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孝公禪位商鞅,「辭不受」背後有隱情

秦孝公禪位商鞅,「辭不受」背後有隱情

秦孝公禪位商鞅,「辭不受」背後有隱情


春秋莫小談


商鞅絕對是中國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後人對他褒貶不一,即使在秦人眼中,對其的認知也像坐過山車一樣,一腳地上,一腳天上,一腳又恨不得跺入井中。《資治通鑒》記載「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史記》又稱「行之十年,秦民大悅」,《戰國策》也說「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通過商鞅變法,秦由一個西陲弱國一躍成為強國霸主。商鞅和秦孝公,也上演了是歷史上難得的「千古君臣恩義」大戲。



秦孝公禪位商鞅,「辭不受」背後有隱情



孝公後半生,對商鞅委以重任,給予最大限度的信任。商鞅也是殫精竭慮,死而後已。《戰國策》記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那麼,商鞅為什麼「辭不受」?是他沒有政治魄力,還是內心壓根就不想做君王?我想都不是。唯一的原因是,他不敢。孝公禪位只有兩種目的——一種是真心,一種是假意。這一點,我想商君不會揣摩不透,令他揣摩不透的是,他拿不準孝公的真實意圖。



秦孝公禪位商鞅,「辭不受」背後有隱情



一、秦孝公真心禪位於賢。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孝公想法不外乎這幾點:一是商鞅之法確實使得秦國進入前所未有的富強,為了能使大秦萬世永年,傳給商鞅對秦國有利;二是孝公、商鞅共事十幾年,是「千古君臣恩義」之關係,惺惺相惜,志向相投,傳位於他不至於被人加害;三是孝公相信若干年秦國強大後,會還位給贏氏子孫。


二、孝公假意禪其君位。如果是假意禪味,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在試探商鞅的政治底線,秦孝公擔心死後商鞅會篡位,以此試探商鞅。我覺得這個是符合當時的政治背景和孝公的心理的。春秋戰國時期,除了燕國有過奇葩禪讓,都是「子承君位」,各國帝王你爭我斗,不都是為了鞏固帝王之位嗎?

所以,愚認為,這是孝公埋的一個坑,若商鞅有絲毫受讓之意,則必殺之。這樣公子虔的告發,極有可能是孝公臨終的有意安排。



秦孝公禪位商鞅,「辭不受」背後有隱情



來源網路


《東周列國傳》里有一段對話,非常精彩。

孝公問商鞅:「若問秦國社稷萬事永年,能還是不能?」


商鞅曰:「法不敗,秦不敗!」


孝公問:「萬一我終壽而亡,誰能使法不敗,秦不敗?」


商鞅曰:「能使法不敗的,唯有法,能使秦不敗的,唯有國君聖明代代相繼。」

孝公問:「上古有堯帝禪位於舜,可謂千古第一聖明之君,你看我有堯帝一樣的聖明嗎?」


商鞅遲疑。


隨即,孝公追問:「商鞅,你希望我有堯帝一樣的聖明嗎?」


商鞅再遲疑。


商鞅的兩次遲疑,我認為,商鞅已經必死無疑了。當然這只是文學的演繹,非出史書,但卻十分精彩。



秦孝公禪位商鞅,「辭不受」背後有隱情



來源網路


從這段對白可以看出,孝公步步緊逼,試探商鞅的政治底線。而商鞅的表現,明顯讓孝公有了後顧之憂,即使是《戰國策》中描寫的「辭不受」,也沒有消除孝公對其的顧慮。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在整個秦國,唯有孝公才能降服商鞅。當時新君惠王年少,商鞅政治雄心又厚,孝公認為不除商鞅,秦則不保。所以,孝公死,則商君死,這是政治需要。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綠蘿常春 的精彩文章:

韓信為什麼沒有聽蒯通之言與項羽、劉邦三足鼎立
上古時期,蚩尤麾下的九大魔神,你認為哪個最厲害?
好險!80年前,猶太人差點在中國東北建國,因為一個原因而失敗
齊奧塞斯庫的墳墓,統治羅馬尼亞近半個世紀,在廁所外被處決

TAG:綠蘿常春 |

您可能感興趣

張作霖死後東北首領本該是他,無奈他謙辭不受,結果張學良上位
他本可以當選開國元帥,但堅辭不受,後在黨內地位無人能及
大家要立他為王,他為何堅辭不受?母親一席話,卻讓他世代封侯
國君賞賜田地一百萬畝,相國推辭不受,國君:再加賞四十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