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德經》「一」字辨解

《道德經》「一」字辨解

道立於一抱一合道


--《道德經》「一」字辨解


「一」在漢字里是筆畫和結構最簡單的字,作為數字,也是最小的自然數。但「一」的意思卻一點也不簡單。查漢語字典,「一」的意思有11個之多。在道教聖典《道德經》正文里,其中有八章共出現「一」字14次。

《道德經》「一」字辨解



第十 章載 營 魄 抱 一, 能 無 離 乎 。


第十 一 章三 十 輻 ,共 一 轂 , 當 其 無 ,有 車 之 用 。

第十 四 章視 之 不 見, 名 曰 夷 ﹔聽 之 不聞 , 名 曰 希 ﹔搏 之不 得 , 名 曰 微 。此三 者 不 可 致 詰 , 故混 而 為 一 。


第二 十 二 章曲 則 全, 枉 則 直 , 窪 則 盈,敝 則 新 , 少 則 得, 多 則 惑 。是 以 聖人 抱 一 為 天 下 式 。


第二 十 五 章故 道 大, 天 大 , 地 大 , 人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第三 十 九 章昔 之 得一 者 :天 得 一 以 清﹔地 得 一 以 寧 ﹔神得 一 以 靈 ﹔谷 得一 以 生 ﹔侯 王 得 一以 為 天 下 貞 。


第四 十 二 章道 生 一,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三 生 萬 物 。

第六 十 七 章我 有 三寶 , 持 而 保 之 。一曰 慈 ,二 曰 儉 ,三曰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

《道德經》「一」字辨解



其中第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六十七章的「一」字,比較明顯地是表示數目或數序。但其它幾章的「一」字與漢語字典上的字意解釋並不相合,似乎另有更深的含義。要探究這個深意,我們就須從《道德經》四十二章入手:「道生一, 一生二 , 二生三 ,三生萬物。」這句話可以看出,漢字的「一」與阿拉伯數字「1」雖只有寫法上橫與縱的差別,但與「1」僅表示數字相比,「一」還表達了道家萬物的源起觀。道德經認為大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但大道之體,無形無名,摶之不得,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一個「無」的狀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即是無生有。易經把這個過程稱之為「無極生太極」。《說文解字》對「一」的解釋是:「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就是說,一切有形的最初,大道體現為一,開始生成天地,化生萬物。古希臘大學者畢達哥拉斯也有著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數,數是構成實物世界的基礎,而一又是數之始。《五運歷年紀》用神話的方式,生動地記述了這個天地化生的過程: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

《道德經》「一」字辨解


盤古開天闢地(資料圖)


而現代物理學則根據宇宙背景輻射和宇宙的不斷膨脹,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來解釋宇宙萬物產生的過程:宇宙起始於一個非常小的點(奇點),並在一次驚天動地的大爆炸中誕生,之後一直膨脹至今。宇宙誕生之初,沒有物質,只有以輻射形式存在的能量。在宇宙早期極高的能量密度下,使得能量與物質間維持持續不斷的相互轉化,達到一種熱平衡,光子與核子間的比例約為10億比1。而且高溫下物質也表現得極像輻射,可以認為宇宙此時是一鍋炙熱的宇宙湯。具體來說,宇宙誕生1微秒後,隨宇宙膨脹,溫度下降到1萬億度,光開始轉化成最基本的物質,如電子正電子中子質子中微子等。3分鐘後,溫度下降到1千萬度左右,這時基本粒子開始結合形成最基本的原子核氫、氦以及少量的鋰,宇宙的基本成分從此固定了。但直到約38萬年之後,宇宙溫度變成1萬度時,原子核才能和電子結合形成原子。再往後,它們隨宇宙膨脹而分散,但相鄰的星雲又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凝結成恆星,大約在宇宙誕生後10億年,宇宙中第一個星系形成。

《道德經》「一」字辨解


宇宙大爆炸(資料圖)


而另一部道家經典《列子》在《天瑞》篇中,是這樣說的: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



從而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古代的實證方法,還是現代物理學的推導,雖然所用的語言和闡釋方法各不相同,但對宇宙萬物的生成,都認為經歷了一個從無形(能量)到有形(物質)的過程。而最初的物質是渾淪一體的,而這個渾淪一體的物質(等離子態的基本粒子),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說的「道生一」的「一」。



「一」為既為形變之太始,也引申渾淪一體,不相分別的狀態。在此狀態下,陰陽未判,五行未生,無形無象,但一切有形,莫不包含其中。


矛盾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這就是《道德經》所說的陰陽,第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的雙方互為存在條件,又互相轉化,而這種陰陽對立的「二」狀態是因為由渾淪為「一」的狀態發展而成的,物壯則老,是謂不道,如果要保持萬物的活力,就必須要回到「一」的狀態中去。「一」雖不是陰陽的任何一方,恰因如此,卻可以化生為陰陽的任何一方,所以保持了大道生生不息的特性。

《道德經》「一」字辨解



《列子.天瑞》中說: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皆無為之識也。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有暑能涼,能浮能沉,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道德經》「一」字辨解



《莊子.齊物論》: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


因此,《道德經》提出了在修身、治國等方面,要見素抱樸,抱一不離的方法。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修身者,「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者為魂,為陽,魄者為身,為陰,將兩者相合不離,須用靜定的方法。

《道德經》「一」字辨解



在很多道書上都有記載了道家守一法。很多人誤以為這個守的這個「一」,是一個具體的人體部位,於是守丹田、守眉心、守松果體,不一而足,都是沒有真正理解這個「一」字。


《莊子.在宥》篇記載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的故事,而廣成子的回答正是載營魄抱一的最好註腳: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行將至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道德經》「一」字辨解



在《道德經》中,也提出: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在治國方面,《道德經》指出了聖人和侯王的守一之道。


首先是要渾淪貴賤為一。


教化之聖人,統治之侯王,不可不謂人中大貴,然而:「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但是貴和賤,都是相對存在的,脫離了賤,也就沒有了貴,所以道德經說達到至一境界的聖人:「是以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道德經》「一」字辨解



再者,行無為以行「一」道。


在這一方面,《道德經》對此有大量的闡述。比如: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如若深入挖掘,此類表述在《道德經》中還有更多。其思想的大要在於,為侯王聖人者,必無欲無為,無偏無黨,守朴守真,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而民自會返於淳樸,天下自會得到安寧。


《道德經》把看似普通的「一」字,卻表達了道家的宇宙萬物生成觀,和深刻的哲學內涵,並用以指導修身治天下。前賢曰:得其一,萬事畢。若能體證此「一」,則可得道之柄,應於無窮了。


(編輯:三道)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問道青城山 的精彩文章:

今年拜太歲的朋友有福了——青城山道教學院舉行專場拜太歲法會
說一說青城山的「百果老仙」
菲律賓最大民族管玄樂團來蓉交流演出
青城山祖天師正式巡台,如此隆重的游神活動您見過么?
三大神尊落駕高雄道德院,青城山經師團誦經祈福

TAG:問道青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