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北方會館建築的典型代表 ——海城五大會館

明清北方會館建築的典型代表 ——海城五大會館

原標題:明清北方會館建築的典型代表 ——海城五大會館


原創王立偉


會館最早起源於漢代的京師中,當時只是作為京師中同郡人的邸舍,南宋時的杭州開始有人將邸舍的功能發展成為同鄉人謀公益的組織,而會館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代,至清代最為盛行,並已逐漸發展成為外地工商行幫機構。

海城歷史悠久,明清時期更是成為我國北方的商業重鎮,清初的復墾與招民不僅促進了生產的恢復與發展,也刺激了商業活動的復甦與繁榮,會館作為一種新的民間商會形式也在海城應運而生。海城的會館多建於清康乾時期,主要有建於海城城內的山西會館、山東會館、直隸會館,建於牛庄城內的冀兗青揚會館,建於騰鰲鎮內的三省會館(後名為三會公所)。



山西會館是山西商人在明清年間在全國各地晉商所到之處聯合捐資建設的共同聚會、娛樂、議事的場所。狹義的山西會館是名稱中帶有山西會館四個字的,廣義的山西會館還包括有山陝會館、全晉會館、西晉會館、秦晉會館等等。所有山西會館的共同特徵有二:一是都拜關公,有關帝廟或關公殿;二是都有戲樓。山西會館是明清商人會館的典型代表,其內在的商業議會、資本運作體制等等對今天的商會、商人會館等等的運作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山西會館的整個建築由山門、鐘鼓樓、前殿、後殿、東西配房及戲樓組成,集懸山式、歇山式、硬山式建築風格於一體。整個建築群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古樸的山門前有立體石雕大獅子兩尊,三楹的建築結構為歇山式。兩邊的角門上分建有鍾、鼓二樓,使整個山門看起來更加肅穆壯觀。前殿是山西會館的點睛之筆,它建在石基的高台上,採用懸山式建築,磚木結構。正門額上有「關帝殿」三個大字,兩側各有「千秋正氣」「萬古英靈」的匾額。四根硃色圓柱上書有兩副對聯:外聯為「亘古一人,大義參天」;內聯為「赤兔青龍,忠義千秋」。房頂正脊上建有一座小廟,脊中間插有「穿天戟」三根,脊兩端是龍形大吻。

1988年12月20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將山西會館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海城博物館。



海城山東會館建於天后宮內,供奉海神娘娘。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山東黃縣同鄉捐資購地所建。位於海城大南門內迤西,有正殿五楹,地樓三盈,東西配廡各五楹,戲樓三楹,耳房三楹。因山東商人多往來於海上,為求保佑渡海行船的安全,故將其館建於天后宮內。


海城直隸會館建於三義廟內,位於海城大南門內,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有正殿三楹,大門一楹,西院正房五楹。民國時為商會會所。


與海城的山東會館同年(乾隆元年、1736年)創建的還有騰鰲的山東、山西、直隸三省會館,後名為三會公所,原為商號會議之所。

三會公所佔地面積三千平方米,建築面積一千三百餘平方米,現有清代建築二十九間,整體建築坐北朝南,大門位於西南向,面西而開,為穿堂式建築,進深7米、寬3米,南北兩側有門房,面闊二間;入門即為外院,外院正房正南方有影壁一座,現位於民居院內,為青磚砌築,長5米、高2.5米、厚0.38米。外院有正房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東西廂房各五間,正房兩側各有角門可通內院。內院有正房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二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會所房屋皆為間檐硬山式建築,磚木結構,大體保留了清代建築風格。建築群主體建築保存較好,布局完整,磚雕、木雕等裝飾保存完好,清晰可見。據「騰鰲堡三會公所碑」記載,「因原海邑騰鰲堡設立的三會公所年久、簡陋、窄小,宛成興經管商會之事時,率全會等人慾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春開始重修三會公所。但舊基東逼河干,因此買土地一角,沿東拓揚四五丈,西北寬三十餘丈,蓋屋十餘間及內院。光緒二十年(1894年)春,又復修外院房二十餘間,至秋季竣工。經統計搜求木材、購買丹青合銀七千兩,開示清楚以示清白。即立碑,望後人繼修館垣,又為舉事者寄予厚望。」此碑為研究海城地區光緒年間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提供了實物資料。



海城清代的五大會館,在海城工商業的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不僅促進了海城經濟的繁榮,同時也促進了海城文化的繁榮。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會館文化,在此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對海城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 王立偉(鞍山市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遼寧記憶 的精彩文章:

國家烈士紀念日--東北籍的航空英烈的後人們你們在哪裡?
遼寧文保小志願者團隊遼西走廊採風
10月18日晚七點公益講座通知
崔源家族墓的發掘及出土文物概況

TAG:遼寧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