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百年謎案,致世界民主潮流從此插肩而過

百年謎案,致世界民主潮流從此插肩而過

原標題:百年謎案,致世界民主潮流從此插肩而過


1913年3月20日晚,應袁世凱急電相邀,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北上商議國是。宋一行在上海火車站準備乘車出行,陪同人員有黃興、于右任及廖仲愷。10時45分,突然一聲槍響,一顆有毒子彈自宋教仁右腰射入,他應聲而倒。兇手在距宋教仁僅幾步之遠的位置開出第一槍後,緊接著又向左右各開一槍,製造混亂,迅速逃離現場。送行人一邊緊急將宋教仁扶上汽車前往老靶子路滬寧鐵路醫院,一邊急呼巡警。奇怪的是,往日此時必有巡警巡邏的車站,卻未見半個巡警。


這一年,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宋教仁先生年僅31歲。在那個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的大變革、大動蕩年代,平民百姓遇害身亡,有如灰塵飄落,悄無聲息。而作為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左右手被害,又恰逢1913年3月中華民國大選,國民黨在參、眾兩院870議席中佔據392席勝出,正欲效仿歐洲內閣制以黨首組閣時,突然被害,顯然舉國震驚,群情激憤。關於兇手,說辭不一。


宋教仁中槍後第一件事,便授意黃興代擬致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的一封電報,稱「傷必致死」,然「今國基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望袁世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臨死哀言,尚祈鑒納」。袁世凱接到電報後,正在總統府用餐,接過電報連連嘆息:「遁初(宋教仁的字)可惜,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當即通令全國「重懸賞格,緝兇歸案」。袁世凱第一個懷疑對象,便是黃興殺害了宋教仁。兩人為爭國務總理,兩派積怨至深。但實際上,當時大部分人都將謀害宋教仁的兇手,指向了袁世凱。


宋教仁遇害,孫中山先生正在日本訪問。他憑直覺,是袁世凱所為,因為袁害怕宋教仁以合法身份取得權力,通過法律途徑「倒袁」。遂於1913年3月21日,即宋中彈後第二天,結束行程,立刻返回國內。於3月25日抵達上海,當晚即在黃興家中召開了國民黨高級幹部會議,孫中山先生認為:事已至此,只有起兵。因為袁世凱是總統,總統指使暗殺,則斷非法律所能解決,所能解決者,只有武力。在《宋教仁被刺案內應夔丞家搜獲函電文件》中(應桂馨之名,夔丞,上海青幫頭子)收錄了宋案前後,應桂馨和袁世凱、內務部秘書洪述祖的往來電報。其中3月21日,應桂馨致 「川密」電洪述祖:匪魁已滅,我軍無一傷亡。另據《張浦泉先生回憶錄、日記》載:宋遁初被難後,洪自南來,又見總統一次。總統問及遁初究系何人加害。洪曰:「這還是我們的人,替總統出力者。」袁有不豫色。洪見袁顏色不對,出總統府,即到內務部告假,赴天津養病。


但據史料分析,袁世凱謀害宋教仁,至少有三大大疑點。其一,動機不符。宋雖公開競選總理,極力推行「責任內閣制」以限制總統權力,卻一直十分明確主張要選袁世凱當總統。即便宋遇害,國民黨內還有孫中山、黃興這樣的權威領袖,其威望和根基皆遠高於宋教仁,同樣可以在總統正式選舉時實施「法律倒袁」,精明的袁世凱斷不會如此魯莽行事;其二,利益不符。相對於孫中山等一貫主張的武力「討袁」,宋則更傾向於和談以說服袁世凱,走到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設上來。故宋遇害後,袁曾一度十分恐慌「這是怎麼好!國民黨失去了遁初,少了一個大主腦,以後越難說話!」;其三,滅口能力不及。聲稱當時直接開槍射殺宋教仁的原清軍武官武士英被拘押後,關在上海海運局滬軍61團軍營,這支部隊由滬軍都督、革命家和青幫老大陳其美的部隊改編,是國民黨人黃郛的部隊,而黃郛、陳其美又和蔣介石以磕頭兄弟相稱。上海是國民黨的大本營,宋案的破審工作一直在國民黨的嚴密控制下進行。身體健壯的武士英在預審前一天突然死亡被滅口,這是袁世凱之能力所不及的。他的勢力尚不能觸及到國民黨內部核心防衛圈。這就引發了宋案的另一個懷疑對象,本文不加敘述。

宋教仁遇刺案,直接導致了「二次革命」的爆發,加劇了袁世凱集團的覆滅。其主謀有多個版本,眾說紛紜,又撲朔迷離。加之 「二次革命」旋即爆發,從法律的角度未能找到直接證據,證明誰是真正的幕後主謀。為此,我們在嘆息中國「憲政之父」這一百年謎案之同時,更加嘆息近代中國與世界民主潮流,就此擦肩而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代史筆記 的精彩文章:

胡適與梁啟超:令世人敬仰的大家風骨
令人慾罷不能的校外補課班究竟隱藏了多少秘密?
中國近代史開端三:民族英雄林則徐被革職發配之始末
中國近代史開端四:哪個外交天才發明了外交照會?
中國近代史開端五:兩江總督如何聰明反被聰明誤

TAG:近代史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