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科潘:比較的視角」國際研討會會議紀要

「科潘:比較的視角」國際研討會會議紀要

原標題:「科潘:比較的視角」國際研討會會議紀要


2015年3月,「瑪雅文明科潘遺址發掘及中美洲文明研究」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和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重大項目。2015年7月,考古所與宏都拉斯人類學與歷史局合作,開始對該遺址編號為8N-11的貴族居址進行發掘,連續獲得重大發現。目前已經全面完成對北側建築的發掘,發現與王族起源密切相關的交叉火炬雕刻和大量重要遺物。對北側建築的解剖工作也已經完成,確認該部分建築經歷了早、中、晚三個時期的演變,並發現隨葬精美彩陶和玉器的早期和晚期墓葬各一座。2016年開始了對西側北部建築的發掘,發現大量石雕精品,表現了玉米神從冥間重生的主題。上述重要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圖一 英文會議手冊封面


圖二 位於Las Sepulturas會場前的中、英、西三語會議海報


為宣傳此項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的成果,提高中國學者在瑪雅文明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推動對科潘遺址的深入研究,探索中華文明和瑪雅文明的異同,2017年10月2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宏都拉斯人類學與歷史學研究所、日本金沢大學協辦的「科潘:比較的視角」國際研討會在宏都拉斯科潘墟鎮(Copan Ruinas)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宏都拉斯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墨西哥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和日本金沢大學的學者30與人參加了會議。



圖三 開幕式 主持人 Jorge Ramos博士發言



圖四 哈佛大學William Fash教授發言



圖五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李新偉研究員發言



圖六 日本金澤大學中村慎一教授發言


圖七 宏都拉斯人類學與歷史學研究所所長 Hector Portillo發言


25日上午9時,「科潘:比較的視角」國際研討會開幕式準時開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潘項目洪方考古學家Jorge Ramos博士的主持下,來自哈佛大學的William Fash教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李新偉研究員,金沢大學副校長中村慎一教授以及宏都拉斯人類學與歷史學研究所所長Hector Portillo分別依次用西班牙語致辭。開幕式現場對公眾開放,吸引了宏都拉斯當地考古研究保護人員、媒體記者和不少科潘墟鎮(Copan Ruinas)居民參加。



圖八 會議現場



圖九 會議現場



圖十 「瑪雅科潘王國創立」主題舞蹈表演


在一段展現瑪雅科潘初代王「Kinich Yax Kuk Mo」創立科潘王國的舞蹈表演之後,會議正式進入了下一環節,關於「科潘的新發現和新思考」主題發言。


圖十一Jorge Ramos博士發言


首先發言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潘項目洪方考古學家Jorge Ramos博士,Ramos博士介紹了位於科潘遺址核心區東北的拉斯塞布勒圖拉斯(Las Sepulturas)的8N-11號貴族居址的新發現。8N-11所發現的多期建築類型、雕刻風格以及與王族關係緊密的雕像都反映了其居住者在科潘社會中相當高的等級地位。而自2015年開始的科潘遺址8N-11發掘項目所揭示的該貴族居址的四期建築,也反映了貴族人群在社會、經濟和意識層面上的變化,而這些改變又與在科潘遺址核心區居住的王族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是12王至16王在位時期。



圖十二 中村誠一教授發言


接下來,日本科潘考古項目負責人中村誠一教授回顧了歷年由日本方面主持的科潘考古發現,並對其進行了新的解讀。在科潘,日本方面主持的考古研究集中在科潘河谷的兩個區域,分別為Nunez Chinchilla(9L-22和9L-23)和10J-45,而這兩組區域考古發現所揭示的歷史信息可以與科潘王朝的前半部分時段相對應。尤其是在9L-22區域發現的9L-103建築下墓葬所展現的考古信息可以直接與5到6世紀的科潘王族居住區域相聯繫。而9L-23區域中9L-105建築內石榻下所發現的墓葬則可以追溯到科潘初代王到來之前。大體上,科潘核心區廣場以北區域居住著大量外來人群,而10J-45區域的考古發現也顯示了科潘初代王到來之後的公元400至500年,同樣存在著很高比例的非本地人群。



圖十三 Mauricio Diaz發言


上午的第三場報告由Rio Amarillo 和Piedras Negras的項目負責人Mauricio Diaz帶來。在該報告中,發言者介紹了Río Amarillo-Copán區域考古發掘項目(PARAC)開展的 Rio Amarillo 和Piedras Negras地區的研究最新進展。報告通過環境、圖像紋飾、陶器風格等因素,向我們展示了Rio Amarillo的遺址特性,以及在當時與科潘遺址的關係。而從古典時代晚期(Late Classic),至古典時代末期(Classic Terminal),再到後古典時期(Post Classic),該遺址所展現的其在經濟和意識層面的重要性,則與它和其他文化區域之間的密切互動相關。


圖十四 與會代表在科潘遺址雕刻博物館現場討論


是日下午,會議代表前往科潘雕刻博物館現場討論,代表們在參觀考察的同時針對科潘遺址的考古發現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當日晚上,為了更好的了解科潘遺址衛城(王宮區)的隧洞考古發掘方式,哈佛大學的William Fash教授特意向與會人員作了相關報告。報告首先對科潘遺址歷史上各階段的考古發掘成果和研究情況進行了回顧,並對哈佛大學科潘遺址考古項目近幾十年在其主持下的工作進行了著重介紹;之後Fash教授向大家解釋了針對科潘遺址衛城區域,通過挖掘隧洞研究覆蓋在晚期遺迹下方的早期建築和墓葬的考古發掘方式;最後,Fash教授通過最新獲得的科潘遺址衛城區隧洞三維分布圖像,展示了在這種獨特發掘方式下記錄的科潘王宮區建築演變,並對其適用性和重要性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


26日上午,進入會議的第三部分,主題為「比較視角下的科潘」,會場轉移至討論會場地。



圖十五 William Fash教授發言


首先發言的是哈佛大學的William Fash教授,Fash教授介紹了在墨西哥特奧提瓦坎城太陽金字塔附近的考古新發現,大量破損的並帶有強烈瑪雅風格壁畫顯示了該區域曾經是瑪雅人群的居住區,但遭到來自了特奧提瓦坎本地人群的破壞。並且,此次有意破壞事件在時間上僅僅略早於瑪雅著名王國蒂卡爾(Tikal)31號紀念碑所記載的特奧提瓦坎人的入侵事件,充分顯示了至遲在公元3世紀便已存在的墨西哥高地的特奧提瓦坎城和瑪雅低地以蒂卡爾為代表的瑪雅諸王國間的緊密聯繫。



圖十六 Barbara Fash發言


接下來,哈佛大學皮博迪博物館(Peabody Museum)的高級研究員Barbara Fash為大家帶來了有關古代中美洲地區新年火祭慶典(New Fire ceremony)的報告。新年火祭是中美洲高地地區每隔52年,即一個完整的「日曆循環」(Calendar Round),都要舉行的慶典儀式。特奧提瓦坎的太陽金字塔就發現過有關「新年火祭屋」(The House of New Fire)的雕刻,而科潘遺址著名的Q號祭壇(Altar Q)上交叉火炬形象的瑪雅文字,以及科潘核心區29號建築南牆下側一組交叉火炬雕刻等都反映了其與特奧提瓦坎之間緊密的聯繫。


圖十七 Rudy Larios發言


哈佛大學項目顧問Rudy Larios以「文獻材料為基礎解讀瑪雅地區衛城(王宮區)結構的發展」為題,對蒂卡爾(Tikal)、瓦哈克通(Uaxactun)和科潘 (Copan),這三個瑪雅地區著名城邦衛城(王宮區)結構的發展特點進行了討論。一般而言,瑪雅城邦的衛城在使用上有延續性,晚期建築會加蓋在早期建築基礎上,從而將其包裹成為新的更大的建築體。這三座瑪雅城邦的考古發掘記錄分別展現了各自衛城建築結構在時間上由早至晚的發展。但是,針對三座瑪雅城邦衛城的研究展示方式卻並不相同,較之蒂卡爾(Tikal)和瓦哈克通(Uaxactun)的早期建築是通過大量破壞晚期建築的方式展現出來的,科潘 (Copan)王宮區採用了隧道發掘方式,既保存了晚期的建築結構,又使得我們能夠對早期衛城結構有所認識,被認為是當前最好的展現衛城結構發展的考古記錄展示方法。



圖十八 研討會現場



圖十九 劉斌研究員發言


中場茶歇之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以「良渚:中國國家形成中最早的例子」為題,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紹了良渚文化和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劉斌所長分別從以琮、璧、鉞、冠狀器所代表的玉器,漆器,稻作農業遺迹等方面對良渚文化進行了闡述。值得強調的是,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種類非常豐富,包括玉琮、玉璧、玉鉞、玉冠狀器、玉三叉型器、玉璜、玉把手等等,而玉琮上刻畫的族徽、玉璧和玉琮上的鳥紋和台形刻畫,以及良渚晚期的陶器上刻畫的鳥紋和神眼符號等都反映了良渚文化中對這些意識形象的認識和解讀。之後發言者又通過宮殿、城牆、碼頭、王陵等遺迹,從良渚古城布局、水利系統體系、祭祀觀象等角度,對良渚古城進行了深度剖析,並在最後指出了良渚文化對於周邊地區和其後時代的影響。



圖二十 中村慎一教授發言

之後,金沢大學中村慎一教授為大家帶來了題為「玉的王國:再思良渚」的報告。中村教授首先強調了玉器在良渚文化的社會結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之後重點報告了其研究團隊在良渚進行的稻作農業相關研究,發言者從良渚遺址的規模、城牆出發,並對良渚遺址「塘山」遺存進行考察和分析,而後通過碳氮同位素分析研究得出良渚地區當時存在食用C4,即小米類作物的人群,並且,鍶同位素研究也顯示良渚遺址獲得稻米並非完全來自於本地。



圖二十一 欒豐實教授發言


山東大學的欒豐實教授帶來了關於史前時期黃河下游地區玉器的報告。欒教授梳理了黃河下游從大汶口中期到龍山時期出土玉器的分布特點以及特有的玉器組合,包括鉞、刀、璧、璋、圭。大汶口晚期,玉器功用上從裝飾用玉轉變為祭祀用玉,而到了龍山時期,玉器的發現在量上雖然沒有明顯的增多,但其雕刻加工工藝,尤其是施於祭祀用玉德技藝卻有了明顯的提升。黃河下游地區也發現了源於周邊區域外來玉器組合,包括來自北方的紅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另一方面,黃河下游地區的玉器組合也在大汶口晚期至龍山時期傳播至中原地區,甚至更西的山西陶寺遺址、清涼寺遺址,陝北的石峁遺址等區域。



圖二十二 張弛教授發言


之後,北京大學的張弛教授以「廣域視角下中國國家形成的解讀」為題作了專題報告。張弛教授提到中國新石器時代核心區域的兩次大的崩潰事件,第一次崩潰以長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為代表;第二次崩潰出現在龍山晚期到二里頭時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中國新石器時代核心區唯一倖免的例子在豫西晉南地區。而與此同時,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核心區周邊的燕遼地區,北方地區,甘肅青海地區和四川地區則出現了考古學文化繁榮發展的「半月形文化傳播地帶」。而這一系列的變化恰好與青銅時代的全球化相對應,具體的,在龍山至二里頭時期(2300-1500BC),出現了大量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證據,諸如小麥等作物,牛、羊東傳至中國,以及青銅冶煉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的傳入。



圖二十三 何駑研究員發言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何駑研究員報告的題目為「太陽崇拜與曆法:比較視野下的史前中國與瑪雅」。何教授首先對陶寺城址(2300-2000BC)的規模、布局等進行了介紹,引出了位於其東南部的觀象台。陶寺觀象台被視為陶寺的天壇,由三部分組成,佔地面積約1740平方米,在陶寺遺址也發現了用於觀象的玉器和漆木器。從2003年的冬至到2005年的夏至,在陶寺觀象台已經進行了70次嘗試性觀測,其中包括20次日出觀測。之後,報告人列舉了良渚文化、紅山文化以及中美洲Chocola等文化中出現的早期觀象台和日出觀測情況,並與特奧提瓦坎的羽蛇神神廟的地下中心所反映的宇宙觀相比較,指出陶寺城址的功能分區布局與本地的宇宙觀認識相對應的。


圖二十四 李新偉研究員發言


下午第一場的發言人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報告題目為「中國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觀」,以公元前四千年分別位於中國東北的紅山文化和安徽的凌家灘文化為研究對象,從遺址情況、墓葬形式、出土玉器等角度對二者進行了對比,指出了兩個文化區域的共性,尤其是玉人、玉龜、玉龍、神鳥等出土玉器上所體現的高度相似性,而這種相似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者對宇宙天文知識的共享。這種不同文化貴族間的長距離高等級物品和知識的交流有助於鞏固他們各自的貴族地位,獲得神性和統治合法性,也應證了公元前三、四千年時,中國不同文化間相互作用圈的形成。



圖二十五  秦小麗副教授發言


金沢大學的秦小麗副教授以「古代中國和瑪雅的綠松石裝飾和鑲嵌技術「為題作了報告。秦教授首先介紹了古代中美洲和瑪雅文明使用綠松石的情況,並從綠松石的裝飾鑲嵌技術,對瑪雅文明的重要性以及作為當地傳統貿易的重要組成等角度進行了闡述;之後,秦教授分析了古代中國的綠松石裝飾品分布區域,以及從新石器時代到早期青銅時代的綠松石裝飾品類型,從新石器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出現的綠松石鑲嵌技術,鑲嵌材質的類型和綠松石鑲嵌方法等方面。最後,通過綠松石,這種以貿易和交換流行於不同地區間的高等級貨品,得以對古代瑪雅和中國進行一定層面上的對比研究。



圖二十六 久保田慎二發言


作為大會最後一位發言者,金沢大學的助理教授久保田慎二,以下七垣文化劉庄遺址為例,對商代葬儀制度形成過程進行了報告。報告者首先對商代殷墟、盤龍城、鄭州商城等地出土隨葬玉器、青銅器和陶器的種類和組合,以及葬式進行了介紹。之後,針對下七垣文化劉庄遺址,從其發掘緣由、墓葬分布、墓葬結構、隨葬品類型等角度對該遺址的葬儀制度進行了探討。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以墓葬規模,二層台有無,陶器隨葬品組合,以及鬹、爵、角、石鉞、綠松石等特殊隨葬品為考古學研究因素,進行了多種量化分析研究,立體的展現了劉庄遺址的葬儀特點,為商代葬儀制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圖二十七 Fash教授與參會代表在科潘遺址王宮區隧道前現場討論



圖二十八 李新偉研究員與參會代表在Las Sepulaturas的8N-11貴族居址發掘區進行現場討論



圖二十九 李新偉研究員向參會代表展示8N-11發掘出土玉器


會議第三天上午,與會代表們在哈佛大學William Fash的講解帶領下,前往科潘遺址王宮區的建築和多條考古發掘隧洞進行了現場討論,對科潘王宮區的隧道考古發掘方式有了直觀的認識。是日下午,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李新偉研究員的講解下,在Las Sepulturas的8N-11貴族居址現場研討,與會代表不時與遺址發掘領隊李新偉研究員就考古發掘方式、分期判斷標準、發現塑像含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圖三十 與會代表在科潘Las Sepulturas會場前合影



圖三十一 部分與會代表在科潘王宮區合影

10月27日,「科潘:比較的視角」國際研討會圓滿結束。本次在宏都拉斯科潘舉辦的國際研討論,是首次由中方在中美洲地區主辦的有關古代中國和瑪雅文明的比較研究會議,也是首次彙集了中、美、日、洪四方學者的國際會議。這次會議一方面促進了古代中國和美洲文明之間的交流,使得各國學者對彼此最新的研究情況和進展有了較為深入而直接的認識,同時也為我國學者如何開展國外考古交流和研究,如何進一步發展中美洲乃至國外考古事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的精彩文章:

趙邯鄲故城「大北城」的新發現與研究
哈薩克伊塞克考古調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新書介紹】湖北南水北調工程考古報告集(第七卷)
新發現 新思考 新視野——「中國東南及環太平洋地區史前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助力華南考古(下)
新發現 新思考 新視野——「中國東南及環太平洋地區史前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助力華南考古(上)

TAG: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