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德皇威廉二世喜歡黑人士兵?給後者當教父 弔唁去世老兵

德皇威廉二世喜歡黑人士兵?給後者當教父 弔唁去世老兵

從17世紀開始,歐洲列強軍隊興起一股「最炫民族風」——以擁有非洲樂手為榮(感覺就跟今天CBA或中超請非洲外援差不多,既有里子也有面子)。早在1685年,一位名叫路德維希·畢塞曼的非洲人,就效力於勃蘭登堡大選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普魯士王國奠基人,1640至1688年在位)的軍隊,並被晉陞為軍樂隊首席鼓手。

可別小看近代歐洲軍隊(特別是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里的軍樂手(尤其號手和鼓手),除了鼓舞士氣外,在人喊馬嘶、槍炮齊鳴的嘈雜戰場上,他們發出的鼓號聲幾乎是傳遞將領命令的唯一可靠途徑。加上手無寸鐵,拿破崙戰爭時期,歐洲軍樂手的傷亡率(超過9%)遠高於普通士兵(5%左右)。

書歸正文。之後的歷代普魯士國王延續了這一傳統,比如腓特烈一世(1701至1713年在位)在自己的近衛團里編有15名非洲風笛手,而腓特烈·威廉一世(綽號「士兵國王」,1713至1740年在位,其子就是後來著名的腓特烈大帝)則給炮兵部隊安排了16名非洲樂手。等到腓特烈大帝(1740至1786年在位)登基後,配屬普魯士炮兵的非洲軍樂手數量翻了一倍,到1759年已有32人。其他幾個德意志邦國軍隊也有不少非洲樂手。

拿破崙戰爭時期的黑人鼓手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軍序列中的黑森(德意志小邦)僱傭軍乾脆「因地制宜」,招募當地黑奴組建軍樂隊,甚至發放武器讓其與白人士兵並肩作戰(這算不算北美「廢奴運動先驅」)。拿破崙戰爭時期,作為法國僕從軍的萊茵同盟軍中也編有非洲樂手,比如薩克森的奧登堡擲彈兵團。

19世紀80年代中葉,已實現統一且國力急劇增強的德國開始殖民非洲,將喀麥隆、多哥、納米比亞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在當地組建起以土著士兵為主體的殖民軍。此外,還有大批非洲人以各種形式和身份移居德國,在這個奉行鐵血政策與軍國主義的「新祖國」里,前者及後代耳濡目染,紛紛應徵入伍,在一戰期間活躍於歐亞戰場上,為德意志第二帝國衝鋒陷陣。目前有詳細史料可考者就不下10餘人。

德軍黑人鼓手埃爾·威廉,德皇是其教父

埃爾·威廉1885年生於喀麥隆,目前沒有資料顯示前者如何來到德國,但德皇威廉二世是其教父卻千真萬確。1905年,埃爾加入德軍,2年後被編入近衛騎兵團擔任鼓手,並隨該部參加了一戰。魏瑪共和國時期,埃爾繼續在德軍第4騎兵團服役,直到1923年才退伍。1933年他因病去世,被安葬在科隆南方公墓,已退位多年寓居荷蘭的德皇威廉二世,還專程差人送來花圈祭奠。

需要說明的是,威廉二世種族觀念比較淡,他不僅對非洲官兵十分器重(後文還有多處體現),當1938年得知納粹當局迫害猶太人的「水晶之夜」事件後,他還表達了憤慨之情,稱「德國發生這樣駭人聽聞的事情,我為自己身為德國人而感到恥辱」。

本·艾薩,他因接待德皇來訪而結識後者

本·艾薩1887年生於北非摩洛哥。1905年,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北方重鎮、戰略港口丹吉爾,他被當地統治者安排以僕從身份給德皇牽馬墜蹬。估計這哥們服務周到,德皇對他印象很好,次年便邀請他到柏林溜達一圈。1907年,本正式移居德國,隨後加入精銳的第1普魯士近衛步兵團擔任軍樂手。一戰期間,熟悉中東-北非情況的他還被派到東方的巴勒斯坦戰線服役,1919年複員後,本回到了闊別12年的故鄉摩洛哥。

古斯塔夫·薩巴克有一半德國血統

古斯塔夫·薩巴克1868年生於德國,他的父親是蘇丹人,曾給普魯士親王阿爾布雷希特當過馬夫,母親則是德國人。古斯塔夫少年時就讀於柏林夏洛騰堡帝國音樂學校,長大後加入第1普魯士擲彈兵團,該團據說組建於1655年,號稱德軍(普魯士軍隊)歷史最悠久的部隊。

由於年長,古斯塔夫沒參加一戰,便在1909年(41歲)退役。上世紀20年代,他是德國小有名氣的樂隊指揮,曾多次在廣播電台帶隊演出。後來他和妻子在柏林開了家咖啡館,但不久便因納粹當局施壓而被迫關門。1934年古斯塔夫去世,德皇威廉二世聞訊後,特意給他的遺孀發去唁電致哀。

埃爾·威廉作為騎兵團鼓手走在軍樂隊前排

約瑟夫·曼博1885年生於東非坦噶尼喀,12歲時被一位男爵帶到德國德累斯頓,成年後他加入第3普魯士擲彈騎兵團任鼓手。一戰期間,他2次負傷(分別在東線俄國戰場和西線凡爾登要塞),被晉陞為軍士並榮獲鐵十字勳章,在當時的德國知名度相當高

克瓦西·布魯斯1893年生於多哥,3歲時隨父親(1896年德國從各殖民地招募了100名非洲人參加「殖民博覽會」,他父親就是成員之一)來到德國。長大後,克瓦西成為一名鋼琴家並生活在柏林。一戰爆發後,他自願入伍並被派往西線,這哥們挺「走運」,在那裡他被法軍俘虜並關了2年,戰後又返回柏林繼續當樂師。

參加德國「殖民博覽會」的非洲人

赫博德·傑森1893年生於喀麥隆,長在德國,一戰期間他成為一名德軍中士。戰後,赫博德加入德國右翼民兵組織「自由軍」,參與了1919年鎮壓德國工人起義的行動。而他的同胞約瑟夫·比爾(也生於喀麥隆)的人生軌跡,則與其大相徑庭,比爾雖然也是名一戰老兵(曾在德軍國內衛戍部隊服役,因腳傷1915年退伍),卻在戰後加入了德共外圍組織,等於跟傑森成了「冤家對頭」

喀麥隆民族英雄馬丁·保羅塑像

馬丁·保羅1875年生於喀麥隆,1891年他進入位於波茨坦的普魯士軍事學院深造,並被授予上尉軍銜。1894年,他離開德軍回到喀麥隆,參加了殖民當局組織的「內陸探險隊」並多次與土著部落交火。但在這一過程中,馬丁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最終轉向反抗德國殖民統治。

從1912年起,他開始積極籌劃武裝起義,並在一戰爆發後與法國方面聯繫以請求支援。但很不幸,1914年8月,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他被德國殖民者逮捕並槍殺。

早年移居德國的非洲兒童與當地小孩打成一片

馬丁還有個非洲校友約翰尼斯·門薩(多哥人),也曾就讀於普魯士軍事學院,但關於此人的其他情況不詳。另外,他的老鄉、喀麥隆人馬丁·迪波貝也很有意思,後者在柏林公交公司工作長達15年之久,是該市地鐵1號線的首批司機之一。據說1919年,這老哥還向當時的魏瑪政府遞交了一份有關喀麥隆問題的《32條請願書》,也算是個民族解放運動先驅吧。

一戰期間德軍第25步兵團的黑人士兵(後排左二)與戰友合影

亞歷山大·貝爾1897年生於喀麥隆,青少年時在德國基爾和柏林接受教育,一戰期間曾加入德軍對協約國作戰。但是,當1914年8月他父親魯道夫·貝爾因反抗德國對喀麥隆的殖民統治而遭殺害後,亞歷山大對德國不再抱有好感。

一戰結束後,喀麥隆變成法國委任統治地,於是他回到故鄉,成為法屬喀麥隆殖民政府的一名官員。二戰時期,他一度選擇投靠維希政權,戰後又作為非洲殖民地代表當選為法國議員,1966年去世。此外,一戰期間在歐洲作戰的德軍第20薩克森騎兵團、第25步兵團和第20野戰炮兵團,據信也都編有非洲裔士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突擊手 的精彩文章:

麥克阿瑟招募數千日軍當炮灰?韓語太蹩腳被中國軍隊識破
這也算十年鑄劍?越軍又搞S-300演習 照舊一彈不發
威猛中國偵察兵!擋越軍槍口救戰友 4年半殲敵2100人
30萬英軍沒征服這小國?損失70噸黃金 整團士兵叛逃
葉門是帝國墳場?3萬英軍死守一座港口 最後灰溜溜撤走

TAG:軍情突擊手 |