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代以來中餐廳在海外的爆火 綜藝節目是表現不出來的

近代以來中餐廳在海外的爆火 綜藝節目是表現不出來的

原標題:近代以來中餐廳在海外的爆火 綜藝節目是表現不出來的


這段時間一直在看一個綜藝節目叫做「中餐廳」,講的是幾位明星在泰國的象島上開了一家中餐廳,然後每天面臨各種經營問題的真人秀。老實說,我並不喜歡看真人秀,但這個節目卻讓我停下了遙控器。在節目中,一家中餐廳不僅招待了來自中國各地的遊客,也招待了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人,他們面對簡單的家常中國菜,都吃得津津有味。


其實中餐作為一道中國特有的餐食,在近百年的時間裡,俘獲了世界上許多不同國度的人的胃。而中餐本身菜系眾多,款式多樣,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為之著迷,即便是同樣的食材,不同的菜系都會有不同的做法。


《中餐廳》截圖


自漢唐以來,很多中國人就移居東南亞,他們不但帶去了東南亞人民所需的絲綢、瓷器、鐵器、銅器、錢幣,還將中國人傳統的飲食習慣以及餐館移植到了東南亞地區,並為適應當地的氣候、風俗習慣以及口味,進行了更為實用和合理的改進,使中國餐館很快就在東南亞立足併產生極大的影響。


近代以來,中西方經歷了重大的文化撞擊,在西方文化的碾壓下,中國文化逐漸喪失,但中國的餐飲卻一直立於不敗之地。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指出:「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在美國紐約一城,中國菜館多至數百……東京中國菜館亦林立焉。是知口之於味,人所同也。」


華人移民新到異國他鄉,由於語言不通、文化隔膜、自然環境變遷、就業困難等因素,自然會傾向聚居求生。在此基礎之上就形成了舊式的「唐人街」或具有新型移民聚居特點的「華埠」。他們日常賴以生存的餐館也就在這裡誕生了。由於缺乏資金、場所,華人早期從事的行業多是洗衣和餐飲。


華人移民的餐館具有許多便利條件:小本資金可在家庭成員中籌措;經營場所就是自己家人租用的房子,晚上住人,白天營業;僱傭的員工就是自己的親屬,他們的薪水、福利都不需要額外的支出。而且經營利潤本身就是可用於家族企業再投資的經濟收益;他們對企業的忠誠和工作的積極性都是無可挑剔的,這些都是源自於在中國本土流傳已久的家族餐飲經營方式。


從18世紀中國的勞工被送往美國舊金山開始,中餐這一代表了東方古老傳統文化的飲食,就風靡於西方各大都市。美國有句幽默話:「美國人的錢控制在猶大人手裡,而猶太人的胃口則掌握在華人手裡。」


第一家在美華人餐館應該是是於1850年在美國西海岸開張營業,迄今已有140多年歷史了。到1991年底,全美華人餐館約17000家,佔東方餐館的85%,投資額估計約35億美元左右。到1993年,根據國內外不完全的報道,中式餐館在美國有25000多家,其中紐約就有5000多家,洛杉磯、舊金山也各有幾千家。


民國時上海南京路的街頭 各色飯館林立


這裡還有一組數據,據1946年《華僑年報》的統計,當時中國的餐館遍布美圍的各大城市,其具體情況是紐約315家,舊金山147家,芝加哥142家,洛杉磯117家,華盛頓82家,西雅圖62家,波士頓61家,費城51家,波特蘭41家,奧克蘭、底特律各41家,共計全美有1101家。


清華大學1912屆留美生侯德榜先生當時寫給《清華周刊》的通訊中說:在美國的華僑,「中國在美學生,以及開菜館、業貨者,為數已多,縱彼美人都不與往來,尚有中國人生意在也」。不僅如此,而且「吾國烹飪之品,頗適美人之口」。「館內一切椅桌與壁上所掛屏聯,皆為中國產,惟桌面無白布覆蓋,食時油脂滴於桌面,不易洗滌,故桌面積穢極多。館中雖不講衛生,而調和烹制頗能誘致美人,故美人來顧者仍多,中以工人及下等婦女為甚。夫吾國人有如此烹調之術,倘能加以衛生之法,則美人當趨之若鶩。」


隨著海運貿易範圍的不斷擴大,華人海員隨船來英國的人數也不斷增加。最初,以海員為主業的華人往往處在流動狀態,慢慢地有部分海員離船上岸謀生,有些人還同英國女子結婚,開始經營洗衣店和食品店。於是,在倫敦、利物浦、加的夫、布里斯托爾等英國主要港口開始形成華人圈子。

19世紀80年代初,倫敦和利物浦的華人聚居點開始形成有本國特色的「華埠」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大危機,英國經濟則在國際競爭中衰落,華人度日維艱,其中不少人選擇回國。 不久,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到英國,華人經濟再度受創,華人街區大部分在戰火中燒毀。「二戰」後,隨著英國經濟的復興,華人經濟回升,其地位突出反映在飲食業方面。


在海外華人社會中,餐飲業是重要支柱,英國更是如此。據《英國僑報》報道,中餐業在英國的發展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精緻可口的中華美食讓英國人深深著迷。中式飲食業初起於20世紀初,成型與50年代,發展於60年代,到80年代中餐業已成英國華人從事的最大產業,幹這一行的華人大多是從開辦投資較少的中餐專賣店起家。


菲津賓《東方日報》1977年11月21日,曾以《中國菜征服了巴黎》為題做了一篇文章:


「在巴黎,用中國菜招徠顧客的餐廳,最保守的估計有一千多家,每家都生意興隆,有一定的主顧。每逢星期假日,還有大擺長龍的鏡頭。讓法國人排隊等飯吃,只有中國菜才有這種魅力……中國菜能夠在巴黎大行其道,使一向注重美食的法國人光顧,決不是一陣熱潮,而是一般法國人在吃了血淋淋的法國牛排與沾滿了芥末的蝸牛之後,再吃這色、味、香、形俱全的中國菜,發覺在『吃』的文化上,確實不如具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國。」


1977年美國舊金山唐人街高級中餐館「福祿壽」


1920至1930年間,明尼阿波利斯有一個小唐人街,裡面只有幾戶人家,在7號街與8號街之間的第3大街上還有一家餐館。1870年末華人來到了明尼蘇達州,主要經營小店鋪、餐館等業。對舊金山唐人街中國餐館的經營情況,《美國華人史》是這樣描述的:中國餐館以黃綢的三角旗作為標記。在這個以烹飪食品種類繁多、美味可口而聞名的城市裡(這裡有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英美餐館)華人餐館很早就享有盛名。食品鑒賞家們也許更喜歡中國餐館,因為那時的中國餐館還未試圖去迎合西方人的口味。


淘金礦工威廉·肖在他的《金色的夢與醒來的現實》一書中也寫道:「舊金山最好的餐館是中國人開的中國風味的餐館。菜肴大都味道麻辣,有雜燴、有爆炒肉丁,小盤送上,極為可口。我甚至連這些菜是用什麼做成的都顧不上問了。」


這個悠閑的城市有個風俗,就是喜歡吃自助餐的形式。當時的《紐約論壇報》流動記者貝阿德·泰勒寫道:「在海邊上的孔宋餐館、薩克拉門託大街的王東餐館和傑克遜大街的東林餐館,中國飯菜每客一美元,隨便吃多少都行。」


海外的中餐廳一開始大多是以一個家庭為基礎經營的,基本是小餐廳小飯館的規模,突出的特點就是地方小、人員擁擠,衛生條件也堪憂。特別是經歷了一次次反華浪潮之後,中餐被打壓得愈發嚴重。直到二戰後,中餐才煥發第二春。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移民到海外,一些連鎖的中餐廳也開始發展海外分店,規模越來越大,餐廳越來越整潔,來光臨的人也越來越多。



加拿大多倫多唐人街


如今,在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華埠上,隨處可見中餐廳,人在異鄉,中餐成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標籤,也是最能緩解海外華人思鄉情的地方。同樣地,一家中餐廳也是帶給世界各國中國文化的最快途徑,所以我說,這些隱含的東西一檔綜藝節目是表現不出來的。


參考資料:《中國餐館在美國》湯富翔;《清華周刊》第47期 《華僑在莢之狀況》候德榜;《美國華人史》陳依范;《換一種吃法:中國餐桌上的革命》鍾青;《海外華人經濟研究》單純;《中國飲食史》徐海榮。


轉載請註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P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本正經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吃燒烤的歷史都有上千年了 古代用的是啥工具?
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受剖腹產的?
像今天這樣瘋狂痴迷奢侈品 中國人花了多長時間?
香港反黑的歷史:剷除三合會不是光靠卧底的
是誰想到西紅柿炒雞蛋這樣經典搭配的?

TAG:一本正經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