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如何看待:肉體與精神

佛教如何看待:肉體與精神

精神是一個模稜兩可的詞,不太容易翻譯成一般的佛教術語。在柯林斯英語詞典中,排在首位的定義是:賦予生物體以生命的力量或源泉(來自於拉丁語的精、元氣)。一位精神上的追尋者婆蹉種曾問佛陀:「生命力(或精神)與肉體是相同的,還是說精神是一回事,肉體是另一回事?」(《中部》,72)佛陀回答說這兩種觀點他都不贊成。於是婆蹉種追問佛陀這兩種觀點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佛陀回答:這兩種觀點是「……困惑的、雜亂的、歪曲的、苦惱的、束縛的觀點。它伴隨著苦難、不幸、絕望和狂熱,無法把你引向覺醒、平靜、滅盡、真知、解脫和自在。」


換句話說,這是一種無用的考慮問題的方式。佛陀繼續說道,正因為我們不理解存在的本質才會有這種觀點。婆蹉種變得更加困惑了,佛陀對此並不感到意外,他說:


「你當然會困惑。婆蹉種,這個現象很深奧,很難看清也很難意識到,它平靜並且精確,僅僅依靠推理難以企及,它微妙得只能通過智慧來感知。對於那些有著其他觀點、其他經歷、其他信念、其他目的、依止其他導師的人來說,很難弄明白。」

婆蹉種向佛陀提出的問題已經超出了推理的範疇,要想理解它,需要完全覺悟,單純的思索揣度只能導向困惑和痛苦,特別是當我們已經無法避免地持有其他的觀點時。


所以,我本可以就此結束我的討論,這樣或許是最明智的!但是,為了嘗試闡明這個話題,我將探索肉體以及氣息(回顧精神的詞源)在佛教中的意義。


在公元九世紀,聖者寂天菩薩曾寫道:「貪身唯一因,為護狐鷲食。故應惜此身,獨為修諸善。」(入菩薩行論,5,66)


寂天菩薩以他特有的堅定方式宣說:身體應該被用於利益眾生的修行上,在佛教修行中,身體主要用於獲得覺醒或正念。

在早期佛教中,有兩部重要的佛經(經文出自佛陀)探討了正念:《安般念經》(氣息的正念,中部,118)和《大念處經》(正念的助伴,長部,22)。這兩部佛經都強調了正念的四個維度,分別是肉體、感覺(受)、情緒或心理狀態,以及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兩部佛經都從肉體開始講起。莎士比亞在十四行詩第44首中哀嘆,由於肉體的局限性,他無法輕而易舉地來到情人身邊:


若我呆鈍的肉體如思想般輕盈


便不會見阻於這殘酷的距離


而後便可不拘這迢迢路程


不遠千里而至你身側

又有何妨呢,縱我駐足於


距你最遠的天涯


思想的輕靈也能越過遼海大陸


俟有所想,而即能達


然而,完全相反的是,思想恰恰是問題所在:

「心是變化無常且輕浮的,隨著喜好飄蕩與停留:想要約束它著實困難。但是能控制心卻是件大好事;自控的心是極樂的源泉」(《法句經》,35,「難御輕浮心,隨欲而流轉,智者制其心,調御得安樂」)。


或者如寂天菩薩所說:


「若縱狂象心,受難無間獄,未訓大狂象,為患不及此。若以正念索,緊栓心狂象,怖畏盡消除,福善悉獲至。」(入菩薩行論,5,2-3)


心是輕浮的,因此,相比之下相對穩定的肉體是獲得正念的真正方便。

這兩部佛經一開始都宣說利用氣息來幫助獲得正念。具體的指示是:


這裡有一位僧人,來到一片曠野之中,在樹蔭下或空屋裡盤腿而坐,保持身體正直,讓正念浮現出來。時刻保持正念,他吸氣;時刻保持正念,他呼氣。


找一個適合冥想的地方,呼吸是用來探索和轉化的最基本工具。經書繼續指導如何認識呼吸,並與呼吸緊密相連:


長長地吸氣,了知「我在長長地吸氣」;或者長長地呼氣,了知「我在長長地呼氣。」


或者短促地吸氣,了知「我在短促地吸氣」;或者短促地呼氣,了知「我在短促地呼氣。」


要訓練自己:「在我吸氣的時候覺知整個身體;在我呼氣的時候覺知整個身體。」


要訓練自己:「在我吸氣的時候舒緩整個身體;在我呼氣的時候舒緩整個身體。」


《四念處經》繼續建議通過四種主要的姿勢來培養正念——行、住、坐、卧,然後推及到每一種行為:吃飯、睡覺、方便、說話和沉默。重要的是正念不應該僅僅通過坐著冥想來培養,而是應該無時無刻地藉由這個身體的所有行為來培養。


《安般念經》則始終強調了呼吸的重要,在上文提到的四個維度里,我們先來觀察肉體和呼吸的關係。通過留意這個身體(在吸氣的時候覺知整個身體……),呼吸有助於使身體平靜下來。從中可見呼吸和身體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呼吸影響或者調節身體。第二個維度是感覺或感受,是體驗的快樂程度,即感受是愉悅、痛苦還是不苦不樂的。呼吸被用來覺知狂喜,接著覺知快樂,然後覺知精神過程,最後讓心理歷程平靜下來。


狂喜與快樂是不同的,狂喜主要是一種肉體上的愉悅體驗,而快樂主要是精神上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肉體(在呼吸的幫助下)約束了心靈。心理歷程是關於體驗的故事,通常是習慣性而無益的,通過覺知呼吸,我們可以讓心理歷程平靜下來。


第三個維度是心靈和精神狀態。它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對心靈保持覺知、使心靈愉悅、使心靈穩定,以及使心靈自由。這部分一開始就讓人們直接關注所經歷的情感生活。然後,我們獲得了暫時的愉悅!我們使心靈愉悅,鼓勵自己,為自己能夠保持這種狀態而慶賀。心可以通過更加專註而保持穩固,如果有一顆快樂的心(讓它變得愉悅),這將更容易做到。讓心靈自由指的是不執著,也就是了知心什麼時候對體驗緊抓不放,以及什麼時候對體驗放任自流,這通過最後一個維度即智慧來發展。


最後一個維度也有四個方面,關注的重點分別是:無常、消逝、滅盡以及等舍。無常是佛教中的一個核心教義。整個佛教著實可以歸結為深刻地洞察無常,以及它所有的變化形式,毋庸置疑這不容易,因為儘管我們可以聰明地認識到萬事萬物都是註定變化的,但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卻掩飾這一點。通常來說我們越是深刻地理解無常,對事物的執著就會越減輕。滅盡指的是讓一切發生、流走,不去干預它;讓我們的體驗就是它本來的樣子。最終的等舍,意味著放下做任何事情時產生的任何感覺,因為我們已經看到沒有什麼是可以抓住的(一切都是無常)。在《四念處經》中,每一節的最後都有一句同樣的偈頌:「……念念分明,可滅世間貪。」當這些都實現的時候,就是完全的覺悟。


對通往正念之路的解釋著重點是智慧的開悟,這可能會造成一種偏激的認知印象。但在完全的覺悟中,智慧與慈悲是不可分割的。有些修行方法直接培養慈悲,其中一種就是自他交換,也被稱作「施受法」,這種修行的關鍵是,你吸氣的時候把三苦觀想為黑煙吸入,呼氣的時候把福祉或快樂觀想為月光一樣呼出,隨著你的呼吸,心就像一個轉化器,把痛苦變成快樂。


有時你感到胸口疼痛,但這是一種好的疼痛,它可以勢如破竹般有力——懷著替一切眾生代受所有苦難的想法,儘管你實際上並沒有感受一切眾生的痛苦。還有不同的說法,比如你觀想佛陀或菩薩正在做這些事,或者你可以想像整個宇宙正在這樣做。同樣,如同正念一樣,在自他交換中,肉體、呼吸與精神、心靈的關係密不可分。


總而言之,佛陀在肉體與精神的關係上基本保持沉默。他鼓勵他的追隨者們通過直接修行去找到答案,而不是紙上談兵。實際上肉體和精神有著緊密的關係,它們相互影響。在傳統的比喻中,兩者如同兩捆相互支撐的麥束——它們互為助緣,同時出現。


冥想,特別是正念冥想,是以呼吸為工具來探尋自我的方式。基於呼吸的重要性,我將用另一種呼吸——優陀那來結束這篇文章。優陀那,字面意思是一種呼氣,用來指佛陀或其他覺悟者的啟發性教言,通常是關於獲得覺悟的。


對繁擾世間感到麻木


他吟誦著祈禱文


心若止水


心無旁騖


像風之神


撒播著一片片


林中綠葉


(摘自佛陀的兒女之歌)


1.《法句經》(胡安·馬斯卡羅譯,1973),米德爾賽克斯:企鵝出版集團


2.《佛陀教言長篇》,長部譯本(莫里斯·沃爾什譯,1987),波士頓:智慧出版社


3.《佛陀教言中長篇》,中部譯本.(髻智比丘,菩提比丘譯,1995),波士頓:智慧出版社.


4.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凱特·科索比,安德魯·斯基爾頓譯,1996),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5. 《佛陀的兒女之歌》,(安德魯·謝林,安妮·沃爾德曼譯,1996),波士頓:香巴拉出版公司


原文來源:


http://www.rcpsych.ac.uk/PDF/Paramabandhu Groves Body and


Spirit - a Buddhist perspectivex.pdf


智悲翻譯中心譯竟於2016.11.30


翻譯:行昊


一校:圓妙


二校:圓莉


終審:圓徐

佛教如何看待:肉體與精神



訂閱本刊:


查找公眾帳號:namobud


或者關注本刊新浪微博:@六度佛學周刊


以往連載可以查看歷史消息


或者將您的問題直接提交給微信,我們會儘快給予解答,隨喜感恩


投稿信箱:foxue@namobud.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學周刊 的精彩文章:

佛教參與慈善事業的優勢

TAG:佛學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看《攻殼》電影:肉體與靈魂的選擇真沒那麼難!
我們的肉體好奇妙
王小波《黃金時代》:從肉體釋放到真正的精神解錮
墨西哥繪畫:比起那些精神 更美麗的是肉體
來自外星的番杏好肉體肉肉
肉體的藝術,你看到了什麼?
維密秀快來了,看模特們如何虐肉體
僅靠肉體一統天下的寧澤濤,看他如何教你瘦身
性心理現象初探:女性到底怎樣看待肉體關係?
外星人究竟是什麼模樣?可能不是我們這種肉體與精神的合體
巨蟹座在乎精神還是肉體
哀哉肉體
不一樣的愛情實踐:肉體不忠而精神忠誠
精神和肉體哪種出軌傷害更大?
你的肉體我的心——《冷鮮肉》
讓肉體跟上你的靈魂
膽小慎入!肉體里的魔鬼 人類奇怪的精神世界
譚松韻菜鳥記者初體驗,好肉體看不膩!但製片人說更燃的還在後頭
這都是白花花的肉體:你能看出圖裡的真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