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清第一勇、名將,剿滅李自成的悍將,八王墳的主角

滿清第一勇、名將,剿滅李自成的悍將,八王墳的主角

愛新覺羅·阿濟格(1605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多爾袞之胞兄,母為大妃阿巴亥。

皇太極時期參加過攻打明朝邊境以及朝鮮的作戰;清軍入關時作為清軍前鋒隨多爾袞入關,順治元年(1644年)封和碩英親王。地位僅次於四大貝勒。又以靖遠大將軍自邊外入陝西、四川,屢敗李自成,殺死劉宗敏,俘獲宋獻策。順治五年(1648年)又以平西大將軍督師征討姜鑲在大同的叛亂。順治五年(1648年),要求封叔王,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多爾袞死後,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阿濟格能征善戰,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將領。但他卻是一個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明萬曆三十九年(1605年)七月十五日,阿濟格出生,阿濟格驍勇善戰,被授為台吉。天命十年(1625年),跟從貝勒莽古爾泰征伐察哈爾部,追殺察哈爾兵至農安塔,林丹汗遁走。

天命十一年(1626年),他偕同台吉碩托討伐喀爾喀巴林部,再跟從大貝勒代善討伐扎魯特部,這兩場戰役都有戰功,因功封為貝勒。頗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寵愛。皇太極的第二任正妻繼妃烏拉那拉氏,曾因為見阿濟格不肯下轎,即被公爹努爾哈赤下令休離。

天聰時期

天聰元年(1627年),他偕同二貝勒阿敏攻打朝鮮王朝,連克五城。並跟從皇太極討伐明朝,偕同莽古爾泰守衛塔山的糧運,擊敗明軍兩萬。軍隊會師於錦州,逼近寧遠,明軍有一千餘人在此紮營並挖掘戰壕,在前面擺列火器,但是被阿濟格全部殲滅。明朝總兵滿桂出城列陣,皇太極想要進擊,各位貝勒以為距離城池太近所以進諫不可進攻,唯獨阿濟格以為未必。皇太極監督阿濟格迅速攻擊明朝的騎兵一直至城下,各位貝勒都很慚愧,所以不及披甲就上前衝殺,進擊明朝的步軍,明軍死傷者大半。

天聰二年(1628年),阿濟格因為擅自主持其弟多鐸的婚禮,被削去爵位,後來再恢復原位。

天聰三年(1629年),他偕同貝勒濟爾哈朗攻打錦州、寧遠等地,焚毀明朝在此地的積糧,俘虜明軍三千人。再跟從皇太極討伐明朝,率左翼四旗和蒙古軍隊攻克龍井關,攻克漢兒庄城,再攻克洪山口。進軍至遵化,攻擊斬殺明山海關總兵趙率教。逼近北京,明寧遠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率兵二萬前去救援,屯兵於廣渠門外,後金軍隊追逐明軍,迫近壕塹,阿濟格戰馬受創退兵。再偕同阿巴泰等攻打通州,至張家灣。再跟從皇太極巡薊州,遇到明山海關援兵五千人,阿濟格偕同代善突入敵陣,大破明軍。

天聰四年(1630年),再跟從大軍伐明,逼近廣寧,會師大凌河。夜圍錦州,明軍偷襲阿濟格軍營,下大霧看不見人,阿濟格嚴陣以待。待霧散時突擊,俘獲明游擊一人、甲械及馬二百餘。皇太極酌金卮親自慰勞,授圍城方略。聽聞明增兵,皇太極命揚古利率八旗巴牙喇兵的一半去增兵。祖大壽的弟弟祖大弼逐清軍中偵騎近上前,皇太極擐甲與戰,阿濟格馳至,明軍步騎遝出,阿濟格奮擊退卻明軍,斬殺明副將一人。皇太極把所統的士兵交付給阿濟格,明監軍道張春的四萬救兵來到,又戰於大凌河,截殺明軍大半,向北驅逐明軍有四十里。

天聰六年(1632年),跟從大軍討伐察哈爾,林丹汗因而逃跑。皇太極轉移軍隊前去攻打明朝,令阿濟格統率左翼及蒙古兵攻打大同、宣府,全部繳獲明朝張家口儲藏的犒邊財物。

天聰七年(1633年)三月,修築通遼堡,並帶兵駐守。五月,與濟爾哈朗、杜度一起迎接明降將孔有德,抗拒明朝總兵黃龍和朝鮮的軍隊。六月,皇太極向大臣們詢問,打明朝、朝鮮、察哈爾這三個地方,先打哪個,阿濟格說先打明朝。偕同阿巴泰攻打山海關,皇太極下旨責問他不深入進軍,阿濟格說:「我想要在這裡讓馬停歇、積蓄糧食,唯恐各位貝勒不從啊」。」皇太極說:「你如果堅持不走,諸位貝勒難道要丟棄你自己離開嗎?」。

天聰八年(1634年),跟從大軍討伐明朝,與多爾袞、多鐸一起入龍門口,攻克保全州、靈丘。

晉封郡王

崇德元年(1636年),阿濟格進封為多羅武英郡王。偕同饒余貝勒阿巴泰及揚古利討伐明朝,從鵰鶚堡進入長安嶺,逼近延慶。越過保定到達安州,接連攻克昌平、定興、安肅、寶坻、東安、雄縣、順義、容城、文安諸縣,五十六戰全部獲勝,擒總兵巢丕昌等,俘獲人畜十餘萬。阿濟格又派遣都統譚泰等人設下伏兵,斬殺明朝遵化三屯營守將,獲馬一百四十餘匹。皇太極下旨賜給他鞍馬一副。退兵時,皇太極親自前往地載門外十里迎接,見阿濟格非常辛勞,為他落下淚,皇太極親自倒酒慰勞阿濟格。同年十二月,皇太極親自攻打朝鮮時,命阿濟格守牛庄。

崇德二年(1637年),碩托攻打朝鮮皮島沒有攻下,阿濟格率領所屬的部隊水陸並進攻克皮島,斬總兵沈世奎。皇太極遣使褒獎慰勞他。

崇德四年(1639年),他跟從大軍討伐明朝,阿濟格揚言要用紅衣大炮攻擊各台,守衛的明軍非常害怕,四里屯、張剛屯、寶林寺、旺民屯、於家屯、成化峪、道爾彰諸台都被攻下。再回軍守衛塔山、連山,俘獲明軍人馬一千多個。然後偕同阿巴泰攻打錦州、寧遠。

崇德六年(1641年),偕同濟爾哈朗圍攻錦州。蒙古台吉吳巴什等商議舉城投降,祖大壽察覺後,攻擊蒙古兵,阿濟格夜裡登上從屬的土牆助戰,明軍大敗,然後把投降的蒙古兵遷到義州。阿濟格因屢次擊敗明軍,朝廷賞賜銀四千兩。同年三月,洪承疇率領諸將王朴、吳三桂等援錦州,號稱十三萬。皇太極親自探視大軍,紮營於松山。明軍投奔塔山,阿濟格追擊,繳獲筆架山的糧草,又偕同多爾袞克敵四台,擒明將王希賢等。明軍猶留守錦州、松山、杏山、高橋諸地,皇太極回盛京,命令阿濟格偕同杜度、多鐸等圍攻。洪承疇夜出松山偷襲清軍,阿濟格等督眾軍環射明軍,明軍敗退回,城門緊閉不得入,其眾二千皆投降。

崇德七年(1642年),阿濟格圍攻杏山,又攻打寧遠。吳三桂率四千人駐守塔山、高橋,不戰而退,阿濟格大敗吳三桂。

崇德八年(1643年),又同濟爾哈朗攻打寧遠,於城北布雲梯發炮,城墻倒塌後攻克;抵達前屯衛,攻打城西,斬明總兵李輔明、袁尚仁等三十餘員將領,擊殺明兵四千餘人,明總兵黃色棄城後攻克。

率軍進關

順治元年(1644年)從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封和碩英親王,序稱「八王」。受命為靖遠大將軍,率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等滿、蒙、漢軍3萬餘,自山西入陝,追擊李自成大順軍至湖廣。

順治二年(1645年)俘殺大順政權的權將軍劉宗敏、軍師宋獻策。招降明寧南侯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總督袁繼咸部的馬步兵10萬,相繼佔領河南、湖廣、江西、江南的63城。不久,因為出師貽誤戰機、謊報軍情罪降為郡王,不久就恢複復親王的爵位。

順治五年(1648年),封平西將軍,出兵鎮壓天津、山東曹縣一帶得抗清隊伍。當年冬天,平定倒戈反清的大同總兵姜瓖的叛亂,將大同城牆毀後還師。

順治六年(1649年),姜瓖的大將劉遷進犯代州,阿濟格派遣博洛前去救援,圍困劉遷才得以解圍。

奪權失敗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英王阿濟格乘攝政王多爾袞病死之機,欲謀亂奪政失敗。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議政王大臣會議阿濟格罪,將其幽禁,其子勞親被革去王爵,降為貝子。阿濟格在幽禁期間,不僅沒有一絲收斂,反而益加狂暴無禮,在監房內私藏大刀,暗掘地道,聲稱要放火燒毀監房。

順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諸王以阿濟格悖亂已極,留之恐貽後患,應立即處死。奏入,順治帝令其自盡,除宗籍。

乾隆十一年(1746)平反,重修園寢。

主要實績

軍事成就

曾隨皇太極攻入長城,佔領了遵化等河北重地,並率大軍直逼北京城。縱掠京畿地區,56戰皆捷。

順治元年(1644年),阿濟格又從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隨後自山西入陝,追擊李自成大順軍至湖廣,於次年俘殺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軍師宋獻策,並招降大明軍將領、兵馬10萬,佔領63城。

擁立多爾袞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八,皇太極無疾而崩,清政權內部圍繞著皇位的繼承問題,開展了一場爭權奪利的鬥爭。阿濟格與豫親王多鐸勸睿親王多爾袞即帝位,多爾袞猶豫未決。多爾袞在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不支持的情勢下,多爾袞自立的條件還不成熟,阻力來自兩黃旗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後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王權爭奪

順治七年(1650年)冬,多爾袞率阿濟格等往邊外圍獵,年底,多爾袞病危,自知不起,獨自召阿濟格秘密議論後事。多爾袞死後,阿濟格欲當攝政王,暗中派人往召其子勞親,令勞親多率兵來,並囑勞親不要把多爾袞病死及調兵事告之諸王。

與此同時,阿濟格又脅迫多爾袞所管兩白旗大臣附己,遭到拒絕後又以兵戎相威脅。於是,兩白旗大臣決定往「依皇上為生」,並向鄭親王濟爾哈朗告發阿濟格乘喪欲謀亂奪政。跟隨多爾袞圍獵的大學士剛林早已察覺阿濟格的意圖,搶先獨自「策馬行」,日夜疾馳七百里抵達京師,告發此事。清廷立即關閉九門,在阿濟格回京的必經之路德勝門外派駐重兵,以防不測。

不久,多爾袞柩車還京,行至石門時,阿濟格與其子勞親合軍,令部下大張旗幟,環喪車而行。順治帝親率諸王、大臣迎柩車於德勝門外,阿濟格父子居首而坐。濟爾哈朗等見阿濟格身帶佩刀,舉動叵測,派兵緊密監視,並將其隨從三百騎盡收誅之,從而粉碎了阿濟格的兵變計劃,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

人物評價

阿濟格可謂殺敵英勇、戰績顯赫,為大清朝初期平定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攝政王多爾袞病重時,阿濟格因參與密謀欲承襲攝政王位之事泄露而遭到了幽禁。阿濟格的家人和手下都受到牽連獲罪,不少人被處死、抄家或是鞭責、革職,並由此興起一場大獄之災。阿濟格最後被順治皇帝賜死。這也是阿濟格頭腦簡單,性格暴虐,待人狂妄所致,故後人評價英親王阿濟格「剽悍少謀」。

軼事典故

皇太極打擊阿濟格

皇太極對兩白旗與多爾袞三兄弟的政策是以拉為主、以打為輔。因為兩白旗實力雄厚但旗主年輕,一旦拉過來可收如臂使指之效。皇太極即立初期在兩白旗中主要是對阿濟格進行敲打。阿濟格在三兄弟中最為年長,且早歷戰陣,為人雄武、粗獷,不太受約束。所以,皇太極首先拿阿濟格開刀。

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二月,蒙古扎魯特部的台吉恩格參出逃,準備投靠阿濟格旗下,按照努爾哈赤時代的八旗規矩,特別是像恩格參這樣的蒙古貴族,理應受到一定程度的優待,至於出逃以後選擇何旗作為歸屬應該以其人的個人意見為主。但是,皇太極存心要打擊阿濟格,也就自然顧不得許多,那時候皇太極和德格類的關係正處在蜜月期,皇太極就做主把恩格參撥給德格類,可恩格參本人還是要投到阿濟格的門下。德格類大怒,派人去把恩格參追回,派去的人被魯莽的阿濟格砍傷,皇太極就此問罪阿濟格,罰了阿濟格1000兩白銀和七匹馬。

天聰二年(1628年),阿濟格同意多鐸迎娶阿布泰的女兒,惹怒了皇太極,阿布泰是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的弟弟,也就是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兄弟的舅舅,此人深得努爾哈赤的信任,天命年間是著名的八位「都堂」之一,且名列靠前。但他和皇太極之間關係很糟,主要是政治上的糾紛,所以,皇太極即立以後,阿布泰的日子不很好過,從總兵官的位置上跌落到游擊。而且,皇太極還不允許貴族們和阿布泰家族發生姻親關係,阿濟格卻不管這一套,仍舊堅持多鐸可以和舅舅阿布泰的女兒成親,皇太極因此大發雷霆,專門下達命令責罰阿濟格,奪去阿濟格的鑲白旗旗主地位,以多爾袞代之。

阿濟格與八王墳

八王墳就是英親王阿濟格的墓地,也是北京比較有名的一處清代王爺墳。既然英親王阿濟格在努爾哈赤的眾多皇子中排位第十二,為什麼會對他死後的墓地稱為「八王墳」呢?這是因為阿濟格在清朝初期開國諸王的排序中列為「八王」,所以對於他去世後所葬的墓地,民間老百姓一直俗稱「八王墳」,並作為地名稱謂一直延續幾百年至今。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大明帝國死的最慘三邊總督,被流賊割下耳鼻
除了方孝孺,這位被朱棣割去舌頭、剝皮、肢體分解、滅十族
明末軍閥,三姓家奴,從義士到鷹犬的西北王,首鼠兩端終被誅
明朝末年戰鬥力排名第二的勁旅,其戰鬥力強悍,卻是因為個性使然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李自成手下榜首猛將,侵佔陳圓圓,惹毛吳三桂,滿清入關導火索,被清軍將他碎屍萬段
李自成第一猛將,強佔陳圓圓,滿清入關導火線,被清軍碎屍萬段
李自成號稱闖王,滿清八旗一到卻分崩離析,怪誰?
大清第一勇猛漢將:戰敗滿清三大勇士,十盪十決,最後死得很窩囊
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真的是為了陳圓圓而投靠滿清的嗎?
滿清的幾大名將中,第一名是誰?
一戰亡兩朝,李自成害人不淺,致使滿清入主中原!
滿清王朝的第一罪人,不是慈禧,而是乾隆
滿清亡明:崇禎皇帝、李自成、吳三桂誰的責任最大?
明朝第一漢奸:比吳三桂可恨,嬌妻被滿人強佔,仍幫滿清入主中原
滿清王朝的長公主,被皇太極凌遲處死,成為古今第一人!
闖王李自成打得過明軍,為什麼在面對滿清的騎兵面前不堪一擊呢?
滿清六大名將:岳飛後代第二,第三被慘殺,第一眾望所歸
李自成有百萬雄兵,可為何打不過吳三桂和滿清的數萬人馬?
滿清第一高手,張作霖的保鏢,剛離開,張作霖就被炸死!
滿清最後一位大內高手,慈禧的近身侍衛,張作霖打三槍不死!
崇禎皇帝死後!大明最後一支精銳為何投靠滿清而不是李自成?
此人是滿清第一大將,卻成了雍正皇帝最痛恨的人,被咒下無間地獄
大清被滅後,滿清王爺卻開始挖自家祖墳,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