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朝聖是一場漫長的歸途

朝聖是一場漫長的歸途

原標題:朝聖是一場漫長的歸途



01


看《岡仁波齊》這部電影,我一點兒也不感到獵奇,只是感到親切。因為其中的大部分地方我都走過,而故事發生的藏曆馬年,我就正好在岡仁波齊待過一段時間。


岡仁波齊峰是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地區最著名的神山,是一座跨越種族和眾多古老宗教的朝聖之地。

事實上,在得知拍了這部藏民朝聖的電影之後,我隱約有些擔憂。因為這個題材實在是太難拍了。


拍藏民朝聖的故事,必須要面對宗教這個大難題。而宗教本身的錯綜複雜,加之西藏佛教自成一體的封閉性,外人是很難真正進入他們的文化語境的。


這樣的主題,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就會拍成一部過度闡釋和胡亂煽情的爛片。之前有一部台灣人拍的叫做《轉山》的電影,就是這樣糟糕的典型。


還好,導演張揚十分明智地選擇了這部電影的敘事手法:呈現。


影片採用類似紀錄片的風格,沒有加入過多的觀點,也沒有什麼戲劇衝突,只是如實地記錄一場朝聖之旅。


這是否是一場精心安排的虛假的朝聖?的確是有安排和虛構的成分。演員是經過適當挑選的,有一些情節也是虛構的——比如影片末尾楊培叔叔在轉山途中去世。


所以,這並不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紀錄片。


但是這並不妨礙導演「呈現」出藏民朝聖的真實細節。透過那些75%真實和25%即興的情節,藏民的宗教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呈現在大銀幕上。


主題的特殊性,豐富動人的真實細節,加上導演克制的表現手法,這是我認為這部電影值得一看的理由。


02


這是一場平凡的朝聖之路。


西藏芒康地區一個小村莊的十一位村民,決定在藏曆馬年前往神山岡仁波齊朝聖。


芒康距離岡仁波齊有二千多公里的路程。而他們選擇的是最艱難的一種朝拜方式,磕長頭。


影片從藏民的日常生活點滴開始。飲食起居,焚香誦經,圍坐爐火旁的交談。落雪的高原偏遠村莊,有一種孤寂的美。


決定去朝聖之後,村民開始為了路途而做準備。照例也是吃穿用度,買幾十雙解放鞋,為即將到來的新生兒縫製襁褓,殺一頭牛,製作成可以帶上路的肉乾。


即使在路途中,也是這樣平平淡淡的日常,早晨出發,中途休息,晚上紮營。如此日復一日。


生活就是這樣的吧。無論是平常的日子,還是朝聖的途中,所面對的,也無非是一些細節瑣碎。


這讓我想起,佛家裡講,要有平常心。


擁有平常心,你才能夠在無常的人世里,得到內心的自在和平靜。

就像嬰兒在路途中出生,老人在最後的朝山中死去,年輕人在途中遇見喜歡的姑娘,這種種一切,既無常,又平常。



03


這些平平淡淡的細節,構成了對這場平凡的朝聖之路的感觀。但是有另一個面向,表面上看不見的。那就是每個朝聖者自己內在的旅程。


事實上,一個西藏喇嘛曾說,朝聖的本義,並不在於肉體的位移,距離的長短,而在於心理距離上的某種靠近。


路途的艱辛,是為了改造自己,而不是向外達到什麼目的。


遺憾的是,影片並沒有足夠力度的場面,來表達這種內在的旅程。


或者說,這本身是難以表達的。只能依靠觀眾以自身的經歷,來補充那些未曾說出來的感受。


影片的末尾,是楊培叔叔的去世,在朝拜岡仁波齊的途中。這一場戲是虛構,但並不誇大。當地的背夫和武警都對我說過,的確有很多人會在轉山的途中去世。而且相當一部分是印度人。因為他們更難以適應岡底斯山脈平均四千五百米的海拔。


這樣的人生是否值得?

作為另一種文化語境的旅行者和觀眾,大概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這些年來,我漸漸形成一種觀念,這個世界並沒有單一的意義。沒有所謂絕對正確的人生。每個人活著的意義,在於他與這個世界的聯繫。


正如《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所說的那樣,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雙重現實之中。除了我們共有的那一層客觀現實之外,我們各自還有另一重現實,這就是個人內在的感受、想像和信念。


只要一種生活方式是向善的,就值得尊重。


我願意再一次引用古羅馬神學家聖·奧古斯丁的話,來表達我對信仰生活的感想:信仰是去相信你所未看見的,而信仰的回報是看見你所相信的。


對於旅行者和觀眾來說,朝聖之路通往世界盡頭一處遙遠而神秘的地方。


但對於擁有信念的信徒來說,那是一條通往內在自由的道路,是歸途。



-END-


Q:

電影《岡仁波齊》看了嘛?


感覺如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摩的書房 的精彩文章:

《僧侶與哲學家》:什麼樣的人生更值得一過?
夏天的滋味,我嘗的太早了

TAG:楊摩的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