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湖北武襄十項目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穫

湖北武襄十項目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穫

原標題:湖北武襄十項目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穫


2017年10月21日,湖北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在隨州召開武襄十考古項目驗收會。專家組檢查了考古工地的發掘資料,聽取了項目負責人的項目彙報,認為武襄十考古發掘項目在協議時間內完成了協議勘探發掘任務,並取得了豐碩成果,達到了預期目標。同意通過驗收。


武襄十城際鐵路,是武漢至西安快速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先驅實施區段。自2014年7月起,湖北省考古所對該項目沿線進行了多次調查,最後確定鐵路沿線涉及文物點共42處,並以此編製《新建武漢至十堰鐵路孝感至十堰段工程文物保護方案》。


2017年5月,武襄十項目考古工作方案通過省文物局審批,隨即開展相關發掘工作。以省考古所為主導,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聯合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鄭州大學、廈門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師範大學等高校及科研單位,以及黃石、隨州、咸寧、孝感市博物館及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地方文博單位,共同開展考古工作。在發掘過程中,航拍、測繪、三維建模、動植物考古等新技術手段得到較為廣泛的運用,出土物得到較為全面提取,記錄資料較為全面翔實。



在考古工作進行的過程中,2017年7月,省文物局組織有關專家對武襄十的部分項目開展現場檢查指導及專家論證,並提出一系列建設性意見。專家們強調,因武襄十項目的發掘面積有限,考古工作應按照重點發掘、重點保護的原則,對工程線路區域文物點的搶救性發掘,以釐清遺址(墓地)的文化性質和內涵為目的,並能找出一定的關聯性。

2017年9月30日,武襄十項目考古工作按照協議整體結束了田野發掘工作,目前已進入室內整理階段。從已有成果來看,武襄十項目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收穫:


1、新石器時代末期遺存較為豐富。在多個遺址發現有「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遺存,為理解江漢地區後石家河文化的分布與發展提供了新的資料。


2、「曾文化」材料有了新的突破。多個遺址發現有曾國或曾文化的遺存,尤以隨州張家寨遺址最為突出。張家寨遺址清理出窯址、燒土遺迹及大量陶鬲、陶甗等遺物,可以初步判斷,該遺址為一處春秋早期的手工作坊遺址,對研究春秋早期陶器的器物形態及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3、進一步豐富了漢墓材料。其中以谷城北站墓群最為重要。該墓群發現27座墓葬,可分為磚室墓、土坑墓兩大類,時代為東周至東漢。其中,磚室墓主要出現在兩漢之際至東漢晚期,且隨葬品由早至晚呈現明器化的趨勢。該墓群部分墓葬(如M10、M23、M24)出土有珍貴的青銅器、玉器,M23出土的1件銅鼎腹部鑄有「江一斗」銘文,而該墓出土的玉璧亦是重要發現,對研究該地區秦漢時期銅器的生產、玉器的來源及使用有重要價值。


(文章來源:湖北省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的精彩文章:

【新書介紹】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與研究(修訂版)
「科潘:比較的視角」國際研討會會議紀要
趙邯鄲故城「大北城」的新發現與研究
哈薩克伊塞克考古調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新書介紹】湖北南水北調工程考古報告集(第七卷)

TAG: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