力而為」。

也就是說,我們選擇我們可以做的去做,與此同時要關心、回應身邊所有的事情,這樣才會活出生命的極致。而不是像一個半死不活的人一樣,對事情和人都是麻木的。

的確,走在街上、在各種場合,我們都可以看見許多面無表情、麻木不仁的人。他們的內心已經死亡了,每天按照一定的規律生活、工作、做事、做人,像個活死人一樣,可是身體可能要好幾十年以後才會下葬。

真正的自由,是有能力去選擇

我碰過一個條件很不錯的年輕人,說年輕其實也不小了,八零後的,不到四十歲。他從歐洲留學回來,本來在一家企業做的不錯,離職了跑去教外語,後來連外語也不教了,賦閑在家。

他口口聲聲、振振有詞地說自己嚮往自由,但是我從旁觀察,他真正想要的是「不負任何責任」,不勉強自己做任何自己不喜歡的事,而他不喜歡的事情恰好非常的多。

所以雖然條件那麼好,除非他下定決心改變,願意去承擔責任,否則他只能成為一個一事無成的、被社會淘汰的失敗者。

真正的自由其實是:你對所有發生的事物都能夠負責,但是量力而為,並且能夠有能力去選擇回應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機械性反應。

當我們願意承擔責任時,

人生就有無限的可能

薩古魯做了一個比喻,他掏出一個銅板,說,「我和你們玩一個遊戲,看誰輸誰贏。」他丟銅板,一看正面,就說:「我贏!」,再丟,又是正面,又說,「我贏!」,再丟一次,這次是反面,他說,「你輸了!」我們大叫:「不公平!」他笑了,然後解釋。

我們在生命中何嘗不是一直在玩這樣的遊戲?

好事發生了,是因為我。我開心了,也是我。我得到了想要的,自己沾沾自喜、自得其樂。

但是,壞事發生的時候,我們會習慣性的找戴罪羔羊、責怪別人、責怪世界、責怪老天。

這就是一個不公平的銅板遊戲,我們每天都在玩。

什麼時候,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如果我們都能把關注點收回來,願意自己負起責任,那就是成長的一大步。

要能夠做到這一點,第一步就是要學會去面對,當不好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升起的情緒,也許是挫折感,也許是不被尊重的羞辱感,也許是不甘失去的匱乏感,也許是集合上述情緒而產生的憤怒、恐懼,我們首先要能夠涵容這些情緒,那後面都好說。

接受這個情緒並不代表我們不去做後續的追討、補救、完善的措施。相反的,接納了這些情緒之後,我們更有能力和選擇權(無限的可能性)去因應、面對、處理後續要做的事情。

也許是找對方深談,也許是去想出對應、解決之道,也許是處理令人頭痛的善後,但是當我們願意接納情緒、承擔責任的時候,人生就有無限可能性。

這就是傳說中的內在力量。

作者 | 張德芬

喚醒、療愈、創造,在這裡遇見未知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德芬空間 的精彩文章:

比起那句遲到的對不起,孩子更怕失去愛
好的關係是:用心用情不用力
能讓女人過得幸福的,是那顆嚮往美好的心
愛情里最難過的,就是失去自我 | 愛情依賴度評估
中年除了油膩,還有什麼姿態可以選擇

TAG:張德芬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